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們眼中的“滿漢全席”,往往代表了滿清宮廷菜的極緻,甚至是中國宴席之巅。不過滿漢全席裡到底都是些什麼菜,很多人都是通過著名的相聲貫口兒《報菜名》知道的。
“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什錦蘇盤兒、熏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罐兒野雞、罐兒鹌鹑、鹵什件兒、鹵子鵝、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士蟆!”
相聲貫口固然是說笑,包袱設定的本意,是一個人為了拖延請朋友吃飯而練就的嘴皮子功夫,引得對方問出菜單裡有什麼,然後開始長篇累牍地報菜名,以此逃避請客。後來也成了相聲演員的基本功。

而徐克的電影《金玉滿堂》,又為這極盛之宴增加了幾分浪漫的傳奇色彩。
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滿漢全席,盡是鮑參翅肚山珍海味,怎麼奢華怎麼來,擺盤必定雕工精美畫風科幻,反正想象又不花錢,皇上吃的東西哪兒能差,熊掌鹿尾可不都得招呼着嘛。
然而如果翻看史料,會發現咱老百姓真想多了,清朝的皇族原本都是關外的遊牧民族,對吃其實沒那麼講究。
為了尋找真正的滿漢全席,《中國宴 · 福壽康甯》走進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這裡儲存着事無巨細記錄皇帝日常起居的膳底檔,細緻到皇帝每頓飯有什麼菜,皇帝吃了幾口都有記載,卻連“滿漢全席”的影子都找不到。
而且,據膳底檔記載,清朝的一國之君原來一天隻吃兩頓飯,早上七八點鐘用早膳,下午兩三點鐘用午膳,并沒有晚膳這一說。
▲《甄嬛傳》裡華妃為皇帝準備的晚膳
難怪清朝皇帝們身居高位,卻個個身材都保持得很不錯。
可是不吃晚飯難道不餓嗎?那就多慮了,皇家自有下午茶。
在清宮膳底檔中,常常能看到類似“饽饽二品”“饽饽十五品”的條目,這才是真正的深宮美味。
“饽饽”是面食點心的統稱,從遊牧民族狩獵習慣而來,在滿清宮廷菜中占據着重要地位。在護國寺的一家老字号饽饽鋪富華齋,我們找到了這些承載着滿清曆史淵源的傳統手工面點。
孫尼額芬白糕,奇特的名字來自蒙古的地名孫尼額,産自孫尼額的點心就被稱作孫尼額芬。
管飽抗餓,便于攜帶,不容易壞,狩獵時候揣兜子裡,随時可以拿出來吃,放三天也不馊,深得富察皇後喜愛。
而半斤一塊的大點心翻毛月餅,則是慈禧太後的心頭好。用水油面和油酥面分層和在一起,内含豐富果料餡,成為一種酥皮月餅。
因為大點心烤制起來表皮容易裂開,内餡不容易熟,是以制做起來比小點心更考驗技術。
翻毛月餅的名字還有個典故,據說慈禧太後牙口不好,禦膳房的師傅特地做了盤大月餅孝敬她,太後一看立馬變臉:這麼硬的點心誰能咬得動!氣得一拍桌子,吓得太監們魂飛魄散。
但再看桌上的月餅,已經飛起了鵝毛般的酥皮,太後嘗了一口,非但不硬,而且入口即化,鮮香松軟,太後心情大好,賜名“翻毛月餅”,酥脆翻飛的餅皮也成了翻毛月餅的一大特色。
點心雖好,可總不能當主菜吃。清朝的皇家宴席是個什麼排場,滿漢全席難道真就隻是個傳說嗎?
富華齋饽饽鋪的創始人王希富,出身禦廚世家,正是滿漢全席的傳承人,他告訴我們,所謂的“滿漢全席”始于民國,皇上他老人家是真沒享用過。
不過,曆史上的清朝皇室的确舉辦過滿漢同慶的宮廷大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千叟宴”就是其中之一。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凡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宴席,參加者達到上千人。
時過境遷,王朝覆滅,曾經享用過這等豪華宴席的王公大臣們想念那一口記憶中的美味卻吃不着,于是北京八大堂率先模仿皇帝設宴的奢侈,舉辦各種盛大宴會,但顯然不能再叫宮廷宴席了,那叫什麼呢?幹脆起了個更響亮的名字,“滿漢全席”。
王希富的外祖父是禦膳房廚師,父親是緻美樓專做饽饽的師傅,兩個哥哥也都是民國專做滿漢全席的廚師,從小在名廚堆裡長大,傳承傳統饽饽和滿漢全席也成了王老的執念。
鑽研菜單、教育訓練相關人員、打造場地擺設餐具,前前後後花費了20多年,從無到有還原真正的滿漢全席,整整108道菜,光是制作一次完整的宴席就要三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