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氏家族大事記(一)
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本篇試圖沿兩條主線來描述張氏家族的發展史。
其一:按照張氏家族的發展史叙述,從張氏得姓起源到曆代遷徙,從得姓始祖揮公到西周先祖張仲,從同州始祖張載到永甯始祖張仲文,以至延續發展到現代,脈絡曆曆可考。
其二:力圖展現一個張氏家族發展的橫向聯系,永甯德裡張氏和同州張氏、大門樓張氏及渑池縣千秋鎮張氏,他們本為一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榮辱與共,同宗共祖,血脈相連,分布各地,心心相印,緊密相關,宗族聯誼,共叙親情。
張氏家族大事記主要意圖在于為張家後人展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面,有張氏得姓始祖揮公創制弓箭的輝煌、有曆代先祖遷徙的悲壯情懷,有曆代先祖開拓創業艱苦奮鬥的曆史軌迹,有張氏曆代先賢的成功之路,有張氏曆代英才俊傑忠貞報國,居家孝友,為了家族、為了民族、為了國家,他們在家族、民族和國家遇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舍生取義,弘揚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承了張氏家訓家風,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豐功偉績,可歌可泣,祖功宗德,永載史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三黃五帝時期(公元前?-公元前2029年)
中華民族始祖皇帝
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黃帝是張氏家族遠古時代的先祖,張氏得姓始祖是黃帝的孫子揮公。揮公是黃帝之孫,青陽玄嚣第五子,夜觀弧星,最早發明了弓箭,被黃帝賜姓張氏,是張氏的得姓始祖。
張氏得姓始祖揮公
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宣王時期的卿士張仲,這是繼得姓始祖揮公之後第一位見于史書記載的的張氏先祖,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為周宣王大臣,以孝友著稱于世。毛傳雲:“張仲賢臣也,與孝友之臣處内。”張仲是周宣王“處内”的賢臣,受到後世之尊。張仲是輔佐周宣王中興功臣之一,也是有史可考的張氏公認先祖。
《孝義廳志·古迹》裡記載:“張仲故裡,在廳西一百二十裡東川(原注:明時曰孝慰川)街,後一土山有基址,闊數十丈寬十餘丈,有一池四時不涸不溢。相傳周宣王時賢相張仲故裡也。詩曰:‘張仲孝友’,廳故命名曰‘孝義’。”張仲故裡在陝西省鎮安縣東川鎮,原名張仲鄉,原屬柞水縣。東川鎮今為鎮安縣月河鎮所轄。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張仲像
晉國有中軍侯庵、中軍司馬張老、大夫張侯、中軍司馬張君臣、将軍張骼、張趯、柏人邑宰張柳朔、張武;趙國有謀臣張孟談、使者張勤、張相國;魏國有張儀入秦相惠文王、大臣張旄、使者張倚、張醜、張倚;南韓有大臣張去疾、相國張譴、張開地、張平、張良;秦國有将軍張唐、蜀郡太守張若;楚國有張醜、張旄;齊國有使者張醜和張丐;燕國有将軍張魁;宋國張匄、張白蔑;魯國有張毅;中山國有大臣張登。從此張姓開始發揚光大,遍布天下。
張孟談像
張孟談為趙襄子家臣,當智伯聯合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欲滅趙襄子。張孟談力勸趙襄子退守晉陽,晉陽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張孟談出謀劃策,制造弓箭等守城器械,協助趙襄子堅守晉陽。就在智伯準備引汾河水灌注晉陽城時,張孟談孤身潛入魏、韓營中,說服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聯合消滅了智伯,平分其領地,形成了韓、趙、魏三家鼎立的局面。張孟談身為謀士,運籌帷幄,定國安邦,挽危救困、功成身退。一心為國,淡薄名利,得到善終,為曆代先賢所推崇。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張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禹州市西南12公裡張得村)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第一開國功臣,政治家、軍事家,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傑”。曆代以來,廣受人們的崇拜與尊敬。
張良家族“五世相韓”,張良的先祖張孟談是南韓第一位宰相。
張孟談之子張抑朔相韓景侯;張孟談有三子,其中長子張抑朔官至韓大夫。張抑朔子張開地官至韓司徒,張開地之子張平,即張良之父,仍為韓司徒,他們祖輩先後自韓列侯至韓惠王130年世代為相。張良家族在當時南韓的地位非常顯赫。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在河南陽武縣(今原陽縣東部)古博浪沙指揮大力士刺殺秦始皇,擊中副車,刺殺失敗,逃遁。張良以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赢得楚漢戰争,建立大漢王朝,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功封留侯,封地在留。留城位于今山東省濟甯市微山縣的微山島西南六公裡處。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随赤松子雲遊四海。公元前189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谥号文成。《史記·留侯世家》、班固《漢書》 有傳。漢高祖劉邦評價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墓位于微山縣微山湖中微山島。墓側尚存張良廟。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北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明朝《一統志》、唐朝《通典》均有記載。
張良長子:張不疑,漢高後三年(前185年)襲封留侯。後因與門大夫殺故楚内史,貶為城旦。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去世;次子:張辟疆,曾任侍中。
張良世家:張良孫子張典為清河太守;玄孫張乘封陽平公。六世孫:張皓,字叔明,東漢司空;七世孫:張綱,字文紀,張皓之子,官至廣陵太守;八世孫張道陵,創立了天師道,由此形成了中國的“天師世家”——兩千年鼎盛不衰的道教領袖世家,成了中國僅次于孔子世家的第二大家族;十世孫:張翼,字伯恭,張皓玄孫,三國蜀漢時官至左車騎将軍、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
清乾隆八年陝西同州雁羗村《張氏家譜》
民國年間陝西同州雁羗村《張氏家譜》
河南洛甯德裡張氏祖籍陝西省同州雁羗村,即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埝村。
陝西同州始祖張載,隋末唐初人,祖籍不詳。大緻生平年代在580—650年之間,張載大緻生活在隋末至唐初時期。
唐朝後期(公元850年前後),始祖張載傳至九世之煌公,之煌公出任直隸大名府儒學訓導。之煌公始遷居同州雁羗村立祖,逝後葬于雁羗村西北張氏老茔,為雁羗村張氏開基祖。
宋元時期(公元1271年-1368年)
元朝末年(公元1350——1368年),關中戰亂,張氏始祖仲文公兄弟三人從陝西同州避兵東遷,長祖、次祖遷居河南省河南府永甯縣。長祖仲文公與室人黨氏攜子貴遷居邑南金門川北裡村,即北村,今名德裡村;次祖仲武公遷居邑東北大門樓村,今大明村;三祖仲昆公遷居洛陽邙山嶺,後裔不詳。仲文公約生于1320年前後,永甯縣張氏一支,為陝西同州始祖諱載之嫡傳,本為漢留侯諱良之苗裔也,公之先世,曆年久遠,固莫可考。永甯張氏始祖仲文公大緻生平年代在1320-1400年之間。
德裡《張氏家乘》
德裡《張氏始祖墓碑》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甯縣志》
大門樓張氏祖茔碑文
清代大門樓《張氏家譜》
張岩因避兵遷居永甯之南河裡(今洛甯縣河底鎮南河村一帶),張岩子張仲禮,張仲禮之子張俊遷居渑池縣城立祖,為義馬市千秋、石門張氏始祖。義馬市原屬渑池縣。據清代《張氏族譜》:千秋張氏始祖諱俊,字英士,相傳其先自永甯縣大門樓遷居渑池城中。
1989年千秋石門《張氏族譜》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甯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組織成立了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