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發明的美食-攪 團攪 團□張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攪 團</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張軍</h1>

  大家都知道陝西小吃衆多,肉夾馍、涼皮、牛羊肉泡馍、葫蘆頭、褲帶面……十個指頭也數不過來,且風味各異、各有特色。“攪團”作為陝西小吃中的一種,雖不怎麼起眼,口味絕對獨特。

  “攪團”,顧名思義,即是用面粉攪拌成團的糊狀食物。其淵源無從考證,據傳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即今陝西的岐山縣)屯兵時,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們清閑無事,便在那裡種麥植黍,以供軍糧,但總吃面食,軍中都覺厭倦,為了調節士兵情緒,諸葛亮遂發明了這道飯食,當時的名字還不叫攪團,而是形象地稱為“水圍城”。

  攪團的做法其實并不複雜,但要做好也并非易事。須先将幹面粉用水調拌成面糊狀,待鍋裡水燒開,緩緩倒入,邊傾倒邊用一根棍棒攪拌,再依據稀稠情況分次添加面粉,直到成濃稠狀,此時攪拌最為關鍵。俗話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一定要順着一個方向不停攪動,這樣才能攪打上勁,口感柔韌筋彈。爐火要中小火,慢慢煨,細細熬,用力攪,不能使鍋底焦煳,等到面團用攪棍挑起成粘連的片狀,或将棍豎在鍋中而不倒,方可大功告成。

  攪團在陝西關中一帶尤為聞名,其他地方也有其特色吃法。荞面攪團是陝北人的最愛,也是雜糧精吃的一個範例。且荞面營養豐富,口味獨特,适量食用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而甘肅隴南的洋芋攪團也小有名氣,選擇當年出産、品相良好的洋芋大火煮熟,晾至稍存餘溫,然後放入石臼中,擠揉出黏性,再由幾人輪番揉打,遂成柔韌筋道、色澤黃亮、香味濃郁的上乘攪團,其制作過程與南方的打糍粑類似。玉米攪團則在汶川羌族地區十分流行,制作方法也很特别:将新鮮黃玉米粉用猛火攪拌成糊狀,上面蒙蓋一層新鮮潔淨的芭蕉葉,再以文火蒸熟,用大碗盛出放涼即可。其實無論哪一種原料,攪打是其特性,成團是其本質,外形與内涵均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最正宗美味的攪團還要數關中。陝西關中地區号稱“八百裡秦川”,素以盛産小麥、玉米而聞名。關中女人擅長擀面、烙鍋盔、蒸白馍、捏餃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攪團”。人們評論誰家媳婦賢惠與否,主要看她攪團打得如何。好的攪團柔韌筋道,滑潤爽口,色香味美,令人回味無窮。

  母親是典型的關中女子,針線茶飯樣樣在行,打攪團更是一把好手。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白面不夠吃,玉米面因口感粗糙又難以下咽,母親便時常将玉米面做成攪團來變換口味,貧寒簡陋的日子是以不再那麼難挨。記憶中,母親打攪團的身影極像一種舞蹈,擀杖是她手中揮動的舞具,鍋竈便是她的舞台。攪打間,面團在手底盛開,如美麗的花朵,那是樸拙而動人的視覺享受,也是素簡又深情的味覺盛宴。如今想起來,仍有幸福的漣漪在心中蕩漾。

  攪團雖然做法單一,但吃法衆多,甚至可以用花樣翻新來形容。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熱盛一團入碗,加入備好的酸菜湯汁、一撮爆炒韭菜段、一勺油潑辣子,順湯攪勻,然後從碗邊開始,夾起一塊,湯裡一撩送入口中,綿軟筋彈,十分可口。也可涼調冷拌:熱攪團出鍋,攤晾于案闆,待冷卻定型,用刀切成薄條,像拌涼粉一樣,酸辣鹹淡随各自口味。還可以将攪團切成塊與菜湯混合一起熱燴着吃,煎燙暖胃,最适宜寒冷冬天食用。

  不過對于小孩子來說,吃攪團完全是為了安撫饑餓的腸胃,對其并無多少興趣,倒是每次鍋底剩下的那層鍋巴是我一直心儀的美味。因是文火慢熬,攪團底部形成的鍋巴焦香酥脆,鏟下來完全可以當零食享用,這也是貧寒歲月中的一點小歡喜了。後來日子漸漸好轉,白面多得吃不完,玉米面不再作為主食,攪團便也不常吃了。母親去世後,這種獨特的美味便從我家餐桌上銷聲匿迹了。

  距家不遠的“白鹿倉”民俗文化景區,以展示關中飲食文化而聞名,便約了朋友一起去轉轉。意外遇到了一家專營攪團的店鋪,門面不大,但顧客蠻多,等候的隊伍都排到了店外。進店察看,見一小夥正揮臂掄勺對付一鍋攪團,他一條腿弓起搭在竈邊,雙臂用力揮舞成螺旋,鍋裡的面團被攪打得翻江倒海,波簇浪湧,似乎一不小心就會潑濺出來,令圍觀的食客啧啧贊歎。我在一旁倒是很擔心那口鐵鍋的命運,不知它是否經得起這番折騰而不被捅漏。這近乎表演的一幕,其實将攪團的制作技藝發揮得淋漓盡緻。我和大家一起興緻勃勃地邊欣賞邊等待,終于購得一碗,食之筋彈爽滑,口感極佳。聽旁邊有人感歎:“确實味美!一會兒再去排隊咥上一碗。”

  攪團之是以好吃,精髓在一個“攪”字,粗糙寡味的雜糧面粉被打成攪團後味覺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變得緊緻細膩,攪打完全改變了面粉的質地。就像那些庸常瑣碎的日子,一旦經過細緻打磨、用心調拌,便會流金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别樣光芒。食物與人生,情理相同。

  近日,小區門口忽擺一小攤,經營的正是攪團。攤主是位精幹的農村婦女,為兩個孩子上學在小區租房陪讀。她的攪團盛在一個友善紙碗裡,黃油膏脂般的一團,澆上兩勺酸芹菜和漿汁,捏一撮翠綠的爆炒韭菜粒,再點上自制的紅色小米辣醬,既有綿軟爽脆的美味口感,又有西式糕點的創意享受,簡直妙不可言。想這女人也是和衆多關中女子一樣,無論日子是順遂還是艱難,在她們的眼底、手心都會煥發出無限柔情與詩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