天天看點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在康熙王朝中曾經有一個經典橋段,康熙皇帝收複台灣。在電視劇裡面這一段演繹的非常精彩,先是兩個國之重臣輪番吃鼈,然後就是姚啟聖和施琅兩人聯袂出手,最終一舉定乾坤。

而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面,曾經着重提到施琅是收複台灣的第一人,此人堪稱是一代傳奇。而且有意思的是,明明是施琅與姚啟聖共同收複台灣,但清朝一般都認為收複台灣乃施琅一人之功。

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因為我們曆史書上的英雄施琅,其實是一個能力與人品兩極分化的人。在真實的曆史記載中,施琅排解自己的老同僚姚啟聖,而且還在台灣成為土皇帝,甚至搜刮大量錢财。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根據曆史記載,施琅是在十七歲那年參軍入伍的,而且又歸順了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頭子鄭芝龍。在此人投降被殺以後,施琅就順勢跟随了後來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統帥,而施琅則是鄭成功手下最出色的人才之一。在打海戰的時候,不僅需要與敵血戰的勇氣,而且還要靈活變通的戰術,甚至還要對海上應變能力的熟悉。這些都被施琅靈活貫通,而且還多次大敗清軍。因為這樣的特點,是以施琅很快成為鄭成功手下的大将。

不過可惜,施琅與鄭成功好像是兩個冤家一般,他們終歸還是沒能走到一起。按照記載,鄭成功的統治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内部鬥争一直都存在,尤其是大家對于施琅的指責,更是使得鄭成功對他的态度暧昧。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面對鄭成功的猜忌,施琅不止一次表示要出家為僧,以此來發洩自己的不滿。而且施琅本人性格方面也有問題,是以平時嚣張跋扈,總是被人抓到小辮子,甚至他還不顧鄭成功的臉面,殺了他手底下的一個叫曾德的人。此事徹底激怒了鄭成功,甚至還殺死了施琅父兄全家。

由于這個變故,施琅不得不離開鄭成功,選擇歸順清朝。不過當時的施琅沒有驚起多大的波瀾,因為當時的台灣是鐵闆一塊,清朝根本無法染指。但是随着鄭成功的去世以及鄭經的死亡,台灣内部出現了巨大的動蕩,清朝這時候才想起要利用施琅來收複台灣。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值得一提的是,和電視劇裡的場景一樣,是姚啟聖舉薦的施琅,他們兩人共同為了收複台灣而做出的卓越貢獻。其中施琅負責在軍事上進行打擊,以及不斷的散布歸來不殺的謠言,紊亂他們的軍心。姚啟聖則負責在海上片闆不得下海,斬斷台灣與内陸的聯系。

在這兩者的配合下,台灣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施琅得以獲得了收複台灣的傳奇之功。但是到此刻為止,關于施琅的正面記載就沒有了,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不正當操作。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首先自然是對自己恩人的打擊,他将收複台灣的功勞,全部據為己有,然後又不遺餘力的拼命向皇帝打小報告,說姚啟聖心懷前朝,是一個不老實的人,希望皇帝能夠仔細考慮。正是因為他的報告,姚啟聖在功勳最卓著的時候一落千丈,甚至被貶回原形到死都沒有再啟用。

對待自己的恩人都有如此歹毒的心理,那麼對待其他的人,施琅自然就更加變本加厲。他來到台灣以後,就開始把台灣當成自己的軍事基地來建構。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例如,每當中央向他提出建設台灣的意見時,施琅總是予以反駁,總是說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以及台灣自有民情在。甚至就連其他的人來到台灣,都必須要有朝廷的證書,否則的話一律都不得進入。很明顯這就是把台灣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施琅此舉是想要在這裡當土皇帝。

由于當時情況特殊,而且中央對于台灣的了解的确不夠,是以施琅還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既然台灣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後花園,那麼接下來就要做皇帝該做的事情。據曆史記載,由于施琅對台灣進行嚴格的管控,是以人口開始出現下跌,再加上戰争等原因,其實大家的生活水準開始下降了。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可是施琅卻不管這麼多,他在當地進行各種征收雜稅,另外還羅列各種手段,就是為了撈錢。當時當地百姓經常被他的士兵盤剝,以至于活不下去。而每到要攤派付稅的時候,那些官府的公幹人員更是一個個像黑白無常一樣讓人崩潰。

在如此手段之下,施琅收獲了大量的錢财,按照一些非官方的記載,施琅所說過的錢财居然足以支撐他家族兩百年的興旺,由此可見,他在台灣當地的統治有多麼的殘暴。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當然了,有一點還是得肯定所有的曆史人物都有其個人的惡劣屬性,也有其在曆史發展中的正面屬性。施琅在人品方面做的很不好,但是他在當時的曆史發展中還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一方面自然是他收複台灣有着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大功勳,另一方面就是他守護台灣,保證台灣與中央聯系不斷,這又是他的另一大功勞。也正因為如此,清朝給予了的他一個榮譽稱号,曰靖海侯。

而且在施琅去世以後,他被加封為太子少傅,甚至直到如今,泉州城内還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且在同安東郊有績光銅柱坊,今為福建省文物保護機關。

收複台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産”讓後代200年不愁吃喝

不得不說,這段曆史還是重新整理了我們的認知,也許每一個曆史人物都像施琅一樣,都有着如同萬花筒一般的屬性,随便轉動一個角度就有不一樣的内容。是以以後我們看曆史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太武斷,也不要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應該要多面的去認知他們。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