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作者:趣觀曆史

“海氣郁蒼蒼,山河失故疆。重來村落改,遙望荻蘆黃。行李随秋色,衣冠赴帝鄉。謬同趨召者,慚負意何長。”

李舜臣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了戲劇性和一種難以言喻的悲劇感,李舜臣的成長經曆非常坎坷,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從一介白衣從軍做到了挽狂瀾于既倒的北韓半島英雄,可是就當他自己達到了人生巅峰的時候,李舜臣的命運天平又一次開始了傾斜,和許多英雄人物一樣,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李舜臣因為小人的讒言逐漸淡出了戰争的第一線,李舜臣心裡十分焦急,焦急的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整個北韓半島危難的時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重掌帥印</h1>

重新執掌北韓王朝水上力量的元均可以說是沒有絲毫進步,在漆川海戰的大潰敗讓北韓王朝的命運被推到了懸崖邊緣,整個海上力量幾乎是全軍覆滅。就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敗軍之際,李舜臣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人生機遇,這一次人生機遇是李舜臣的人生最高峰,李舜臣在這次機遇中一戰功成,就是著名的大戰,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鳴梁海戰圖檔(劇照)

日本軍隊在之前的文祿之役中轉變了自己的戰略戰術,從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前進進攻轉變成了利用水路和陸路齊頭并進,水陸合力一起攻打全羅道,一向是洞悉敏銳的李舜臣顯然也看出了日本軍隊的變化,他知道自己人生中最艱難的大戰就要到來了。李舜臣意識到,如果跟着日本軍隊的進攻采取防守态勢,勢必會陷入到日本軍隊的節奏,就更不要談戰争的勝利了。如果想要取得戰争的勝利,必須要出奇謀,兵行險着,李舜臣想到了一條妙計。

<h1 class="pgc-h-arrow-right">鳴梁海戰</h1>

李舜臣想到了一條妙計,就是要打破日本軍隊的進攻态勢,實作攻守易型,李舜臣故意讓自己的軍隊賣出了一個破綻,把前來追擊的日本軍隊引進了水流非常兇險而且水道狹窄的鳴梁海峽。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鳴梁海峽風景

就在這一條詭異的海峽裡,李舜臣将迎來自己的人生最高光時刻。李舜臣為了在鳴梁海峽擊潰日本的軍隊,李舜臣可以說是提前做好了準備,他在和日本軍隊展開決戰的時候,提前在海中設定了繩索阻礙了對方船隻的移動,因為之前元均的大潰敗,北韓王朝的水上力量可以說是瀕臨崩潰,可是值得慶幸的是,雖然說北韓王朝的水上力量隻剩下了12艘戰船,但是這12艘戰船基本上都是北韓王朝當時的主力戰艦闆屋船,這一支經過了精心準備的船隊還是比較有戰鬥力的。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鳴梁海戰的戰船(劇照)

李舜臣能夠在鳴梁海戰中一戰功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舜臣成功地把日本軍隊引到了,鳴梁海峽,因為鳴梁海峽水流非常兇險,而且地勢狹長,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規避自身軍隊隻有12艘戰艦的劣勢,利用好鳴梁海峽狹長的地形,雖然隻有戰艦12艘,但是也可以對日本軍隊的戰艦進行合圍與殲滅。日本軍隊的戰艦在數量上雖然有比較大的優勢,但是受困于鳴梁海峽狹長的地形,日本軍隊的戰艦根本無法鋪開展開有效的威脅,反而因為沒有遠端火力的支援,隻能被北韓王朝的戰艦合圍殲滅,日本軍隊的這次失敗不隻是在戰場上的失敗,而是在戰略上和作戰思維上的失敗,在鳴梁海峽的漫天炮火中,李舜臣知道在這次北韓王朝又一次度過了難關,他終于取得了勝利。

<h1 class="pgc-h-arrow-right">壯志未酬</h1>

但是這次在鳴梁海峽中的大捷并沒有改變北韓王朝在整體上面臨日本軍隊來犯潰敗的情況,雖然說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可是卻沒有達到戰争的根本目的,因為手裡可用的戰艦太少,李舜臣根本就沒辦法封鎖住日本水軍在海上的物資補給線路和後勤保障,這樣的話日本水軍即使是戰敗但是也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持自己的有生力量。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李舜臣(劇照)

對于李舜臣最為不利的是,李舜臣本身失去了自己的後勤補給基地,為了不陷入到孤懸于海上的危機局面,李舜臣隻能在取得戰争的勝利之後反而向後退卻轉移。之後的海戰就已經不隻是北韓王朝和日本幕府之間的大戰,明帝國也開始加入了戰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以身殉國</h1>

在鳴梁海戰之後,李舜臣又一次參加了以明帝國的主要艦隊所組成的露梁海戰,這一次李舜臣沒有成為戰鬥中的第一指揮官,在這場大戰之中由明帝國的水師提督陳璘全權指揮,李舜臣就是這樣的人,當他擔任指揮官的時候,他親力親為,運籌帷幄,當他該上前作戰之時他也勇敢的上陣殺敵,在這一次露梁海戰之中,李舜臣以身殉國,這一生他無愧于北韓王朝,更無愧于腳下的土地。

鳴梁海戰,壯志未酬,為什麼勝利依然無法挽救北韓王朝的危局?重掌帥印鳴梁海戰壯志未酬以身殉國

▲露梁海戰(畫作)

李舜臣的一生命運多舛,從白衣從軍開始,北韓王朝的文班和武班兩股主要勢力都排擠他,可是他依然選擇了為腳下的土地而戰,在北韓王朝危如累卵,節節敗退的時候,李舜臣挺身而出,為國死戰,可是在取得了成績之後李舜臣因功受辱,被小人讒言陷害,可是李舜臣卻沒有絲毫怨言,在國家再一次陷入危機的時候,李舜臣毫不猶豫的再次出山拯救國家于危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而且李舜臣兢兢業業,即使在需要自己上陣殺敵的時候也能夠舍生忘死,最終以身殉國,李舜臣是曆史上非常少有的沒有瑕疵的軍人,無愧于北韓半島的驕傲。

參考資料:

《萬曆北韓戰争》

《亂中日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