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晚上8點.m,天貓和京東正式開啟預售,意味雙11購物季迎來了第13屆"消費狂歡節"。另一方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10月9日對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187号建議的批複中表示,行政指導應當圍繞"雙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和與民生相關的重要商品和服務領域進行。 并且平台的主要責任應該被壓縮。
為了讓消費者盡可能避免在商家各種"優惠"活動中受到沖擊,忘記"一次,保護權利非常困難",某第三方研究機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圍繞今年"雙十一"電子商務推廣的一些功能,釋出了十大消費者陷阱警告。摘自新《快報》記者的摘錄如下,希望大家也能防止在瘋狂"買買買"的時候,避免"進坑"。
新快報記者 鄭志輝
1.售前"定金"應保持警惕
現在各大電商平台玩法不斷更新,有的商家通過預付定金直接減免活動,消費者提前支付定金,如未付最終定金不退還。一些消費者對此知之甚少,是以購物節往往伴随着押金糾紛。
消費者警報
浙江澤達律師事務所馬彥浩律師表示,預售通常需要分為兩筆付款,首付和期末付款,很多商家标明如果不支付最後付款,第一筆付款就拒絕退貨,這可能會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平台經營者沒有任何損失, 他們收到的第一筆付款可能構成不當利潤,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
而對于商家玩"定金不退還"和"定金不返還"的字眼遊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網絡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定金将改為定金,定金不退還條款,屬于商戶擦邊球, "押金不返還"仍然是霸道條款,将按照《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進行調查處理。是以,在實踐中,如果商家規定"不退還押金"條款,則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
2 商家"優惠"設定深度
根據商品的性質,不同類型的商品可以使用不同的全折扣,可能會有"300-30""200-20"等全負減讓,而各種優惠都是單獨計量的,不能交換。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應注意平台優惠的類型,以及平台優惠是否可以與商家優惠等類型優惠結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集團、二殺作為購物的一種形式,仍有大大小小的訂單。集團的價格往往低于一般銷售價格,導緻消費者沖動消費。另一方面,二殺,讓消費者失去了思考的空間,通過短時間、低價急于下單。
除了全面降價、二殺等活動外,部分商戶還會推出特價限購、消費者返現等活動,如産品頁面顯示特價商品限量50件,前50名使用者簽收後聯系客服返現,但實際上,在消費者簽收後,商家已經達到上限等原因, 拒絕現金返還。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李偉表示,在知道消費之前,應該先了解優惠規則,以免因規則不明确而影響消費者體驗。盡量選擇一個定義明确的購物平台和資質良好、信譽良好的商務購物平台,即使商家不願意與售後合作,該平台也會為消費者提供基本的保障。此外,你亦可聯絡本地消費者委員會機構或緻電12315報告有關情況。
此外,馬先生表示,"先付,後退"商家往往承諾在購買的最初幾個小時内給予優惠價格,但不是直接在購買時,而是在交易後退還費用。大多數商家會信守承諾,根據付款時間退還費用,但有些商家在活動結束後修改頁面,斷然拒絕。建議消費者預先篩選或視訊,儲存相關活動頁面的優惠政策,然後下單購物。
3 擁有更多插槽
實時運輸現在是最熱門的消費管道,尤其是"雙十一"。然而,在熱點現象的背後,直播購物翻車事件頻發,商品不在闆上,商品品質難以保障,假冒僞劣産品層出不窮,商品性能被誇大等問題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權利保障問題。
對此,馬雲表示,由于直播的即時性,可能會有現場廣告描述和實際情況,消費者實際收到商品和主持人說明商品不在闆上,此外,現場購物還涉及退貨和換貨困難,售後不及時等。消費者應進行明智的篩選,不要急于消費,在購物前要檢查商店的評分和産品評價,這些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費者受到的"坑"。
4 謹防"電子商務專屬"
同樣的産品,線上線下便宜很多,仔細看,原來是品質、服務折扣的"電商專屬供貨",怎麼不能叫消費者生氣。
在産品品質方面,"電商專屬"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産品似乎完全相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顔色、内部裝置或某些功能都不同。事實上,"僅限電子商務"的商品通常是價格較低且品質稍差的商品。"電商獨家供應"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5 消費金融高利率靜音
為了刺激消費高峰期,電商企業紛紛推出類似信用卡的"信用服務",許多平台鼓勵消費者利用消費金融支付給予更多讓步。大多數電子商務平台上的消費金融服務分為一次性支付的免息服務,以及分期付款的收費服務,大多數都标明了具體的還款金額。
消費者需要明白,任何"信用服務"都需要償還,不同平台上消費金融服務的分期付款費用存在很大差異。有些平台甚至沒有明确标明具體的還款金額,消費者在還款時對高昂的費用感到驚訝。此外,消費金融服務多個平台的開放和使用很容易導緻遺忘還款,影響個人信用。
編輯:聰明的羊
來源:金 Sheep.com-新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