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子·兄弟·朋友:曹植·李白·蘇轼的詩與酒

在燦若星辰的古代詩人中,曹植、李白、蘇轼被譽為詩家三大“仙才”。除了才華橫溢宛如天人,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好美酒。

01

曹操與曹植:好一對愛酒的父子

先說曹植。

曹植是曹操最喜歡的兒子,而曹孟德本身就是愛酒之人。

想當年,曹操青梅煮酒,邀劉備共論英雄。劉玄德小心謹慎不敢多言,曹孟德則幹掉杯中美酒,慨然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赤壁戰前,曹操飲酒高歌,橫槊賦詩,《短歌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父子·兄弟·朋友:曹植·李白·蘇轼的詩與酒

而曹植,愛酒甚于其父,史稱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有一次喝醉了,趁着酒興私自打開王宮大門,在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

還有一次,曹操本來想派他領兵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結果曹植又喝醉耽擱了。《三國志》記載:“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将,行征虜将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幾次三番的醉酒誤事,令曹操對其日漸疏遠,這也是曹植在王位繼承上輸給曹丕的原因之一。

但曹植的詩才則是遠勝曹丕的。曹植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李白的偶像、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曾這麼評價:“天下文人重如石,曹植一人可占八鬥!”

曹植在《名都篇》一詩裡有這樣的句子: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

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镝,長驅上南山。

……

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才高八鬥,美酒不知能飲幾鬥?後世李白在《将進酒》中寫道“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即出自曹植的這句“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陳王是曹植的封号。

大家都知道曹丕讓曹植寫《七步詩》的故事,起因是曹植竟然因為醉酒耽誤了吊唁曹操的葬禮。身為人子,這實在是很不應該。還好,《七步詩》讓曹丕感念了一下兄弟之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父子·兄弟·朋友:曹植·李白·蘇轼的詩與酒

02

李白與朋友們:與爾同銷萬古愁

父子·兄弟·朋友:曹植·李白·蘇轼的詩與酒

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是這樣的: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在長安,李白喝的不知是否黃桂稠酒?

再如《客中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是在山東蘭陵,喝的當然是魯酒了。

在另一首詩裡,李白留下了這樣的句子: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

這說的分明是葡萄酒啊。想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斯坦),而葡萄酒正是從西域傳來,李白喝過西域葡萄美酒不足為奇。

不但能喝,李白的酒人豪語亦是氣吞山河: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動辄三百杯,海量,海量。

王安石曾評李白的詩道:“十句九句婦人、酒耳。”就是說李白的詩裡十句有九句都是寫美女、美酒。

其實,李白的詩裡固然常寫美酒、美人,但也會寫到很多朋友——而且,他喝酒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朋友們一起。

在那首著名的《将進酒》裡,他高歌勸酒,讓朋友們一定、必須要喝到盡興: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千裡馬、千金裘,都可以去換成美酒,最重要的是和朋友們,一醉解千愁。

公元762年,長江采石矶,李白酒後“跳江捉月,騎鲸升天”。最後的時光,他與酒、與月為伴。

千載之下,對李白這樣的詩仙、酒仙,我們最好的敬意依然是敬上一杯。

一聲朋友你會懂,一生情,一杯酒。

03

蘇轼與蘇轍:好一對愛酒的兄弟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其詩詞既能豪放不羁,也能婉約清麗,佳句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蘇轼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當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父子·兄弟·朋友:曹植·李白·蘇轼的詩與酒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現在多用于男女相思,但公元1076年,41歲(虛歲)的蘇轼寫這首詞是因為想弟弟蘇轍了,所謂“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蘇轍。

此時蘇轼在山東密州做太守,期間還寫過一首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浩浩蕩蕩出去打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哪怕喝醉了,也不忘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雄心。

蘇轼蘇轍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他們年輕時同榜登進士,蘇轼被配置設定到陝西鳳翔府任判官。哥哥上任時,弟弟蘇轍一路送了很遠,兄弟兩人依依惜别。蘇轼在馬上賦詩一首,開頭兩句是:“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雖然沒有喝酒,但卻像喝醉了一樣恍惚,這都是因為兄弟二人要分别的緣故。

蘇轼到鳳翔後,兄弟兩人經常詩詞往返,留下了很多佳作。比如有一年重陽節,哥哥蘇轼到鳳翔縣普門寺遊玩,想起弟弟子由,于是作了首詩《壬寅重九,不預會,獨遊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

花開美酒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

憶弟淚如雲不散,望鄉心與雁南飛。

明年縱健人應老,昨日追歡意已違。

不向秋風強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譏。

首句就是美酒,“花開美酒曷不醉”。再如“憶弟淚如雲不散”,可見兩兄弟感情之好,眼淚都止不住。那時他們青春年少,一個27歲,一個25歲。

公元1097年,蘇轼被貶海南儋州,蘇轍被貶廣東雷州,兄弟二人相遇于廣西藤州。蘇轍送蘇轼出海,相聚近一月,之後在海邊訣别。蘇轼作詩一首,其中有這麼幾句:

“相逢山谷間,一月同卧起。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勸我師淵明,力薄且為己。微屙坐杯酌,止酒則瘳矣。”

此時,他們已年過六十。幾年後,蘇轼病逝,兄弟兩人再無緣相見。

朋友,有沒有想起你的兄弟?莫要失去後再後悔不及,珍惜手足情誼,約好時間,相聚歡飲,抵足而眠吧。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