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作者:龍貓走天下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在位時發生的抗倭援朝戰争,時間從1592開始,1598年結束,曆時6年。

日本人稱此戰為“文祿之役”,為這場戰役拼了老命;朝韓稱此戰為“壬辰倭亂”,被打得奄奄一息;而對強大的大明王朝而言,此戰實在不算是一件大事。在進行這場戰争時,明朝還調兵十萬圍剿四川的楊應龍叛變,對萬曆皇帝來說,楊應龍比豐臣秀吉的威脅更大一些。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李舜臣</h1>

戰争的起因是豐臣秀吉的野心。此人在統一日本後,覺得不過瘾,還想征服世界。怎麼辦呢?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但要征服中國,必須征服北韓。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一日,十五萬日軍為了一個人的野心,分九軍進攻北韓。五月二十二日,僅用兩小時攻破釜山;半月後,打到首爾、平壤,把北韓王趕到鴨綠江邊。北韓王無奈,隻能派出使者向明朝提出避難。

此時,北韓支離破碎,卻并沒有亡國。之是以沒有亡,是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李舜臣。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李舜臣,字汝諧,德水人。時任全羅道水軍節度使。

萬曆十九年(1591)六月十六日,李舜臣在玉浦海戰中嶄露頭角,率領“龜船”,首戰告捷。之後,在他的指揮下,朝軍在赤珍浦、泗水港、唐浦、釜山水域接連取得勝利。八月三日,又取得“閑山大捷”。遏制住了日軍的海上攻擊。

可畢竟隻有一個李舜臣,北韓的陸地還是全丢了。亡國在即,李舜臣也回天乏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明朝的援助</h1>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北韓派出了第一支軍隊,共三千人,将領是祖承訓。三千打十五萬,明軍的傲慢可見一斑,初戰以失敗告終。

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李如松率領五萬明軍入朝。短短半年時間,遇到明軍的日軍全線潰敗,退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僅留四萬人防守。

在明朝的援助下,抗倭援朝戰争第一階段結束,日軍慘敗而歸。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李舜臣被嚴刑拷打</h1>

雖然北韓打仗不行,但必須承認,搞起政治鬥争來,他們還是很有水準的,第一次戰争剛剛結束,他們就幹起了老本行。

李舜臣在擊退日軍後,升任水軍統制使,大權在握,十分風光。李舜臣風光了,同為水軍将領的元均就不開心了。他就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搞了李舜臣一把——《鳴梁海戰》一開始,李舜臣因涉嫌通敵被朝廷罷免并被押解至京城,遭受嚴刑拷打,說的就是這件事情。李舜臣最後被革職,保住了一條命,發配到軍中立功贖罪。元均得償所願,接替了李舜臣的位置。

隻可惜這個官不好當。到了萬曆二十四年(1596)九月,豐臣秀吉又湊了十二萬軍隊,分八軍,水陸并進,進攻北韓。

明朝派麻貴率領八千人鎮守王京,對陣十二萬日軍,屢屢獲勝,遏制住了日軍的陸路進攻。

而水陸呢?萬曆二十五年(1597)六月,元均上任。七月,日軍來襲,元均就戰死了。元均死不足惜,可北韓海軍被徹底摧毀了。李舜臣是以被再次啟用,收拾爛攤子。《鳴梁海戰》中說,當時朝軍隻剩下十二艘戰艦了,而且軍心渙散。

<h1 class="pgc-h-arrow-right">鳴梁海戰,振奮軍心</h1>

李舜臣複出,急需一場大勝來穩定軍心。于是他制定了在鳴梁海域伏擊日軍的方案。當時,日本海軍由藤堂高虎率領,共有戰船130艘。影片中說日本海軍中有海盜參戰,這是史實。李舜臣這邊隻有元均給他剩下的12艘戰船。

十月二十六日,李舜臣派船引誘日軍,日軍發現朝軍後,立即率領30艘船全速追擊,朝軍迅速撤進鳴梁海峽。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鳴梁海峽地勢狹窄,水文情況極為複雜,潮漲潮落十分頻繁,三小時一變,落差極大。落潮時,大船若不能及時退出将會瞬間擱淺。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日本海軍不清楚此處險要,藤堂高虎陷入鳴梁海峽之後突遭朝軍猛烈炮擊。此時,正值退潮,藤堂高虎意識到不妙,指揮戰船撤退。

鳴梁海峽出口狹窄,日軍戰船擱淺。李舜臣提前在水下布置了大量木樁、鐵鍊,攔住了日軍。 憑借天時地利和火器,李舜臣擊沉日軍戰船30餘艘,斬首日軍将領來島通總。

次日,日軍主力駛入鳴梁海域,将全羅道海面制海權全部掌握在手中。李舜臣已帶戰船離去了。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鳴梁海戰李舜臣大獲全勝,振奮軍心。對于北韓來說意義極為重大,畢竟陸戰全靠明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露梁海大捷</h1>

萬曆二十六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在日本,他的野心也随風而去。十一月五日,日軍将帶着搶掠無數的戰利品從容回國。但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就是陳璘。

在北韓水軍全軍覆沒後,萬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陳璘率領五千廣東水軍到達北韓,與他一起前來的還有鄧子龍。

十一月十八日夜,陳璘在露梁海設伏。布置鄧子龍率三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北側;李舜臣率五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南側的觀音浦,而他自己率餘下主力隐蔽于附近海域。

十九日中午,曆時一天的露梁海大戰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史稱“露梁海大捷”。至此,抗倭援朝戰争結束,以明軍勝利,日軍徹底失敗告終。而李舜臣也在此戰中為國捐軀。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取材于明神宗“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戰争李舜臣明朝的援助李舜臣被嚴刑拷打鳴梁海戰,振奮軍心露梁海大捷

南韓電影《鳴梁海戰》隻拍了李舜臣的故事,很多中國觀衆都不了解在這場戰争中大明軍隊起到的作用。我簡單地介紹一下,也希望将來能看到我國拍的關于抗倭援朝的電影。李如松、麻貴、鄧子龍、陳璘……每個人的勇氣和智慧都不亞于李舜臣。

(關注龍貓,分享旅途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