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僅13.4%無負債,年輕人當謹防掉入“過度消費陷阱”

90後僅13.4%無負債,年輕人當謹防掉入“過度消費陷阱”

一些年輕人為了購買奢侈品,會選擇“負債”。新京報資料圖

最近,一組關于年輕人消費的資料引發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有機構釋出的《當代青年消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全國有1.75億名90後,其中隻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産品。這一資料引發熱議。

對此,很多人持批評态度,感慨于新一代年輕人超前消費觀念的普及,認為是年輕人掉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也有人認為這是商品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不必過多憂慮。

客觀而言,貸款作為一種金融手段,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諸如房貸等剛性需求,無論是在支撐個體的日常生活方面,還是對穩定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等層面,都有重要意義。

但值得警惕的是,《報告》中提到,除還房貸外,60%以上的90後将消費貸用于提高生活品質和休閑,而這主要涉及懶人經濟、寵物經濟、養生熱潮、顔值經濟和娛樂産業等五個方面。

如此高比例的借貸用來支付“非剛需”消費,其中潛藏的風險值得引起警惕。這并不是否定大家“提升生活品質和休閑”“為興趣買單”的權利,而是認為,年輕人不應該用過度的貸款去進行超額消費,進而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要知道,雖然很多90後、00後已經逐漸步入社會,并正在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力量之一,但相對而言,由于工作時間較短,其償債能力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高。

而不管是前幾年很多年輕人因為校園貸等留下的“青春債”,還是上述《報告》中所顯示的年輕人因休閑等“非剛需”消費所導緻的高比例借貸,顯然都超出了相對合理的範疇,值得引起各方警惕。

誠如《報告》中所說的那樣,網際網路金融産品的誕生與繁榮讓年輕人的消費少了很多限制。這與人們的現實觀感相同,畢竟,在現實中各類借貸平台的廣告比比皆是,誘導性借貸也太多,往往讓人防不勝防。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消費主義趨勢的蔓延。

從另一層面看,在商品社會中,作為主體的個人,有時候會用“非剛需類”消費來展示自身的所謂“主體性”,用攀比消費、炫耀型消費去标榜個體的獨立性。

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年輕人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經濟條件,無法支付高額的消費金額,便會轉向借貸,增加自身“負債”的幾率。這也是輿論對此表示擔憂的原因。

就此去看,對于“年輕人負債率過高”的嚴峻現實,有關方面顯然需要持續保持關注,必要時要及時發出提醒甚至警示。年輕人本身也要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切忌過度消費。

作者|陸玖(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