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作者:山川文社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讴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載入文學史上的詩人,應屬于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的範疇。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那麼,在我們的國文課本中,出鏡率最高的古代詩人是誰?

除了李杜之外,想必就是蘇轼了。

蘇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更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說起來,蘇轼與他的父親和弟弟都是百年難逢的才子,文筆不俗。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看出他們的父親蘇洵是個極具文藝細胞的人。

衆所周知,古人非常看重姓名。姓,意味着人的出身和門第;名,則代表着父輩對孩子最大的寄望。根據史料的記載,蘇洵“年少無行”,在二十七歲那年才開始學習。

在二十九歲和三十一歲這兩年,蘇洵的夫人為他誕下蘇轼和蘇轍。那麼,這兩個孩子的名字裡有何玄機呢?其實,在蘇洵四十歲時寫的那篇《名二子說》中,已詳細說明了二蘇名字的由來。

從偏旁上我們就能看到,這兩兄弟的名字與“車”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對“蘇轼”這個名字,蘇洵是這樣解釋的:

“輪、輻、蓋、轸,皆有職乎車。而轼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轼,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在古代,“轼”是馬車上的一個零件。乘坐馬車時,乘車人旁邊的扶手便是“轼”。從“扶手”這個定位中,我們就能看出,“轼”并不是馬車的重要配件。

相比之下,車輪、車蓋、車輻等關鍵零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這些配件馬車便不能行走。但是,如果沒有“轼”這個配件的話,馬車雖然能正常行駛,卻未免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如果,硬要說“轼”有什麼實際作用,那它的作用就是點綴和裝飾。

蘇洵給兒子取名為“轼”的初衷,就是希望他不要太在乎浮于表面的裝飾,希望他能平凡地度過一生。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對“蘇轍”這個名字,蘇洵是這樣解釋的: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相信大家都聽過“前車之轍”,所謂“轍”,說的就是馬車留下的轱辘印。在古代,所有馬車行駛時,都在沿着前車留下的軌迹。馬車為人們出行提供了便利,不過人們都在誇贊馬車,沒有任何一個人說這是車轍的功勞,是為“轍不與焉”。

雖說如此,但是,如果出現了交通事故,馬被撞死了車被撞翻了,人們在追究責任時也不會想到車轍。簡簡單單的一個“轍”字,蘊含的意義就是蘇洵希望兒子能甘于平凡,雖然,不能活得驚天動地,但是,至少能少受災禍。

為人父母者,大多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人中龍鳳,若不能富貴一生光耀門楣,起碼得與衆不同。可是,身為八大家的蘇洵竟希望自己的兒子像普通人一樣,不求有福,但求無禍。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了解宋史的朋友都知道,年輕時的蘇洵鋒芒畢露,曾在朝堂上與王安石、富弼等大臣爆發沖突。不論在哪個朝代,像蘇洵這種得罪官場大員的人都很難混下去。

是以,蘇洵的一生僅在文學領域有所建樹,其仕途卻頗為曲折。

正因為蘇洵這一生鋒芒太顯,得罪了太多不該得罪的人,是以,他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甘于平凡,至少,不會像自己一樣多災多難。

後人在提到父子三人時,經常會說“一門三進士”,這種說法流傳已久,以至于,大家都覺得蘇洵有進士出身。實際上,蘇洵雖然參加了二十多年科舉考試,但每次他都與進士擦肩而過,未能得到功名。

《宋史》有雲:“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蘇洵頗有天賦,在二十七歲時開始讀書,二十八歲就已能進入貢院參加考試。不過,命運之神卻不青睐這個天才,他考了十多年,每次都與功名失之交臂。嘉佑二年,蘇洵帶着兩個兒子來到考場上,在這一年裡蘇轼、蘇轍雙雙及第。

從蘇轼、蘇轍這兩兄弟的名字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家人的與衆不同

但是,蘇洵究竟有無考中,史書中并未記載。從蘇洵後來寫的一首詩來看,他極有可能落榜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轉眼之間,蘇洵已經參加了小半輩子科舉,但卻沒有半點收獲。此時的他,不論是記憶力還是精力都已比不上年輕人。

是以,科舉及第對于他來說,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那麼,為什麼後世會有“一門三進士”的說法呢?筆者認為:這是後世文人賦予蘇洵的“榮譽進士”,畢竟,以他的才學來看,早已達到了進士的标準。

參考資料:

【《宋史》、《名二子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