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本篇试图沿两条主线来描述张氏家族的发展史。

其一:按照张氏家族的发展史叙述,从张氏得姓起源到历代迁徙,从得姓始祖挥公到西周先祖张仲,从同州始祖张载到永宁始祖张仲文,以至延续发展到现代,脉络历历可考。

其二:力图展现一个张氏家族发展的横向联系,永宁德里张氏和同州张氏、大门楼张氏及渑池县千秋镇张氏,他们本为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同宗共祖,血脉相连,分布各地,心心相印,紧密相关,宗族联谊,共叙亲情。

张氏家族大事记主要意图在于为张家后人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有张氏得姓始祖挥公创制弓箭的辉煌、有历代先祖迁徙的悲壮情怀,有历代先祖开拓创业艰苦奋斗的历史轨迹,有张氏历代先贤的成功之路,有张氏历代英才俊杰忠贞报国,居家孝友,为了家族、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在家族、民族和国家遇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舍生取义,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了张氏家训家风,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祖功宗德,永载史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三黄五帝时期(公元前?-公元前2029年)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中华民族始祖皇帝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是张氏家族远古时代的先祖,张氏得姓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公。挥公是黄帝之孙,青阳玄嚣第五子,夜观弧星,最早发明了弓箭,被黄帝赐姓张氏,是张氏的得姓始祖。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得姓始祖挥公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宣王时期的卿士张仲,这是继得姓始祖挥公之后第一位见于史书记载的的张氏先祖,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为周宣王大臣,以孝友著称于世。毛传云:“张仲贤臣也,与孝友之臣处内。”张仲是周宣王“处内”的贤臣,受到后世之尊。张仲是辅佐周宣王中兴功臣之一,也是有史可考的张氏公认先祖。

《孝义厅志·古迹》里记载:“张仲故里,在厅西一百二十里东川(原注:明时曰孝慰川)街,后一土山有基址,阔数十丈宽十余丈,有一池四时不涸不溢。相传周宣王时贤相张仲故里也。诗曰:‘张仲孝友’,厅故命名曰‘孝义’。”张仲故里在陕西省镇安县东川镇,原名张仲乡,原属柞水县。东川镇今为镇安县月河镇所辖。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仲像

晋国有中军侯庵、中军司马张老、大夫张侯、中军司马张君臣、将军张骼、张趯、柏人邑宰张柳朔、张武;赵国有谋臣张孟谈、使者张勤、张相国;魏国有张仪入秦相惠文王、大臣张旄、使者张倚、张丑、张倚;韩国有大臣张去疾、相国张谴、张开地、张平、张良;秦国有将军张唐、蜀郡太守张若;楚国有张醜、张旄;齐国有使者张丑和张丐;燕国有将军张魁;宋国张匄、张白蔑;鲁国有张毅;中山国有大臣张登。从此张姓开始发扬光大,遍布天下。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孟谈像

张孟谈为赵襄子家臣,当智伯联合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欲灭赵襄子。张孟谈力劝赵襄子退守晋阳,晋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张孟谈出谋划策,制造弓箭等守城器械,协助赵襄子坚守晋阳。就在智伯准备引汾河水灌注晋阳城时,张孟谈孤身潜入魏、韩营中,说服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联合消灭了智伯,平分其领地,形成了韩、赵、魏三家鼎立的局面。张孟谈身为谋士,运筹帷幄,定国安邦,挽危救困、功成身退。一心为国,淡薄名利,得到善终,为历代先贤所推崇。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禹州市西南12公里张得村)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第一开国功臣,政治家、军事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历代以来,广受人们的崇拜与尊敬。

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张良的先祖张孟谈是韩国第一位宰相。

张孟谈之子张抑朔相韩景侯;张孟谈有三子,其中长子张抑朔官至韩大夫。张抑朔子张开地官至韩司徒,张开地之子张平,即张良之父,仍为韩司徒,他们祖辈先后自韩列侯至韩惠王130年世代为相。张良家族在当时韩国的地位非常显赫。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在河南阳武县(今原阳县东部)古博浪沙指挥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击中副车,刺杀失败,逃遁。张良以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功封留侯,封地在留。留城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微山岛西南六公里处。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公元前189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班固《汉书》 有传。汉高祖刘邦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墓位于微山县微山湖中微山岛。墓侧尚存张良庙。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明朝《一统志》、唐朝《通典》均有记载。

张良长子:张不疑,汉高后三年(前185年)袭封留侯。后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贬为城旦。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去世;次子:张辟疆,曾任侍中。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良世家:张良孙子张典为清河太守;玄孙张乘封阳平公。六世孙:张皓,字叔明,东汉司空;七世孙:张纲,字文纪,张皓之子,官至广陵太守;八世孙张道陵,创立了天师道,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天师世家”——两千年鼎盛不衰的道教领袖世家,成了中国仅次于孔子世家的第二大家族;十世孙:张翼,字伯恭,张皓玄孙,三国蜀汉时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清乾隆八年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民国年间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河南洛宁德里张氏祖籍陕西省同州雁羗村,即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埝村。

陕西同州始祖张载,隋末唐初人,祖籍不详。大致生平年代在580—650年之间,张载大致生活在隋末至唐初时期。

唐朝后期(公元850年前后),始祖张载传至九世之煌公,之煌公出任直隶大名府儒学训导。之煌公始迁居同州雁羗村立祖,逝后葬于雁羗村西北张氏老茔,为雁羗村张氏开基祖。

宋元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

元朝末年(公元1350——1368年),关中战乱,张氏始祖仲文公兄弟三人从陕西同州避兵东迁,长祖、次祖迁居河南省河南府永宁县。长祖仲文公与室人党氏携子贵迁居邑南金门川北里村,即北村,今名德里村;次祖仲武公迁居邑东北大门楼村,今大明村;三祖仲昆公迁居洛阳邙山岭,后裔不详。仲文公约生于1320年前后,永宁县张氏一支,为陕西同州始祖讳载之嫡传,本为汉留侯讳良之苗裔也,公之先世,历年久远,固莫可考。永宁张氏始祖仲文公大致生平年代在1320-1400年之间。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德里《张氏家乘》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德里《张氏始祖墓碑》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大门楼张氏祖茔碑文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清代大门楼《张氏家谱》

张岩因避兵迁居永宁之南河里(今洛宁县河底镇南河村一带),张岩子张仲礼,张仲礼之子张俊迁居渑池县城立祖,为义马市千秋、石门张氏始祖。义马市原属渑池县。据清代《张氏族谱》:千秋张氏始祖讳俊,字英士,相传其先自永宁县大门楼迁居渑池城中。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1989年千秋石门《张氏族谱》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张氏家族大事记(一)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