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東方隐士”之稱的北韓半島,在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東亞地區一個沉默的國家。
大概是因為長期依附于古代中國王朝的緣故,它常常被視作是中國的附屬,是以不怎麼受到重視。和西方世界的熱門地區,比如著名的宗教之城——耶路撒冷,常年陷于宗教争奪的沖突中相比,北韓半島則顯得寂靜許多。
然而,即使是在如此“低調”的地方,周邊仍然偶爾會有國家對它實行騷擾。這個國家就是與北韓半島隔海相望的日本。日本在曆史上,曾經多次入侵過北韓半島,但大多數的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其中,16世紀末期的日朝戰争,即國内所稱萬曆援朝戰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588年前後,豐臣秀吉相繼翦除各地大名實力,基本上統一了日本。而此時,作為東亞地區曾經最為強盛的國家——明朝則日益衰落。野心膨脹的豐臣秀吉便想趁此機會,借道北韓半島入侵中國明朝。不久後,豐臣秀吉的使者來到北韓半島,向當時的北韓宣祖表明了日本的意思,希望得到北韓的配合。

誰曾想,宣祖沒等日本使者把話說完便将他趕出了景福宮,毫不留情地回絕了日本,表示北韓是絕對不可能與日本聯合攻打明朝。得知北韓如此“不識好歹”,豐臣秀吉大為光火,便以此為由派兵攻打北韓半島,壬辰戰争就此爆發。
1592年,豐臣秀吉派遣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帶領三十多萬士兵,攻打北韓半島。北韓半島軍民甯死不屈,頑強抵抗,最終在明朝的幫助下取得勝利,将日本人從北韓半島上趕了出去。北韓人民稱這場戰争為壬辰衛國戰争,又稱壬辰倭亂。
北韓半島軍民同心,抵抗日寇侵略的行為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場戰争裡,湧現了非常多的民族英雄,他們帶領北韓人民英勇抗敵,保家衛國。其中,指揮鳴梁海戰的李舜臣将軍,直到今天,仍被北韓半島的人民所懷念。
在與日本人的對戰中,李舜臣将軍利用一種特殊的船——龜船,打敗了長期占據海戰優勢的日本海軍,取得了鳴梁海戰的勝利。要知道,在當時日朝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鳴梁海戰的勝利是十分了不起的。
有人會問,同樣都是靠海吃海的民族,北韓和日本差别很大嗎?是的,這一時期的日本和北韓,實力差距是十分懸殊的。
日本人在曆史上曾被稱作“倭寇”。何為“倭寇”?這其實就是“海盜”的意思,然而,日本海盜正是日本水師的雛形。
從13世紀開始,日本人就開始做起了海盜事業,他們通常結伴出海,來到東亞或者東南亞的沿海地區,遇見富裕的商船就跳到對方的船隻上,然後與船上的人“逐個PK”,直到日本海盜完全占領對方的船為止。這就是所謂的“跳幫戰”。
像這樣的戰鬥,通常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誰的膽子大、誰的刀鋒利,誰就能獲勝。恰好,日本人是個擅長用刀的民族,無論是制造刀具,還是用刀實戰,日本人堪稱一絕。這一點,明朝的抗倭大将戚繼光想必是深有體會。
長期以“跳幫戰”為主的日本海盜們,便将這種擅長近身搏鬥的優勢帶到了日本水師中。再加上,日本在此之前才剛剛經曆了長時間的國内戰争,是以此時,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的戰鬥力都相當高。相反的,北韓的軍隊則由于長期懈怠訓練,戰鬥力急劇下降。
當一群揮舞着鋒利大刀的日本人跳到北韓戰船上,北韓水軍分分鐘就被他們擊殺殆盡了。是以在壬辰戰争爆發初期,面對兇猛的日本水師,北韓水師可謂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北韓水師被日本全面擊潰之後,李舜臣将軍冷靜下來,重新分析了兩軍的實力優劣。他發現,日本水師擅長近戰,總喜歡悄無聲息地逼近,然後再一對一地單挑。在白刃戰面前,長期疏于訓練的北韓水軍士兵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加上日本以輕武器為主,例如弓箭、火槍、刀劍等,他們行動快速靈活,北韓水師更是難以及時反應過來。
近身作戰和靈活的輕武器都是日本水師的優點,但是,這也讓李舜臣将軍找到了日本人的弱點。自古便是如此,在戰場上,擅長近戰的軍隊,在遠距離作戰上必有所短;靈敏、善動的軍隊,重型武器則一定不多。
日本也是如此,雖然擅長近身作戰的日本水軍,可以憑借變幻莫測的刀法輕松擊敗北韓士兵,但是,日本的火炮數量明顯不足,在海戰中,火炮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
對于當時的日本而言,制造一門火炮,實在是太過奢侈,它需要耗費大量的鐵器和炮彈,而對于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國來說,它更願意把有限的鐵器資源用在制造自己擅長的刀具上。
與日本相反,得到明朝大量軍事支援的北韓,則貯備了充足的火炮。在與日本的對戰中,前來援助北韓的明朝軍隊,也尤其鐘愛使用火炮對日本軍營進行攻擊。
由此可見,日本憑借着單個士兵的作戰優勢,擅長近身作戰,然而,一旦雙方距離過長,缺乏火炮的日本就很難再對北韓水軍構成威脅。于是,基于這一分析,為了充分發揮北韓水軍的優勢,李舜臣将軍特地設計并建造——龜船,用來與日本軍隊進行海上對抗。
“龜船”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它擁有像烏龜一樣堅硬、不易被攻破的外殼。龜船的外表就像是一隻烏龜,全身渾圓,外面覆寫了大面積的裝甲鐵殼,鐵殼上面布滿尖刺。乍一看,這種船顯得十分笨重,而且因為其圓乎乎的外表,還會給人一種蠢萌的錯覺。實際上,這種船的戰鬥力十分強悍,一點也不笨。
在與日本人作戰時,所有的戰鬥人員皆可躲在船内,操作火槍、箭矢、火炮等武器,通過船周圍事先開好的射擊口,向敵人發動攻擊。這就能夠很好地發揮重型武器在遠距離作戰時的攻擊力,讓敵人無法靠近。
同時,日本水師大多時候隻能使用冷箭進行遠距離攻擊,而龜船外面鐵甲就像天然的防護罩,完全屏蔽了箭矢的攻擊。而且,就算日本人能夠僥幸登上北韓的龜船,他們也無法在滿是尖刺的船面上與北韓水軍近身肉搏。
除此之外,龜船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設計。例如,李舜臣将軍考慮到龜船體積龐大,容易在戰鬥中因靈活性不足而受制于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在龜船的側舷處裝了許多船槳。
這樣一來,在與敵人作戰時,龜船不僅能夠利用風力行進,還可以人為操作船體進行提速,彌補它因為體積龐大而導緻的速度過慢的缺點。與傳統的船底不同,龜船的船底改成了U型,它可以讓船體在小範圍内靈活轉向,而且行駛起來更為平穩。
誠然,正如世界上沒有一片完美的樹葉一樣,每一樣東西都有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缺點,龜船也不例外。龜船本身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它的造價昂貴。據說,北韓造一艘龜船的錢是一艘普通戰船的五倍,按照北韓當時的國力來看,要将龜船全面運用到與日本人的對抗中,着實有些吃力。
但幸好當時北韓得到了明朝的許多幫助,為了幫助北韓造龜船,明朝也花了不少錢,這一點,北韓還是銘記在心的。再者,龜船的體型太小,火力不夠猛,如果面對火力更為強大的敵人的話,龜船的勝算也不會很大。
幸運的是,北韓人的龜船在大海裡橫沖直撞,讓日本人損失慘重,是以他們無暇去仔細分析龜船的優劣,也就沒有找到攻克龜船的辦法。鳴梁海戰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
可以說,北韓的龜船非常完美地運用了“以己之長,克敵之弱”的軍事思想,正所謂“打蛇打七寸”,它的每一項功能設計都是對地方短處的攻擊,它的每一處防守都讓地方無處突破。
在當時的情況下,龜船确實是最适合北韓使用的戰船。龜船之是以能夠逆轉局勢,打敗日本水師,這都應當歸功于李舜臣将軍的精心設計,他完全洞悉了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并根據這些分析設計出了龜船。如果沒有李舜城的龜船,壬辰戰争的結局或許就不一定會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那樣了。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文獻:《韓币上的海戰》,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