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自古就是華夏附屬國,但從來沒有納入華夏版圖。整個北韓半島在鴉片戰争之前是華夏附屬國,然後北韓就是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算真正的獨立。華夏一共挽救了北韓三次,第一次就是唐高宗白清江戰役擊敗日本,所謂你敢打老子。第二次就是萬曆兩次救援北韓擊敗日本,所謂你敢打我兒子,第三次就是甲午海戰。這裡就具體所說南韓所吹噓的所謂“鳴梁海戰”。華夏稱為“萬曆援朝戰争”。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萬曆北韓戰争(1592年—1598年),前後打過兩次的“萬曆北韓戰争”,這場完全是由豐臣秀吉挑起的戰争,發傾全國之力、40萬水陸大軍兵發北韓,打北韓就是跳闆,占據華夏大地才是最終目的,經過前後七年的拉鋸戰以日本撤軍宣告結束了。結束的主要原因是這場戰争的發動者豐臣秀吉于1598年9月18日死了,如果不死,事情會如何發展很難說,這裡要說明一點是豐臣秀吉不是天皇,他是權臣,号稱“關白”。可以說,白清江之戰維護了近千年的和平,而萬曆援朝戰争讓日本老實了二百年。具體如何進行這場戰争的我們就不細說了,反正你隻要知道北韓吹“牛X”就行。我們這裡具體說說日本是如何撤軍的。
豐臣秀吉貧出身不高,是典型苦農民家庭出身。是以日本曆史專家說豐臣秀吉是日本朱元璋,号稱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在本能寺之變後,擊敗織田氏諸家臣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死後其部将德川家康趁機奪取政權。豐臣秀吉主導的這場戰争,開始十分順暢,首都漢城19天就被攻克,平壤43天淪陷,一個多月,北韓八道全部落入日本之手,等到明朝出兵以後,尤其是曆時七年的戰争,使得日本國内怨聲載道,再加上日本作戰不利,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利益,再加上豐臣秀吉病重,被迫讓日本在北韓半島撤軍,當時留在北韓境内的大概還有5萬人左右,原本計劃駐軍在東部的日軍先回國,然後是駐軍北韓中部的日軍就地上船,西部的日軍最後在濟州島集結後乘船回國。但明朝主将陳璘卻希望将這些日本士兵留下。
陳璘(1532年—1607年),字朝爵,号龍崖,廣東省韶關人,抗倭英雄。陳璘曆史上評價挺分化的,《明史》對陳璘的評價是“有謀略,善将兵”,“然所至貪黩,複被劾褫官。為人吝啬貪贓納。但有一個最大優點能打仗。但大明朝官員A錢真不算個事,何況還是一個武将,是以陳璘一生仕途還算不錯,陳璘最值得稱道的兩件事,一個就是援朝海戰,另外一個就是平定播州之役,緻使楊應龍自焚。萬曆三十五年去世,終年75歲。贈太子太保,子孫世襲指揮使,也算子孫榮華。
陳璘善水戰,用現在話說。就是海軍将領,統領水軍的經驗和才能十分突出,由他他率領的大明海軍可謂無敵于天下,在陳璘震懾下,日本水師居然不敢陳璘的艦隊作戰。這就是著名的逢陳不打之說。在得知豐臣秀吉去世,陳璘就預測到原本就無力再戰的日本人,肯定是要總撤退了。陳璘當時就決定絕不讓日本人走得那麼随便,他要集結重兵截殺日軍的主力水師。但問題是肯定不能全部劫殺,隻能劫殺一部分,劫殺誰呢?豆腐找軟的捏,陳璘把劫殺的目标投向了在北韓南部順天的日軍第二軍團身上。他的司令長官就是日本的戰國名将小西行長。
小西行長(1558年-1600年),出身富豪,他爹日本是豪商。後受豐臣秀吉所招,因屢有戰功賜姓豐臣。1588年受封肥後國,封邑二十四萬石,兩次出兵北韓都是急先鋒。在豐臣秀吉死後。小西行長與石田三成結盟對抗德川家康,失敗以後被俘斬于京都六條河原,時年四十三歲。根據撤軍計劃他的軍隊從順天出發,由曳橋上船回國。陳璘要幹的就是要堵住小西行長撤退的道路。軍事家的能力展現在哪裡,四個字“料敵于先”。與陳璘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一個想北韓人,他就是南韓吹噓亞洲第一名将李舜臣,當時的職務是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李舜臣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出了在當時世界海軍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戰船——龜船。南韓吹吸的“鳴梁海戰”幾乎不存在。按照南韓的說法,李舜臣率軍擊沉日軍130多艘戰船和200多艘後勤船,日軍傷亡7300多人。但入侵北韓的整個日本水軍也不過7000多人。李舜臣寫的《亂中日記》寫的是擊破賊船有三十餘隻。按照日方的記載,不過是幾艘船,十幾個人。
陳璘與李舜臣經過協商以後,陳璘認為小西行長必走貓島。于是在1598年12月8日,明朝和北韓的聯合水軍抵達貓島。在此劫殺日軍第二軍團,不出所料,在12月9日,日軍第二軍團由小西行長率領抵達貓島附近。李舜臣率領全軍出擊,這一出其不意的進攻給日軍打蒙了。小西行長也不是無能之輩,李舜臣和小西行長幾經厮殺。李舜臣是死死困住小西行長。日軍數次試圖沖破北韓水師的防線都無果而反,李舜臣将小西行長的一萬多人死死堵在了貓島光陽灣裡。
小西行長也多次向日軍第五軍團司令官島津義弘(他的職務高于小西行長)請求救援的。島津義弘親自帶兵救援,島津義弘的援軍大約有17000餘人,戰艦500艘餘艘,陳璘親自率領的明朝水師主力2萬人,600艘戰艦,北韓水師大概7000人,戰艦100艘,中朝聯軍準備來個圍點打援的伏擊戰。十四世紀亞洲乃至世界最強的三支艦隊的大戰就此拉開帷幕。過程就不說了,結果就是日本幸存戰船50餘艘,島津義弘和小西行長僥幸逃脫,而李舜臣戰死。
雖然中朝聯軍最終取得勝利,但代價極為慘痛,明朝是元氣大傷。也導緻後來對女真财政入不敷出。北韓的全國人口隻剩下了戰前的六分之一。但他還是維護了200多年的和平與安定。
我是清水空流,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