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作者:吉祥三劍客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蘇轼與蘇轍以才學名楊古今,從小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科考,一起做官,同進退共榮辱,兄弟倆情宜笃深。尤其蘇轼,科考作文時,随心所欲,信手拈來一些典故,史稱很有李太白風範。雖然歐陽修對他極為欣賞,但在某些人眼中這些卻是離經判道的悖逆之舉。蘇轍文風道是沉穩紮實,語氣非常謙恭,因為文章出衆,被皇帝看中“吾今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正當他們科舉後大展拳腳之時遇上了黨争。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其實黨争,蘇轼蘇撒哪個黨都不是,隻是意見分歧,他們即不全盤否定變法,也不完全肯定變法,而是按照各自的觀點評判,有時兄弟倆還互支援對方,于是兩人同時被貶。

蘇轍被貶之後,不再妄議朝政,而是謹慎低調地做着新工作。蘇轼則不然,大有賭氣的姿态。加上他平時好賣弄才學,經常作一些尖刻薄文,用來挖苦其他官員。結果樹敵太多,兄弟二人雙雙被貶出京,天各一方,他們便以詩文傳遞排解心中憂愁,進而留下大量他們兄弟互助之情的“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扶我則兄,誨我則師”的傳世名句。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後來,他們兄弟再度遭遇重挫之時,芳子轼被貶海南,蘇轍四次上書,要求陪同哥哥蘇轼外貶他鄉,雖未被準許,後來才終于被貶到廣東雷州與他多災多難的哥哥隔海相望,充分展現了兄弟之間的情深。

到海南,到廣東,兄弟二人在同時赴“流放地”的路上相遇,縱然際遇如此慘淡,卻能始終兄弟相伴,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蘇轼病逝前因見不到蘇轍而遺憾,蘇轍一手操辦哥哥喪事,并作情真意切墓志銘,承擔撫養蘇轼子孫的責任,将兩家上百口人居一處。蘇轍當時也處于晚年再度被貶的窘況中,收入銳減,養活自己一家已是極為不易,況且他也是年近七十的高齡老人,其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蘇轼蘇轍:兄弟團結共患難的典範

兩家老小在他們兄弟親人情懷感染熏陶下,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良好家風。對于他們兄弟情義,史有公論:撤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近古罕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