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作者:唐詩宋詞古詩詞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作者:盈昃,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話說大哥該是怎樣的呢?那首先得起帶頭作用吧,讓弟弟妹妹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并且給予弟弟妹妹十足的耐心以及貼心的照顧,妥妥就是一枚大暖男形象。

這麼說,其實有些抽象,不妨舉例說明吧!北宋有對特别著名的兄弟,如果說他們的兄弟情是假的,那麼我這輩子都不會再相信何為是兄弟情了。沒錯,他們正是蘇轼蘇轍二兄弟。

如果不看年齡,單看他們的人生閱曆,其實我覺得蘇轍更适合擔任兄長一職?先别反駁,聽我細細道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h1>

性格使然。蘇洵給二子取名時就有所覺察,在《名二子說》中寫道,“輪、輻、蓋、轸,皆有職乎車,而轼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轼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蘇洵眼光很“毒辣”,一下子就把二子的性格說出來了。然而确實如此,在後來的宦海生涯中正是因為蘇轼的“不外飾”,不斷地被政敵打壓,被貶,以至于過的還蠻苦的,而蘇轍卻因其冷靜理智的性格,頗為閑适地度過了他的晚年。

是以蘇轍多次告訴蘇轼,你要收斂點呀,要以言為戒呀,别成天咋咋呼呼口不擇言呀。然後蘇轼就被抓了(烏台詩案),為何?不聽蘇轍的話啊,太鋒芒畢露,一些言語硬生生給那些小人放了一管子血,刺的他們生疼。

我們先看看蘇轼寫了什麼話,“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近;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那些激進之人眼睛都紅透了,就想置蘇轼于死地。當抓人的消息傳來時,急的不僅有蘇轼本人,還有他的老弟蘇轍,慌忙上書神宗求放過他哥,“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号,憂在不測。……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還好在一系列大臣的營救下我們的一代大文豪還是從小人的手中活了下來。但是子瞻你可長點心吧,不說蘇轍,我們都快急死了好吧。

退一步來說,蘇轍的勸誡還是有用的,蘇轼在《初别子由》中寫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而清。好學老益堅,表裡漸融明。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不見六七年,微言誰與赓?常恐坦率性,放縱不自程。會合亦何事,無言對空枰。使人之意消,不善無由萌。”

或許他們二人的性格真的很明顯吧,小時候自家爸爸在取名上就仔細分析過,在蘇轍十八歲時,他們父子去成都拜訪張方平,初次見面張方平就能感覺到二子的不同,“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我的意思未必硬是要把蘇轼逼成謹重的模樣,我隻是想,如果蘇轍是蘇轼的兄長,在子由從小到大的叮囑下,我們的東坡未來應該會少受一點苦吧,哪怕一點也好。

貼心暖男。實實在在收獲一枚貼心小暖男,《宋史•蘇轍傳》中說二人是“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是以蘇轼赴任鳳翔時,那可是他倆第一次分開這麼久這麼遠,兩人都是萬般不舍啊,蘇轍更是表現在行動上,他将蘇轼送至鄭州西門外。

我們可以算算,從京城到此足足有一百四十裡的路程,一裡等于五百米,其距離差不多要從北京市來到天津市,而且這是古代,交通路況都不好,二人還要時時刻刻擔心分離,其感動的确可見一斑。

分别一時苦,相思隔兩地。當蘇轍回到京城後,還在思念蘇轼,想他到哪裡了呢,路上是不是很孤獨無聊?“遙想獨騎佳味少,無言骓馬但鳴嘶。”(《懷渑池寄子瞻兄》)如此貼心小暖男,最适合擔任大哥的角色了,默默地給予小弟關愛,潛移默化中讓弟弟妹妹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送蘇轼接蘇轼可算是蘇轍的家常便飯。熙甯十年二月,蘇轍聽說哥哥道出澶濮間,就從京城跑來迎他,過不久蘇轼被命改知徐州,蘇轍又送他至徐州,接來送去,并無半分煩憂,且還因不願與蘇轼離别,自己赴任南京簽判的時間就一點點拖了下來(其實蘇轍送蘇轼赴任時已經經過南京,并且二人還在此停留段日子)。

若是他的貼心隻表現在接蘇轼的來來往往中,未免不能使人信服。我們知曉,蘇轼一生被貶的次數那可真是多,他自己都歎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蘇轼每次被貶,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待罪之身,那麼他的家人是怎樣安置的呢,又是誰安置的呢?是蘇轍。

烏台詩案後,是蘇轍一邊照顧自家嫂嫂侄子,一邊還上書神宗請求放過自己兄長。烏台詩案兩兄弟的結局是,蘇轼被貶黃州,蘇轍被貶筠州。蘇轍雖因兄長被貶,卻從未怪過他,還第一時間親自将嫂嫂侄子送去黃州。而蘇轼逝世後,他更是變賣自己的部分田産,所得錢财盡悉資助蘇轼的孩子。

當我看至此處時,其實早已感動的淚流滿面,蘇轍當時自己的經濟也是特别困難,自己的一大家都要靠他一個人來扶持,他多次寫詩述說自己的生活情況,“森然有六女,包裹布與荊。……明日無晨炊,倒床作雷鳴。”“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可憐杜老貧無衣,杖藜曉入青泥濕。諸家宴客頻惱人,往往閉門不得入。我今貧與此老同,交遊冷落誰相容?幸君在此足遊衍,終日騎馬西複東。送君仍令君置酒,如此貧交世安有。君歸速語王武子,因君回船置十鬥。”

又因為他自己身體情況不是很好,多次都想辭官回去養病,可是不行啊,若沒有他這淺薄工資,沒有他這勉強能進入的經濟,他們一家都不知道該如何。

有時候當我們在計較誰做的事最多自己是否吃虧時,我們就會失去很多自己難以想象的東西,或許是愛或許是期待。蘇轍蘇轼二兄弟不管生活如何待他們,他們對互相的關心永遠沒有因外界而去改變,那種感情隻會越發深厚,以至于在千年後依舊感動你我。

思想“教育”。這點是基于“性格使然”那裡另起的話題,因為蘇轍冷靜理智的性格,由此造就他和蘇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蘇轼一直很愛遊玩,他在鳳翔做官時,遊終南山下的玉女洞,感其水甘甜無比,遂帶了兩瓶回去。味好自然令人懷戀,索性蘇轼就派士兵去那裡取水,這樣不就可以時時刻刻嘗到甘甜的泉水了。

但是哪有這麼容易,若是半道将水調換了去誰能知曉,蘇轼想了很多辦法還是于事無補,他無比感歎的告訴子由,“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渑,皎若鶴與凫。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無。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餘。多防竟無及,棄置為長籲!”(《調水符》)

看蘇轍前面這麼體貼自己兄長,這會兒估計也應和他一首一同來指責這些人心不古,可是并非如此,蘇轍覺得蘇轼的“調水符”威力不大,不足以調動他人,于是他提出了一個更好的主意,調水符不行便來個無憂符吧。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渴飲吾井泉,饑食甑中飯。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和子瞻調水符》)你的調水符隻能取終南底下洞中的水,調往範圍實在有限,而我的無憂符則可調萬千水位。

确實如此,人一旦有了欲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實作這種欲望,所謂調水符也可說成是欲望符,是以蘇轍理智地想出了無憂符,一旦無憂不正好解去煩憂,管他甘甜還是苦澀,隻要能食皆可入肚。蘇轍和蘇轼其實都能憑心中的堅毅來走出一片豁達之路,但是若這條路少了二人的互相幫助,那麼這種堅毅之能未免少了幾分底氣。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有時候看看蘇轼,我就會想起無憂的兒童,因為他心中一派清明,無絲毫雜質,哪怕政敵一害再害,他依舊可以說出“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這樣的話語。看到這樣的蘇轼,我就不由自主感歎還好子由是他的家人,時時刻刻提醒着他别太天真。

譬如二人被貶往嶺南時(那時正是朝廷上迫害舊臣最猖狂的時候),蘇轼還一臉幻想希望能夠北歸,“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喜我歸有期,舉酒屬青童。”還是蘇轍冷靜的給他分析朝廷形式,叫他要做好在嶺南終老的準備“有問何時歸,茲焉若将終。居家出家人,豈複懷兒童。老聃真吾師,出入初猶龍。籠樊顧甚密,俯首姑爾容。衆人指我笑,缰鎖無此工。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宮。”

唉,多麼冷靜多麼理智,這哪是個弟弟角色,反之更像是蘇轼的大哥,在困難時毫無怨言的幫助,在他難受時寫詩安慰,不僅如此蘇轍也會“維護”蘇轼的天真。

貶至嶺南後,蘇轼哪可能就此安靜下來,他父子二人用椰子做了頂頭冠,引得大家争相詢問,我們可以想象那個畫面,一位白發的小老兒嘻嘻哈哈戴着頂椰子冠行走在街道上,衆人好奇跑來圍住他,他将此冠取下供大家參觀。

這還不算,他們兩父子還将此冠寄給了弟弟蘇轍,兩位老人隔海相望,雖年老,心中依舊一片赤城,美好的就像一束陽光。于是乎,蘇轍寄給哥哥一首詩,“衰發秋來半是絲,幅巾缁撮強為儀。垂空旋取海棕子,束發裝成老法師。變化密移人不悟,壞成相續我心知。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當年廊廟時。”(《過侄寄椰冠》)

其實椰冠又能值多少錢,但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往往是那份心意,兩位此時年歲都已高,蒼顔白發,但是依舊顧念對方。蘇轍小心收下此物,不笑此物簡陋,回詩來和蘇轼的心中赤城,回詩來書蘇轼的一派天真。

秉持着論點為三恰好的理由,我便隻寫三點,但是這三點還不足以書寫蘇轍對蘇轼的守護。還有很多暖心的片段,譬如二人最後一次相見是在趕赴嶺南的途中,某天蘇轼痔瘡發作,疼痛難忍,自家哥哥如此難受,蘇轍心裡也不好受,便整晚未睡,來至蘇轼床前給他讀陶淵明的《止酒》詩。

兩個人以往都是風姿少年,其創作都令衆人羨慕,可如今在暮年歲月卻隻能長途跋涉去往嶺南險惡之地來度晚年,聽着實在令人痛惜。再之後互相的叮咛、彼此的聲音都顯得那麼珍貴。而且,蘇轼用錢也是大手大腳的沒點計劃,是以去貶所的時候,那就是袋中空空清風兩袖,這時候又是蘇轍拿出錢财來助蘇轼一家。

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以蘇轼的口吻來說的“子由,我被貶了/子由,我被貶了/子由啊,我又被貶了,嘤嘤嘤……”然後子由“哥哥,别怕,我來守護你。”其實初看感覺有點好笑,但是越想就越能體味到那種悲傷以及感動,人生在世,能有這麼好的兄弟,說實話特值。

蘇轍就是這樣一個人,哥哥站在高處時,他便擡起脖子仰望自家兄長,給予鮮花和掌聲;而蘇轼處于低谷時,他便拿起繩子全力将哥哥拉上來,拍去他身上的灰塵,梳理他的頭發,然後二人一步一步去往前方。

是以我覺得蘇轼之是以能夠保持一派天真,子由的功勞那是必不可少的,隻見子由看向前方的蘇轼,铿锵說道“哥哥,你隻管跑,沒事的,我在後面呢!”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h1 class="pgc-h-arrow-right">蘇轍又有多優秀呢</h1>

前日去某寶買書,關鍵字為“蘇轍”,但是首列出現的書目卻是關于蘇轍的哥哥東坡,蘇轍真的不甚聞名嗎?其成就真的不及東坡嗎?我由此疑問,世人也由此疑問,其實并非如此。蘇轍特别優秀,不然唐宋這麼多人,為何獨獨這八人霸占唐宋八大家之位,這當然是有根據的,因為他真的很棒棒哒。

當今聯考若有一人才氣十足,成績超然,無奈聯考當天發高燒隻能躺在醫院,國家知曉會不會延遲聯考時間?這怕不是在做青天白日夢,但是在古代的某天,這事兒正正巧巧發生了。

話說考試那天,蘇轍偏不巧生病了,趕不上考試,作為大考,這天無大風無大雨無自然災害那鐵定是不會延期的,蘇轍隻能自己躺在被子裡面遺憾了。可是宰相韓琦聽說後,當即上奏仁宗,說“今歲召制科之士,惟蘇轼、蘇轍最有聲望。今聞蘇轍偶病未可試,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試,甚非衆望,欲展限以俟。”

如果蘇轍不優秀,朝廷怎麼會去推遲“聯考”時間,其概念是整個國家的考生都在等一個人,而那人年歲不過二十幾。

蘇轍此人我感覺就像是一位掃地僧,平時看着不突出,但是關鍵場合比誰氣場都要足。仁宗皇帝還在位時,進行禦試想選直谏之才,蘇轼自個兒說他寫的《禦試制科策》那真是“直言當世之故,無所委曲。”蘇轼一向鋒芒畢露自信超然,但是殊不知自家弟弟蘇轍那才是一顆小飛彈,威力巨大直逼仁宗皇帝。

他真的是無所畏懼了,針針對準仁宗皇帝,說他聲色犬馬,說他濫用民财,說他當不好政。是不是感覺太兇了,在古代這麼說天子難道不怕掉腦袋的嗎?從這裡我們很容易看出蘇轍的性格,要麼冷冷靜靜不言語,要麼一針見血闡重點,總結特别到位。

當時蘇轍文章一出,那真是掀起軒然大波,司馬光說蘇轍不錯,理應入第三等(前二等就是個虛設,第三等就是最高一等),而有人不同意要改為第四等,更是有人見不得他,覺得自家皇帝豈容别人如此評說,上奏要把蘇轍打道回府。

但是仁宗樂樂呵呵的沒有生氣,無比誠摯的回答到,我本來就是要這樣直谏的人才,如今别人直言了,我若是驅逐他,這樣的話我豈不是沒有誠信豈不是沒有面子了,于是乎蘇轍為第四等次。仁宗繼續樂樂呵呵,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是以說我們蘇轍的優秀是經過朝廷很多大臣實名認證了的,特别是還得到司馬光、仁宗皇帝親自的肯定,如此優秀之人,隻是我們不了解他罷了。

蘇轍雖和蘇轼一同及第,但是朝廷給他的官職還是很小,大多數是些無意義的官職,蘇轍很是灰心,少年得志後,任誰都想一展身手,可是事實不可違,隻得認命。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他陸陸續續當了些譬如幕僚啊,掌書記之類的職位,當時的蘇轍及第後二十幾年裡都在天南地北轉來轉去,而自己的兄長早就已經在很多地方獨當一面,實在是寶寶心裡苦,卻強顔歡笑裝作無所謂。直到神宗皇帝去世後,蘇轍的高光時刻才真真正正到來(王安石變法的緣故,反對者都遭貶谪)。

那時哲宗皇帝還小,隻得由高太後臨朝聽政,一悉被貶大臣都已召回,包括蘇轍蘇轼二兄弟。此後蘇轍全身都應該自帶光芒,因為回到朝廷才算真真正正來到了他的戰場。

在此期間他提出了很多建議,考慮的仔細,奏章十分成熟,大多數都得到上頭的支援,譬如彈劾一群小人,關心民間疾苦還民田、救災傷、罷榷蜀茶,主張廣開言路,而且他對國家财政大計的處理也十分成熟。

蘇轍在擔任右司谏期間一共上奏七十四篇奏章,哥哥蘇轼沒他多,隻有二十篇,擔任中書舍人時,一共起草了三百四十二篇西掖告詞。蘇轍在朝期間,實實在在提出自己的建議,認認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他自從被高太後召回,升官速度感覺快的如同乘火箭,比如他剛剛回來就已任命為右司谏,幾個月内又被任命為起居郎,然後噗的一聲被認命為中書舍人(才不到兩個月啊),以此速度為中心呈上升方式展開,最後蘇轍當了尚書右臣(這就是宋代的副丞相了),仁宗皇帝得笑了,可以笑自己的未蔔先知,我說了吧,我當初為我子孫選了一員猛将。

蘇轍當官期間,不畏強權,敢于和人辯論,上奏事議都是為公為民,如此優秀的男孩子我們都沒有好好了解實在是傷不起啊!而且蘇轍的優秀蘇轼經常說,說“子由詩過吾遠甚。”“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世人喜愛拿東坡之文和子由之文做對比,謂誰強弱,譬如秦觀就說,文章那得是子由的好,因為子由的文章如元氣,深不可測,而蘇轼的似乎就沒有那種感覺,轼文如日月,人皆仰其高明,一眼就能說其水清水淺,看得不如子由的文深。

陸遊也有此言,說子由的文章那真是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感意深。确實如此,初讀蘇轍的文章,仿似酒初釀時沒有感覺,細讀深讀後,就如陳年佳釀越喝越有味道,越喝越上頭。

而且蘇轍的學術著作比蘇轼高,蘇轼晚年就這玩玩那鬧鬧,哪裡沉澱下來好好整理自己寫的文章,蘇轍還比蘇轼多活十多年,更有時間去整理,是以說蘇轍留下的學術作品多于蘇轼。

《宋史•蘇轍傳》有言“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正史往往記錄不全,他還有别的學術作品,例如《龍川略志》《龍川别志》。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蘇轍為何更适合擔任大哥呢?蘇轍又有多優秀呢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教人如何不愛這對兄弟</h1>

蘇轍其人,其光芒被擋完全是因為他哥太優秀了,但是他卻從未是以而去怪他哥,還甘願待其後護自家哥哥的赤子之心。自己哥哥太鋒芒畢露,自己雖然不能上奏請皇上撤銷其令,但他可以讓哥哥在被貶途中日子好過一點,哪怕自己兒女甚多,哪怕自己疾病纏身,也要給哥哥經濟支援,也要給哥哥寫詩安慰。

是以網上就有人調侃說“蘇轼一生:被貶被貶一直被貶。”“蘇轍的一生:撈哥哥撈哥哥還是撈哥哥。”當我們在好笑的同時,心中也默默地記住了這對兄弟,他們哪個都很優秀。

其實蘇轼蘇轍哪個是哥哥都無所謂的,因為年齡無法改變他們的兄弟情,我隻是借此來說明他們二人性格到底有何不一樣,再順便談談蘇轍有多優秀。

外面太陽西斜,微風徐來,就此擱筆。

參考:曾棗莊先生的《蘇轍評傳》。

-作者-

盈昃,一個愛詩詞、愛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願望是“一生好入名山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