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浒之戰是大明和後金的一道分水嶺,此後,明軍再無力發起大規模戰略反攻,而後金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大明最可怕的敵人。
此戰中,除了大明的主力部隊,還有兩支外援部隊,其一就是女真的葉赫部隊,另一部分就是北韓的援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北韓被逼出兵</h1>
大明和後金開戰,北韓是最為尴尬的國家,北韓作為明朝的藩屬國,不出兵當然不合适,可是北韓也和後金接壤,一旦得罪了後金,北韓也會面臨滅頂之災。
仔細思量下,北韓國王光海君決定出兵,畢竟當初日本侵北韓,明軍可是幫了大忙,如果沒有明朝的援軍,北韓早就滅國了。
随即光海君找來都元帥議政府左參贊姜弘立,命其統兵一萬三千人出戰。作為高官,姜弘立也很清楚,這個差事是最難辦的,就算方方面面都做到位,也沒有什麼功勞,可一旦出了差錯,不僅命喪當場,他還有可能成為北韓的千古罪人。
姜弘立
姜弘立馬上上奏辭呈,并對國王說:“才職不逮, 碌碌無補,未老先衰,年僅五十, 齒發俱變,屢經大病, 幾死者數矣。”
首先,姜弘立對自己的能力和身體狀況提出質疑,接着又表示自己精神和腦子都有問題:“精神虛脫, 昏聩恍惚, 如在煙霧中, 遇事茫然, 前往後失, 雖尋常職事, 猶患不察。”
姜弘立活脫脫将自己說成了一個老年癡呆患者,如果姜弘立真是一個傻子,怎麼爬到如此高位的。很明顯,姜弘立畏懼出兵,這些話都是托詞。
光海君不給姜弘立任何借口,即刻下令:“國事危急,勿辭調理,速為下往,統帥三軍。”那意思就是,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如此這般,姜弘立就成了三軍統帥,老大不樂意地奔赴前線。
當然了,光海君也交代了此次出兵的主旨,那就是“毋徒一從天将之言, 而唯以自立于不敗之地為務。”
北韓出兵的目的就是去輔助一下,或者搖旗呐喊一番,總而言之,明軍将領的指令要敷衍好,還得儲存自己的實力。姜弘立一頭黑線,卻又無可奈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劉綎和姜弘立,大眼瞪小眼</h1>
北韓部隊被配置設定給了東路軍劉綎,劉綎是明軍中的骁将,手持一把120斤的大刀,能在馬上輪轉如飛,也被人稱作“劉大刀”,劉綎曾參加播州之役和抗日援朝戰争,立下過赫赫戰功。
明軍的總兵力大概20萬左右,劉綎所部有4萬大軍,但事實上,劉綎部的兵力并不多,他不僅是4路大軍中人數最少的一支,也是裝備最差的一支。
劉綎軍中主要戰力是他帶來的幾千蜀兵,其他明軍大多不堪一擊,除此之外,就是那13000名北韓兵了。
姜弘立達到前線,看到劉綎的兵力部署,也是極為震驚,他馬上找到劉綎,委婉地問道:
“然則東路兵甚孤,老爺何不請兵?”
這裡的老爺就是說的劉綎,姜弘立率軍前來,其部隊的定位就是打醬油,如果明軍實力不足,難道讓他們北韓軍去當主力?這不是開玩笑嗎。是以,姜弘立建議劉綎找朝廷要兵。
劉綎也有苦難言,他回道:“楊爺與俺自不相好,必要緻死。俺亦受國厚恩,以死自許,而二子時未食祿,故留置寬奠矣。”
原來劉綎和統帥楊鎬有仇,具體原因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在臨戰前,楊鎬給劉綎穿了小鞋,将帥關系不和,這仗還能打赢嗎。
劉綎統兵多年,自然清楚明軍的處境,當時正是寒冬,且軍隊糧草還沒有補充好,并不适合開戰,可朝廷也沒錢了,步步緊逼,于是明軍隻能倉促應戰。
史料記載“兵家勝籌,惟在得天時、得地利、順人心而已。天氣尚寒,不可謂得天時也,道路泥濘,不可謂得地利也,俺不得主柄,奈何?”
在劉綎這裡,士兵凍得瑟瑟發抖,道路泥濘難以通行,與此同時,劉綎雖說是一路的統帥,卻拿不到實權,天時地利人和,明軍一個都沒有站住腳。
姜弘立看清事情的本質後,也崩潰了,本來要過來打醬油的,卻成了主力,這可如何是好。姜弘立和劉綎大眼瞪小眼,聊了半天,半點問題都沒有解決,反而更郁悶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2">明軍戰敗,北韓軍投降</h1>
雖說劉綎也郁悶,但他也清楚,不打是肯定不行的,唯有拼死一戰,或有一線生機。劉綎是明軍将領,他無法逃脫,而姜弘立是北韓将領,終歸不是一個系統,戰場之上,姜弘立一直在努力“拖後腿”。
姜弘立以糧草未到為理由,減慢行軍速度,監軍喬一琦見北韓軍拖拖拉拉,脫口便罵,姜弘立無可奈何,隻能加快速度,追趕前方的明軍。
事實上,北韓軍的糧草還是足夠的,當時沒有糧食吃的是明軍。在開戰前,明軍明顯準備不足,不僅沒糧食沒饷、兵力不足,士氣更是一塌糊塗。
從北韓的角度看問題,這場戰役就不可能打赢,而明軍面對的可是六萬後金精銳騎兵。之是以努爾哈赤敢玩各個擊破,并非全賴于後金軍的強悍戰力,主要原因還是明軍太混亂了。
不久之後,劉綎遭遇後金軍主力,陷入苦戰,縱使骁勇如劉大刀,也同樣戰死在沙場之上。
明軍戰敗,北韓軍能全身而退嗎?行軍打仗,最重要不是裝備,也不是人數,而是士氣,北韓軍客場作戰,而且目的不明,更沒有決一死戰的信念,是以面對後金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史料記載“此來非吾願也。昔我遭侵倭國,據我城郭,奪我疆土,為難之時,賴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報德之故,奉調至此。爾撫我,我當歸附。”
面對虎視眈眈的後金騎兵,北韓軍馬上就舉起了白旗,并着力表示,我們不是自願來的,是被迫來的,從始至終,北韓部隊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這醬油也真的不好打。
20萬明朝軍隊,在短短5天内,敗得稀裡嘩啦,除了李如柏所部,其他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軍如此羸弱的狀态,也預示着明王朝即将謝幕。
作者:特邀作者九魚亭
參考資料:《光海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