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悍然發動内戰之後,原以為手握美日先進的裝備的國民黨,卻由于一系列的錯誤,最終導緻戰争的天平在三年之内就向共産黨傾斜。而共産黨也在三大戰役之後,徹底消滅國民黨的大部分主力部隊,蔣介石原本還打算借長江天險與共産黨劃江而治,無奈上海的攻防戰後,國民黨連守住長江方向的力量都沒有,最終國民黨隻能選擇退守台灣。
蔣介石率領剩餘的國民黨軍隊退守台灣,獲得一絲的喘息之機後,便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如何戰敗。關于這一點蔣介石作為一個要面子的人,并沒有從自身尋找答案,而是怪責在别人身上。如美國的支援,國民黨派系的内鬥等,都是蔣介石推卸責任的主要對象。而對于解放戰争的失敗,蔣介石最恨的是三個人,他們分别就是李宗仁,馬歇爾和斯大林。

蔣介石
蔣介石将矛頭對準這三人,不否認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如果從解放戰争的内外局勢來看,這三人也确實在方方面面影響着解放戰争的程序。解放戰争雖然是國共内戰,但細節上也滲透着多少的冷戰幹預在裡面。在解放戰争到了1949年的時候,就算蔣介石的軍事再怎麼不濟,也明白國民黨的軍事實力,已經無法組織共産黨取代自己成為新的中國上司人,是以在敗退長江的同時,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退守。在選擇撤退的路上,蔣介石并非隻有退守台灣一個選擇,而是還有另外兩條路,分别是海南和西南,海南便是指海南島,而西南便是指重慶與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地區。
對于這三個選擇,蔣介石和他的幕僚都各有想法,大家都為這個問題争執不已,而蔣介石本人最喜歡的便是西南,首先在抗日期間,蔣介石逃離南京之後,就是以重慶作為國民黨政府新的落腳點,是以對此地有一定的歸屬感。其次川西地區是易守難攻的地方,坐擁秦嶺和長江三峽兩大天然屏障,對缺少重型武器的解放軍而言,是絕佳的防禦之地。
另外如果退守西南,就算國民黨連這個最後的根據地也無法守住了,那至少還能借水路向菲律賓退卻,進而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流亡政府。蔣介石這個想法基本得到國民黨内部的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國民黨都是大陸子民,如果可以的話,誰也不願意到隔着一個海的地方生存,但一個人的出現,卻改變了蔣介石的想法,他叫做張其昀,一個在國内外諸多名校擔任過教師的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
張其昀
張其昀因為與蔣介石的親信陳布雷的關系密切,進而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進而進入了國民黨的政治圈。雖然張其昀此時是國民黨的一個軍官,但其實他是中國有名的地理學家,對軍事方面甚至還不如蔣介石了解,然而軍事的強大脫離不了經濟的支援,蔣介石從軍事角度認為西南是國民黨,但在張其昀眼裡卻是另外一回事。張其昀認為,國民黨一旦要退守,就得先穩住經濟的發展,不然就難以繼續與處于軍事優勢的共産黨抗衡。在當時的全球化時代,誰能控制住一條海上航線的主導權,就能讓自己的國家的經濟在短時間内走向快車道,而台灣無疑是最符合條件的一個。
張其昀覺得,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海域的保護能讓當時海空軍尚處于薄弱狀态的解放軍,在短時間内消滅國民黨,其保護能力不亞于長江天險。其次台灣的自然氣候很适合台灣發展農業,再加上日本人撤退後留下的工業基礎,憑借台灣接近太平洋航線的這一趨勢,國民黨隻要和美國保持好國際友誼,短時間内讓台灣的經濟快速提升。另外張其昀還提到一點,那就是台灣由于交通與大陸不相連,國民黨可以通過斷絕與大陸的交通聯系,實作對台灣群衆的思想封鎖統治,這樣共産黨想要通過說服,煽動台灣群衆推翻台灣政府的統治,或者讓國民黨軍隊倒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其昀将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後,蔣介石思考一番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下達了退守台灣的決定。并且為了達到削弱共産黨,讓國民黨坐穩在台灣的半壁江山的目的,蔣介石還将儲存在大陸國庫的一百多萬黃金分批運往台灣,這些黃金也成為了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而因為這個谏言,張其昀在蔣介石到達台灣後很快受到了重用,成為了蔣介石成立的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的秘書長,為日背景灣國民黨的轉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不過張其昀的這個建議,顯然還是太過高估國民黨的力量和台灣的環境,原本蔣介石以為憑借自己早前從大陸轉移到台灣的資源,足以讓國民黨站穩腳跟,隻要稍加時日就能重整旗鼓,向一窮二白的共産黨反攻過去。然而跟随蔣介石到達台灣的國民黨軍隊的素質,莫說與過去的五大主力相提并論,就連士氣也是頹喪到極點。
唯獨可以算勝得過解放軍,估計隻有空軍和海軍,當時國民黨還有50多艘大小戰艦和400多架飛機。然而問題用于供應這些海空裝備的汽油不多,隻夠維持兩個多月的使用,兩個月之後這些武器基本就成為了廢鐵,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國民黨不敢對開國大典實施轟炸的原因,與其說是蔣介石不敢,不如說是蔣介石力不從心。
自從北韓戰争結束之後,蔣介石也認清事實,知道自己和國民黨,一輩子都不可能回返大陸,于是就開始安心地在台灣做起了土皇帝。而在蔣介石在台灣苟延殘喘的時候,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何會敗在毛主席上司的解放軍手上。之是以蔣介石會覺得米歇爾、斯大林和李宗仁是解放戰争的最大責任者,是因為蔣介石覺得這三人都在内戰中給自己使了絆子。
李宗仁
首先馬歇爾是蔣介石最痛恨的一個人,在國共兩黨簽署了《雙十協定》後,表面上一切風平浪靜,但實際上雙方一直為即将到來的内戰做着準備。而隔着一個海洋的美國自然也了解,于是就派出馬歇爾前往,以輔助蔣介石為名調節聯合政府的國共沖突。
馬歇爾到達中國後,便着手研究聯合政府中國共兩黨的相處方案,方案讓共産黨的許多成員成為了聯合政府的進階成員。尤其是在軍隊方面,更是提出國共混編的要求,想以此打破國民黨一黨獨大。這些對于一直希望建立獨裁政府的蔣介石痛恨至極,認為馬歇爾的計劃純粹誤國誤民,雖然因為馬歇爾的美國特使身份,蔣介石沒有當面說過馬歇爾,但在自己的日記本對馬歇爾的指責可謂是隻多不少。
出于對馬歇爾調停方案的不滿,于是在馬歇爾前腳剛離開美國的時候,國共馬上就開始了第二次的内戰。而這時的蔣介石又認為,當初馬歇爾在提出調停方案的時候,為了遏制蘇聯共産黨的影響,建議蔣介石将麾下大部分的精銳部隊調往東北。正是這個政策導緻蔣介石在解放戰争中無法投放更多的戰力,導緻後期的防守處處陷入被動。
馬歇爾
至于斯大林也會成為了蔣介石痛恨的對象,倒不是因為斯大林支援毛主席的共産黨,國民黨和蘇聯甚至還在北伐戰争的時候,減了穩定的外交關系。直到後來張學良因為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援,以武力接管了中東鐵路的使用權,蘇聯和便和國民黨是以斷交,期間蘇聯還要求國民黨承認外蒙的獨立,是以在抗日結束之後,兩者的外交關系跌至了冰點。
在解放戰争初期,斯大林以中立的态度看待國共内戰,但随着共産黨的三大戰役的成功,斯大林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出于外交對立和拉攏即将取代國民黨統治地位的共産黨,斯大林更是直接向共産黨提供武器支援。共産黨将這些武器用在東北,導緻國共在東北的軍事力量很快被傾斜過去,最終讓共産黨成功将東北三省收複。
東北三省當時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化的起點,失去東北三省,國民黨就等于失去中國工業産品的制造能力。由此可見斯大林雖然沒有直接出手幫助共産黨,但卻對解放戰争的決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以才讓蔣介石對其憎恨不已,甚至後世還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斯大林的幫助,蔣介石不會在解放戰争失敗的定論。
斯大林
至于最後一名李宗仁,蔣介石對其的痛恨,并非因為他在國民黨内戰打敗後,要取代蔣介石的上司地位,而是因為他的麾下桂系軍隊在内戰中的不作為。國民黨的軍隊因為派系分立的緣故,戰鬥力參差不齊,強得超強,但弱得也很弱。其中除了張學良的東北軍以外,就屬李宗仁的桂系部隊最為彪悍,尤其是在抗日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國民黨的主力軍。
然而到了内戰之後,桂系軍隊卻是出工不出力,尤其是對國民黨最重要的淮海戰役不聞不問,甚至還在事後李宗仁還妄想聯合白崇禧迫使蔣介石下台。這種落井下石的行為,無疑讓蔣介石毫無好感。
不過蔣介石下台後,依舊穩穩掌控着國民黨的軍政大權,李宗仁雖然是總統卻毫無用武之地。然而蔣介石雖然讨厭李宗仁,但卻沒有想過要李宗仁的性命,一方面是因為李宗仁勢大,另一方面李宗仁雖然反過蔣介石,但過去對于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卻也極度維護,是以蔣介石雖然恨他,但程度要比馬歇爾、斯大林少得多。
以上就是蔣介石逃亡台灣後,認為自己敗亡的根本原因,但其實蔣介石不知道的是,他自己才是導緻國民黨慘敗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是他縱容四大家族的貪腐,導緻國内經濟一蹶不振,國民黨也不會民心盡失,人民群衆也不會背離自己而去,說到底靠買辦資本和帝國主義扶持的國民黨政府,從一開始就底層百姓背道而馳,敗亡是遲早的事情。
當然蔣介石也不并非完全不會自我檢討的人,在退守台灣後,他改組國民黨,極力清除腐敗分子,便是為了解決影響嚴重的黨派糾紛,這才讓後來接班的蔣經國得以重振台灣經濟,有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