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蔣介石引向台灣的“神秘高人”

作者:第一讀者
将蔣介石引向台灣的“神秘高人”

蔣介石和張其昀

1949年,國民黨政府搖搖欲墜,蔣介石困獸猶鬥,一方面沿長江布防,要與共産黨決一死戰,一方面加緊謀劃後退之路。這時候,一個神秘的“高人”出現了,他給蔣介石指了一條路:一路南退,退守孤島台灣。這位“高人”的出現,改變了國民黨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曆史。他就是張其昀。

張其昀其人

張其昀(1900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曉峰,浙江甯波鄞縣人,中國地理學家、曆史學家。1923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其間他主編的高中地理教科書與戴運軌主編的高中實體教科書、林語堂主編的高中英語教科書構成當時全國通用的三大課本,對中學教育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從1927年起,張其昀在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地理學系任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1935年,他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是從未出國留學的當選評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1949年,張其昀到台灣,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教育部”部長等職。他在台灣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起創辦《學術季刊》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曆史學會”等組織,對台灣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提議退守台灣

1949年初,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已被消滅過半,在大陸的統治也面臨徹底垮台。國民黨何去何從讓蔣介石徹夜不眠。各大要員登門遊說均被蔣介石搖頭拒絕。

有一天,蔣介石在總統府一直熬到天亮,也沒有想出什麼良策。天蒙蒙亮時他出來透氣,卻發觀被他邀請來的張其昀站在院子裡。蔣介石憂心忡忡走上前,說出内心的苦悶。張其昀此時身在總統府,自然十厘清楚這一點。他平靜地點點頭,然後說道:“上上良策是退守台灣!”蔣介石聽了心頭一震。 張其昀馬上被蔣介石請進密室詳談。張其昀認為:以長江天險分割天下,不過是國民黨一廂情願的主張,勢如破竹的共産黨絕不會同意。退守西南、海南也隻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唯有台灣才可成為國民黨最後的庇護之所。台灣是塊風水寶地,與大陸隔着一條海峽,憑借海峽天險,退可守,進可攻。憑着國民黨海軍和空軍的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強大海軍和空軍的共産黨。起碼可以争取時間,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于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

張其昀見蔣介石聽得入神,繼續詳解他心中的南撤方案——國民黨目前退守之地隻有三個:西南、海南與台灣。三者之中,以蜀地為中心的西南,軍事地理上易守難攻,其北有秦嶺,東有長江三峽,南有橫斷山脈等,地形兇險,屏障繁多。又是抗戰的發祥地,自是一個好去處,廣州失守後,當局就是将其全部中樞機構遷至重慶和成都。但是此地最大的不足是與内地緊密相連,沒有不可逾越的天險和屏障,難以讓人安心。另外,本土地方武裝的舉棋不定也不能讓人心定。海南島也存在着同樣的情況,雖然有一條瓊州海峽,但是相對于台灣海峽,瓊州海峽過于狹窄,難以對共産黨日益強大的武裝構成障礙。 一番比較下來,張其昀認為台灣是國民黨最後的庇護所。

在此之前,蔣介石一直舉棋不定。在心底,他一直不甘心離開大陸,因為離開大陸意味着自己徹底敗給了共産黨,而将這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共産黨,他無論如何也不甘心。大部分幕僚也憑着習慣性的經驗主義,主張撤向大西北或大西南,依據是在抗戰期間當首都南京被日軍攻克後,國民黨便移師西南重慶作為反抗日軍的基地。今天他們還想利用西高東低的地理優勢,取居高臨下的防守之勢,負隅頑抗,也可以以此偷襲中原。這一點也深得蔣介石贊同,是以他一直是西撤川康(即“西撤論”)的擁護者。但是張其昀不同尋常的“東撤論”深深打動了他。

台灣的優越之處

張其昀堅定地認為西撤川康不妥,他詳細向蔣介石說明東撤台灣的種種優勢:台灣海峽海闊浪高,它可以暫時阻止共産黨軍隊的乘勝追擊。

其次,台灣作為“反共救國的複興基地”,有着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拟的優越之處,即:

一、台灣地處中國東南部,北回歸線從台島穿過,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适合動植物的生長,物産豐富。全島土地使用率高,植被茂密,糧食等農産品基本可滿足軍民所需。

二、台灣交通便利,工業有日據時代留下的基礎,若善于經營,經濟可望起飛。

三、在軍事上,台島有海峽與大陸相隔,易于防守。且台灣位于太平洋西緣,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與美國的遠東防線銜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美國不會棄之不顧,若得美援,台灣防守将萬無一失。

四、台灣居民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活了半個世紀,回到祖國懷抱後對國民黨政權有一種回歸感,這種心理正可利用來穩定社會秩序。

五、台灣島長期與大陸相隔,中共組織與人員活動較少,沒有滲透,又經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肅,幹擾更少。未來即使社會稍有動蕩,台灣島四面環海,呈封閉狀态,境内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農村都已開發,當局極易鎮壓不穩定因素以穩定社會。

張其昀的一番分析實事求是,有理有據,邏輯嚴密,讓蔣介石不得不佩服。他後來又與張其昀有過幾次深入交談,最後拍闆決定放棄大陸,前往台灣。

蔣介石後來說:“張其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沒有看錯他。隻要是他的提議,我不會表示反對。”

随後,解放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蔣介石和國民黨當局采納張其昀的提議,遷往台灣。(來源|讀者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