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婁底:超低出生體重、超早産雙胞胎姐妹“重生曆險記”

婁底:超低出生體重、超早産雙胞胎姐妹“重生曆險記”

(雙胞胎姐妹父母将錦旗送到新生兒科醫務人員手中)

“這對雙胞胎姐妹的胎齡隻有25+4周,出生時,兩姐妹狀态很差,生命力微弱,經過91天治療,終于将這對雙胞胎從‘鬼門關’救了回來。”6月1日,在市中心醫院四病室(新生兒科),新生兒科主任王淑蓮說,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仍覺得驚險萬分。

時間回到2月12日。“叮鈴鈴、叮鈴鈴……”淩晨零時,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打破了新生兒科病房午夜的甯靜。在新生兒科值班的醫護人員一接起電話,就聽到産科醫生急迫地說:“我們這有一位懷雙胞胎且是試管嬰兒、孕25+4周的47歲高齡孕婦,現在胎膜早破,寶寶就要出生了,請你們做好準備。”

接到這一通知之後,原本就忙碌的新生兒科病房,變得更加忙碌和緊張。準備暖箱并預熱,準備呼吸機并調好參數……一邊做着準備工作,一邊新生兒科值班的醫護人員帶着搶救箱、推着移動ICU平台趕到産房等候寶寶出生。

2時28分,體重隻有810克的姐姐小涵(化名)終于順産出生。她呼吸微弱、膚色青紫、反應差、肌張力低下……幾乎沒有哭聲。當機立斷,醫護人員實施氣管插管、複蘇囊正壓人工通氣等治療,經過一番緊張搶救後,小涵膚色由青紫轉為紅潤,肌張力、反應好轉,有了自主呼吸及心率。

姐姐順利出生,可妹妹小雨(化名)還在媽媽宮腔裡,很快出現胎心率下降。發現這一異常,正在接生的醫生和助産士吓出了一身冷汗。事後,接生的醫生和助産士說:“想起當時的情況,至今心跳都會加速,除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根本不敢有任何雜念,唯一的念頭是確定母女平安。”

憑借醫護人員的豐富經驗,2時52分,小雨終于出生了。她體重隻有860克,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立即進行氣管插管、複蘇囊正壓人工通氣并配合胸外心髒按壓等治療,一番緊急搶救,小雨的生命體征逐漸趨于穩定。

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的兩姐妹,在轉運暖箱保暖、T組合輔助通氣下,先後轉入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但情況仍不樂觀,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做好随時和死神賽跑的準備。“從兩姐妹住進來的那一刻,直到她們出院,每天24小時專人護理從未中斷。”王淑蓮告訴記者,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兩姐妹除了胎齡小、體重輕、各個器官發育不成熟外,還有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新生兒肺炎、Ⅱ型呼吸衰竭、真菌感染等疾病。

“兩姐妹由于肺發育極度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合成不足,導緻呼吸困難,進而隻能依靠呼吸機輔助通氣。曆經2個來月的呼吸支援,兩姐妹情況日漸好轉,撤下了呼吸機,改為空氧混合儀給氧支援。經過 3個來月,兩姐妹終于完全停氧,呼吸恢複平穩。”新生兒科護士長曾豔說,在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時,護士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吸痰時要嚴格無菌操作,且要盡量集中操作以減少刺激;不僅要想方設法固定好 “鼻塞”以保證正常通氣,為使通氣效果最佳、最舒适,還要經常濕潤兩姐妹的鼻腔和清理呼吸道;要時刻盯緊監控儀,一旦出現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如改變體位、進行撫摸刺激等。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對雙胞胎姐妹能“重獲新生”,離不開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護理人員的辛勞付出。

“寶寶出生後需要吃奶,兩姐妹由于胃腸道發育不成熟,随時會出現腹脹、嘔吐、消化道出血等喂養不耐受表現,必須要對她們使用氨基酸、脂肪乳等靜脈營養支援維持液體和能量供給。最初由于不會吸吮,隻能進行鼻飼喂養。為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和減輕疼痛,護士要為兩姐妹進行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置管。”兩姐妹的管床醫生淩瑤君說,寶寶剛出生時,血管細如發絲,靜脈穿刺的難度很大,加上寶寶皮膚很嫩,固定置管時更要小心翼翼,以免膠帶撕傷寶寶皮膚。随着奶量的逐漸增加,兩姐妹還出現了胃食道反流,這時護士要密切關注兩姐妹情況,随時調整護理方案,如采取俯卧、擡高頭位、少量多餐等措施。

成立專門的救治小組,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交流讨論,進一步完善方案……每一步,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都走得如履薄冰。

在這91天裡,兩姐妹從依靠有創呼吸機,到無創呼吸機,到吸氧,再到不需要氧支援;從微量喂養,到全量喂養;從鼻飼喂養,到部分鼻飼喂養,再到自主完成全部奶量,每一次轉變,都凝聚着新生兒科全體醫護人員的心血。此外,由于小雨早産兒視網膜病變情況較為嚴重,市中心醫院眼科為其實施了雙眼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治療。

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共同努力下,兩姐妹度過了呼吸、感染、黃疸、喂養等重重難關,終于從巴掌大長成了體重分别有3470克和3240克的大寶寶。

“真心感謝你們,你們辛苦了!”小涵和小雨出院那天,兩姐妹的父母将錦旗親手送到了新生兒科。這就是家長對醫護人員最好的回饋。(記者 夏牡丹 通訊員 鄒佳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