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編制為三個師即115師、120師和129師。
當時,張浩被任命為129師政委(政訓處主任),毛主席對他說:“假如林育南還在,幹脆八路軍這三個師都由你們林家包了。”
林彪是115師師長,抗戰初期就因平型關大捷而聞名中外,那麼張浩與林育南是怎麼回事?毛主席為什麼這樣說?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01</h1>

張浩原名叫林育英,他和林育南、林彪(林育容)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林氏三兄弟”。
他們三人是堂兄弟,其中張浩(林育英)出生于1897年,年齡最大,長林育南1歲,長林彪10歲。
林育南與林彪是都出生于湖北黃岡林家大塆,張浩出生于林家染鋪灣,兩個村子隻相隔不到一裡地。
三兄弟中最早參加革命進步組織的是林育南。他在武昌“中華大學”附中部讀書時,加入了教務主任恽代英創辦的學習和宣傳新思想的“互助社”。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林育南是武漢學生愛國運動負責人之一。他還給老家的張浩寫信,讓張浩“在鄉下也幹起來。”
張浩出身于半耕半織的手工染織家庭,由于家境貧寒,他小時候斷斷續續讀過私塾,少年時便成為家中手工作坊勞作的主力。
1916年,張浩與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塗俊明結婚。那時的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小手工藝者家庭,對外國列強的掠奪和資本的擠壓感受最深,年僅19歲的張浩非常苦悶,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堂弟林育南給他傳播的新思想,讓他感到新奇,仿佛黑暗中看到了一絲光亮。
1919年暑期,林育南等青年學生回家鄉宣傳革命思想,他和張浩等人一起興辦了一所浚新國小,開始社會改革活動。學校中途因缺少經費而停辦,後來在恽代英與地方寺廟的支援下,張浩又恢複辦學。
回頭看,這所浚新國小具有非同尋常的曆史意義。
1921年7月,恽代英、李求實和林育南、張浩等人在浚新國小内發起成立了帶有共産主義性質的“共存社”。不久,當他們得知中國共産黨成立,林育南與恽代英馬上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2年,經恽代英和林育南介紹,張浩也入了黨,成為我黨最早的勞工黨員之一。張浩為了表示革命決心,他把林育英的名字改為林仲丹。
“林氏三兄弟”參加革命後,後來因工作需要,天各一方,而浚新國小是當初他們交集時間最長的地方。
林彪9歲入私塾,12歲起就轉入浚新學校。那時他雖然小,但每天跟在林育南、張浩的身後,耳濡目染,也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集中力量開展勞工運動。林育南與張浩兄弟倆都是我黨早期著名工運領袖。
林育南入黨後,被任命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負責人,他一接受任務,就以自己的組織上司才能,成功地開展了粵漢鐵路機務處和漢口人力車勞工的罷工鬥争。
1922年1月,林育南到蘇聯出席了遠東各國共産黨和民族革命團體代表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還有張國焘、瞿秋白、任弼時等人。
林育南回國後,日夜奔走在武漢三鎮,發動産業勞工為擺脫被剝削、被壓迫而鬥争。
林育南和“勞工律師”施洋,把武漢各行業工會組織起來,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地方總工會——“武漢工團聯合會”。
因為具有極強的組織能力以及演講寫作才幹,林育南被委任為秘書主任,全面主持工團聯合會工作。
林育南不僅是我黨早期傑出的勞工運動領袖,而且還是一位極其出色的革命宣傳家。
1922年10月,他和施洋創辦《真報》,為勞工呐喊。這張報紙為百姓鼓與呼,生動活潑,戰鬥性強,每期一出來,勞工、學生、市民都争相購買和傳閱。
在此期間,張浩也和林育南一起并肩戰鬥。
張浩加入“共存社”後,便開始走出家鄉,出來“闖世界”。
張浩先去上海一家日本資本家開的隆華染織廠當勞工,幾個月後回來後恢複浚新國小辦學,同時在“共存社”幫助下,在武漢開辦了利群毛巾廠。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利群毛巾廠成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辦公處和黨的聯絡點。張浩以“老闆”的身份掩護黨的秘密工作。
林育南、許白昊在組織漢陽鋼鐵廠大罷工時,化鐵爐工頭韓老三被資本家重金收買不肯停工,張浩向罷工委員會提出以“打死工賊韓老三”為口号,成功吓退韓老三,取得罷工的勝利。
1923年2月,震驚全國的京漢鐵路勞工大罷工爆發了,林育南是這次罷工的主要上司者之一。
2月7日,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援下,反動軍閥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勞工。林育南與林祥謙、施洋是敵人在武漢重點捉拿的“首犯”,林育南僥幸逃脫,而林祥謙、施洋英勇就義。
“二七慘案”發生後,為了儲存革命力量,根據上級黨的訓示,林育南、張浩、陳譚秋、李求實等人分别轉移到安源、長沙和上海。從這以後,林育南與張浩兄弟倆聚少分多。
林彪15歲時考入武昌共進中學,于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共進中學團支部書記。
1924年,我黨派林育南回武漢上司湖北的青年運動,在共進中學讀書的林彪,這時更直接受到了林育南的教育和培養。
1925年“五卅”反帝運動中,林彪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發起成立“共進圖書社”,後被湖北學生聯合會推選為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學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
這年秋天,林彪于武昌共進中學畢業,林育南推薦他報考黃埔軍校。1926年1月,他成為黃埔軍校四期學生,同時将林育容的名字改為為林彪。林彪在黃埔軍校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産黨。
自此,“林氏三兄弟”全部走上革命道路,但他們分别擔當不同的角色,走的是不同的路徑,因而書寫了不同的人生軌迹。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53">02</h1>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林育南作為湖北地區代表參加了大會。緊接着,他又出席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
由于林育南能文能武,履曆豐富,他被組織任命為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團中央書記,并兼任《中國青年》主編。
1924年,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後,林育南任國民黨漢口執行部青年幹事。1925年1月起,林育南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到上海從事勞工運動的上司工作。
1926年5月,林育南出席廣州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後,奉命回到武漢,與李立三、劉少奇等人一起上司湖北的勞工運動。
1927年1月,湖北省總工會第一次勞工代表大會在漢口召開,選舉劉少奇為工會秘書長,李立三、林育南、項英分任外交、宣傳、組織主任,許白昊任經濟鬥争委員會委員長。
湖北省總工會成立後,幹得最漂亮的一件大事就是收回漢口英租界。
1926年北伐軍進軍武漢時,英艦在漢口上遊50公裡處向北伐軍開炮;英國亞細亞煤油公司輪船在湖北團風江面撞沉中國輪船神龜号,緻使500餘名中國同胞冤死江底;以英國領事館為首的各國領事館勾結在一起,要求國民政府取締勞工組織……
林育南提議總工會舉行一次大規模集會,把英帝國主義嚣張氣焰打下去。李立三、劉少奇也非常贊同。
1926年12月26日,漢口10餘萬勞工舉行了“反英大會”,英租界當局十分驚恐,他們決定報複。
2017年1月3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在漢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漢關鐘樓旁講演。英國租界當局調動英國軍艦上的水兵登岸。全副武裝的英軍沖出租界,撲向手無寸鐵的聽講群衆,當場刺死一人,打傷30多人,制造了漢口“一三慘案”。
湖北省總工會第一次勞工代表大會馬上通電全國,林育南親自起草電文,提出收回漢口英租界等六項要求和實行抵制英貨等五項辦法。
5日下午,在李立三、劉少奇、林育南等人的指揮下,總工會在漢口召開了有30萬人參加的"追悼一三死難同胞"大會。
會後示威遊行群衆向英租界挺進。勞工糾察隊員率先沖進租界,迅速拆除沙包、電網組成的防禦工事,憤怒的群衆占領了租界。
随即武漢國民政府組織"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委員會",接管英租界。同時,國民政府外交部與英方交涉收回英租界。最後,英帝國主義被迫與武漢國民政府簽訂協定,先後将漢口、九江兩地的英租界交還中國。
收回漢口英租界後,李立三、劉少奇、林育南名聲大噪。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企圖用重金收買林育南。在遭到林育南斷然拒絕後,蔣介石惱羞成怒,派人把林育南父親抓了起來,百般折磨後才放了出來。
1927年5月,在大革命處于危急時刻,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仍然在漢口勝利地召開了泛太平洋勞動大會。林育南被任命為大會秘書廳秘書長,會議的翻譯、宣傳、會議材料及會務工作,均由林育南一手主持。
這次有日本、北韓、法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勞動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在國際勞工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林育南功不可沒。
為了鼓舞全黨全國人民的革命士氣,中共中央緊接着又決定于6月份在漢口召開第四屆全國勞動大會,任命林育南為大會籌備處主任。
林育南再次施展他卓越的組織和政治才華,不僅主持會務籌辦,大會宣言及主要決議案也均由他親自起草。大會上,林育南被選為全國總工會執委常委,在第二次常委會議上,他又當選為全國總工會秘書長,主持全總的日常工作。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叛變革命,許多共産黨人遭到屠殺,林育南再次成為國民黨通緝的“要犯”。
林育南轉入地下工作,他在重建的中共湖北省委擔任常委兼任宣傳部長,不久又代理省委書記。1927年年底,為了籌備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林育南奉命來到上海。
這時的上海已經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林育南足智多謀,在敵人的“心髒”地區,連續主持召開了幾次全國性會議。除了1929年11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最重要的會議當屬“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系列會議了。
當時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工農紅軍已經在井岡山等多個地區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建立中央蘇維埃政權,已是擺在黨的面前的任務。
1930年5月,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決定成立“全國蘇維埃中央準備委員會(蘇準會)”,任命林育南為“蘇準會”秘書長。此後,中共中央的主要上司人瞿秋白、周恩來、任弼時等經常在“蘇準會”機關研究工作。
林育南負責起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草案》《土地法》《勞動法》等重要檔案。大會籌備工作就緒後,黨中央決定由林育南去中央蘇區籌備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很可惜,在林育南一行去中央蘇區途中,蔣介石正發動對紅軍的大圍剿,他們無法進入中央蘇區,被迫傳回上海。後來地下黨秘密将相關檔案送達中央蘇區,在蘇區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育南在上海工作期間,李立三的“左”傾錯誤路線在黨内泛濫。具有較高馬列主義理論水準和豐富鬥争經驗的林育南深刻認識到,敵強我弱,在城市搞暴動,讓紅軍攻打中心城市,将會給革命造成巨大損失,是以他同李立三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鬥争。
林育南、何孟雄等人因為發對“立三路線”受到排擠,林育南被剝奪了參加中央全會的資格。
1930年9月,黨中央在上海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李立三的“左”傾錯誤路線才得以糾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31年1月7日,共産國際東方部負責人米夫來到中國,用突然襲擊的手法,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擴大會議,利用“左”傾教條主義宗派團體,将部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排除在會外,把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的王明推上中央上司崗位。
王明推行比李立三更左的路線,堅持“城市中心”論,在軍事上強調所謂的“正規戰”、“全線出擊”等等。在組織上大搞任人唯親的宗派主義,對黨内同志搞“殘酷鬥争,無情打擊”。
為了使黨的事業不受損害,1月8日,林育南與何孟雄、李求實等18名黨員,反對四中全會的選舉,向黨内發表了《告同志書》,揭露王明破壞黨的紀律、破壞黨内民主的行徑和篡黨奪權的陰謀。
王明憑借手中的權力,對持不同意見或反對過他的人實行殘酷的打擊,他不僅将林育南、何孟雄等人統統打成“右派”,還揚言要開除他們的黨籍。
1931年1月17日,林育南、何孟雄等分别在上海漢口路的東方旅社和天津路的中山旅社開會,研究如何展開反對王明的鬥争,徹底糾正六屆四中全會的錯誤路線。
就在會議進行中,因叛徒告密,他們幾乎同時被國民黨軍警包圍和逮捕。這次大搜捕持續了一夜,到18日,共有36名中共黨員同時被捕。
這就是著名的中共黨史上的一大謎案的“東方旅社案”。究竟誰是告密者,黨内一直未有定論,被捕的黨員全部是王明“左”傾路線反對者,這本身就非常蹊跷。近年不少史料研究表明“東方旅社案”似與王明、康生有關。
在獄中,林育南經受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甯死不屈,保持了共産黨員的堅定立場和崇高品格。
抓到林育南這條“大魚”,蔣介石非常興奮,早在1927年,他曾派人重金收買未果,這次他仍然抱有幻想,于是訓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組織部部長陳立夫出面對林育南進行“勸降”。
陳立夫特意用專機将林育南“接到”南京。在國民黨内,陳立夫的口才是出類拔萃的,他本以為勸林育南歸順國民黨不成問題。沒有想到,從勸降一開始,就被林育南批駁得體無完膚。
陳立夫無奈隻好使出最後一招,他伸出手來想同林育南握手,可是在場的國民黨記者舉着照相機卻始終找不到機會按下快門。連做政治宣傳的素材都沒有拿到, 陳立夫感到受了奇恥大辱。
陳立夫勸降失敗後,打電話告訴了蔣介石。蔣介石氣急敗壞地指令:“殺!”
1931年2月7日,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胡也頻、殷夫、柔石等24位共産黨員與革命者,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林育南時年33歲。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54">03</h1>
1923年“二七慘案”後,張浩根據上級訓示去了長沙,他在長沙上司了人力車勞工的罷工請願活動。這年秋天,他又奉命奔赴安源。
張浩擔任安源路礦勞工消費合作社的營業主任同時參與中共安源地委工作。
勞工消費合作社是毛澤東來安源時提議創辦的,目的是繞過中間商,使窮苦勞工能夠買到便宜貨。張浩不辭勞苦,熱心為勞工服務,把合作社經營得有聲有色,他在勞工中獲得很高聲望。
1924年5月1日,安源1萬多名勞工隆重集會,紀念國際勞動節。張浩被推舉為大會總指揮,并在會上作了精彩的演講。
五一節後不久,張浩被組織選中遠赴蘇聯,在莫斯科“共産主義勞動大學”學習。與張浩同期學習的還有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關向應等人。
1925年五卅運動後,國内急需幹部,張浩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化名“林春山”回國,擔任中共上海區委楊樹浦部委書記。
1925年12月6日,上海總工會舉行萬人集會,提出“反奉倒段”的口号,聲援李大钊、趙世炎發起的“首都革命”。
上海戒備司令部派出荷槍實彈的警察、馬隊幾百人,包圍了會場。
集會後是萬人遊行,張浩率領 滬東區的勞工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敵人突然朝天開槍,遊行隊伍秩序大亂。
張浩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和敵人搏鬥。他的頭部被刺刀刺傷,血流如注,染紅了上衣,胸部被敵人的槍托打得青一塊紫一塊。
他掙紮着振臂高呼:“沖!沖!沖••••••” 話未喊完,就暈倒在地。
群衆以為他犧牲,群情激奮,擡着渾身是血的張浩一擁而上,向軍警沖去。吓得敵人目瞪口呆,不敢動彈。遊行隊伍終于沖出了軍警的包圍圈,浩浩蕩蕩行進在青雲路、寶興路、中華新路,蔓延數裡,口号震天,震動淞滬。
張浩被同志們送到寶山路濟生醫院搶救脫險,但留下了嚴重的腦傷後遺症。
張浩利用回家養傷的機會,動員妻子塗俊明和弟弟、妻弟等和他一起參加革命工作。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時,張浩不顧個人安危,仍然在虎穴狼窟中堅持戰鬥。1928年春天,中央又派他去白色恐怖格外嚴重的湖南,恢複遭到破壞的湖南省委。
同志們擔心他的安全,他說:"為了黨的緣故,死,我也得去!”
張浩到安源後,和賀昌、滕代遠等一起組建湖南省委, 不久當選為省委常委、職委書記。
當時剛剛草創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雖然地處湖南、江西兩省邊界,但在黨的組織關系上仍屬中共湖南省委上司。
在省委上司幾經變故,獨撐局面的張浩幾次派人與毛澤東聯系,并給出省委訓示。他還向紅四軍選送安源等地勞工,為井岡山根據地解決經費與醫藥等困難。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發動了威震湘鄂贛、聲撼全中國的平江起義。張浩在組織平江起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對成立紅五軍以及加強黨的上司、戰略方針與進軍方向都作出了明确訓示。
張浩的活動漸漸暴露,他成為國民黨重點抓捕對象。張浩剃發為僧,在廟裡堅持工作。後來又有人叛變,他在方丈僧朗覺(張仲華)的掩護下逃出虎口。
此時的張浩已經身無分文,隻好裝扮成苦行僧,身披袈裟,手持木魚,足蹬草鞋,沿途化緣乞讨,走了 1個多月,才“死地生還”,到達上海。林育南見到他時,面對這位又黑又瘦的兄長簡直不敢相認,昔日魁雄的身材隻剩下 一付骨架子。
張浩接上組織關系後,在上海任滬西區委書記。在一次集會遊行時,他為了營救兩位女工,被逮捕關進上海堤藍橋監獄,并被打得頭腫臉青,頭部再次受到嚴重損傷。
張浩在獄中裝作“瘋子”,騙過了敵人。4個月後,經黨組織保釋出獄。出獄後,他參加了全國第五次勞動大會,成為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負責人。
1930年4月,張浩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特派員的身份, 到哈爾濱上司滿州勞工運動。不久,中央調他到沈陽組建臨時滿洲省委,并代理省委書記。
為了恢複和發展黨在群衆中的組織工作,他親自到撫順煤礦、沈陽兵工廠等處開展活動。為了聯系群衆和應付敵人,他用煤灰把臉弄黑,和 勞工一塊勞動。不到4個月,滿洲省委發展的黨員有900多人、團員有1200多人。
1930年11月11日,因叛徒出賣,張浩從撫順煤礦傳回沈陽時,被日寇在火車上抓捕。
日本鬼子知道他是共産黨員,想從他身上打開黨組織缺口,便對他施行酷刑。數九寒夭,敵人給他灌涼水,肚子脹鼓鼓,用大皮靴在肚子上又踩又踢,水血從鼻子、嘴裡往外流。
第二次審訊,又給他灌辣椒水、煤油,他又一次昏死過去。剛剛蘇醒,敵人又把他的衣服扒光,放到冰冷潮濕的地下室裡,想把他活活凍死。
張浩的命很硬,他還是挺過來了。
張浩鼓勵一起被捕的難友,堅決咬定無罪。最後29個難友被無罪釋放,隻有5人被判了刑,張浩是最重的一個,被判了五年徒刑。
在僞滿洲國成立前夕,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收買人心,宣布大赦。黨組織抓住時機,于1932年2月,把張浩從監獄營救了出來。張浩出獄時,身體已經極其糟糕,連走路都需要别人攙扶。
1933年初,張浩接受新的重任,他化名李複生到莫斯科,擔任中國共産黨住共産國際代表團成員和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的代表。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後,黨中央和共産國際失去了聯系。為了傳達共産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恢複和我黨中央的聯系,共産國際和中共代表團決定派張浩回國。
為了隐蔽身份,張浩這次将“李複生”的化名改為“張浩”。姓“張”,這是為了紀念掩護他犧牲的慈雲寺方丈釋朗覺(俗名為張仲華),名“浩”,意指革命的洪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張浩出于對敵鬥争的需要,也曾使用過不少其他化名,但使用最多、曆時最久的,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用的名字就是“張浩”。
當時黨中央下落不明,隻知道陝北還有紅軍存在。回國路線因東北已經被日寇占領,隻能走蒙古,但要穿越杳無人煙的沙漠。
1935年11月的一天,時任中央組織局主任的李維漢接到陝甘邊區定邊的電報,說來了一個可疑的像乞丐的蒙古商人叫張浩,要找黨中央。等張聞天、李維漢與張浩見面,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林仲丹(林育英)。
在直羅鎮指揮作戰的毛澤東、周恩來,在安塞見到張浩都喜出望外。
張浩的到來是中共黨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一,張浩帶回了電訊密碼,使中共中央與共産國際恢複了聯系,也和世界連通,打破了國民黨的資訊封鎖。
其二,張浩傳達了共産國際七大關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統一戰線的戰略思想以及張浩參與起草的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團《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促進了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确定。
其三,張浩力挽狂瀾,為避免紅軍分裂做出突出貢獻。
紅軍長征過程中,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張國焘自恃人多槍多,一直拒不執行中央北上進軍路線,還于1935年10月5日強行成立“臨時中央”,自任主席,并宣布開除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人的黨籍,同時指令紅四方面軍南下。
張浩得知張國焘的嚴重錯誤後,旗幟鮮明地維護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他以共産國際代表的名義多次給張國焘發電,反對分裂主義,促進團結統一。
他和張國焘說,共産國際高度評價紅軍長征,“中央紅軍的萬裡長征是勝利了”,“共産國際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要求張國焘取消另立“中央”的計劃,盡快率軍北上。
張浩在反對張國煮分裂主義的鬥争中,把原則的堅定性和鬥争政策的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他在電報中表示:“兄等對中央的原則争論,可送出國際解決”,建議“張國焘處可成立西南局”。
張國焘讀罷電報,大為震驚。他南下已遭失敗,不敢再背負“違背共産國際”的罪名。他權衡之後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
經過張浩的耐心争取勸導,再加上朱德、徐向前等人的不斷鬥争和二方面軍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人的推動,張國濤最後不得不同意北上,紅一、二、四三方面軍于1936年10月在會甯、将台堡勝利會師。
張浩到達陝北後,參加黨中央政治局工作,曾兼任白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和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協助周恩來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
當紅軍西路軍陷入困境後,中央軍委決定抽調部隊組成“援西軍”,劉伯承任司令員,張浩任政委。
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在中國共産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定将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3個師,即115師、120師和129師。
由于115師師長是林彪,129師師長是劉伯承,而政委是張浩,是以毛澤東對張浩說:“假如林育南還在,幹脆八路軍這3個師都由你們林家包了。”
129師主要是由“援西軍”改編而成,以紅四方面軍的部隊為基礎,張國焘的問題被處理後,很多幹部與戰士的思想都非常複雜。張浩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卓越的上司才能,很快就把部隊擰成一股繩。
為了盡快适應對日作戰的山地遊擊戰,129師辦起輪訓班,劉伯承與張浩親自給學員上課。
張浩在進行部隊說服的同時,他還廣泛發動群衆參加抗日戰争。工運出身的張浩經常利用戰争空隙動員勞工參加八路軍。抗戰初期,晉東南地區就有3萬多勞工參加八路軍和其他抗日武裝,1937年11月,僅磁縣與六合溝地區就有3000多産業勞工加入129師。
張浩在129師工作時,因腦傷時常發作,不得不帶着健腦器堅持工作。後來,他經常暈倒在工作崗位上。
1938年2月底,黨中央将張浩調回延安,由鄧小平接任129師政委(這是此後 “劉鄧大軍”稱謂的由來)。
張浩回到延安後一邊養病,一邊工作。其間,他創辦了安吳堡青訓班職工大隊和延安勞工學校,主編《中國勞工》月刊。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與毛澤東、朱德等中央上司人出席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會議開始後,他突發腦溢血,雖然被搶救過來,但無法站立行走了。
1941年8月,張浩病情惡化,送往延安中央醫院全力搶救治療。1942年2月,林彪在蘇聯養傷痊愈後取道新疆回國,他抵達延安後,便急忙趕到醫院看望堂兄張浩。
張浩此時說話已經非常吃力,但心裡放不下一件事:那就是王明強加給林育南、李求實、何孟雄等人所謂的“右傾”冤案,他艱難地叮囑林彪要向中央反映情況,予以平反。(1945年,黨中央通過了《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其中對林育南等烈士給予高度評價。解放後,集體犧牲的24位烈士忠骨被安葬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的烈士墓區内。)
1942年3月6日,張浩在延安中央醫院逝世,享年45歲。
張浩公祭之前,毛澤東對朱德、任弼時等人說,張浩的去世,是我黨的一大損失,為表示我們對他的敬意和懷念之情,我提議,我們幾個主要上司人親自擡柩。
毛澤東還為張浩題寫了挽聯“忠心為國,雖死猶榮”,并為他的墓碑題寫了“張浩同志之墓”幾個大字。
1942年3月9日,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徐特立、林伯渠、楊尚昆等中央上司集體親自為張浩同志執绋擡棺,将烈士葬于桃花嶺山頂。
張浩與林育南兄弟倆一生充滿革命傳奇,若不是英年早逝,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一定會有他們的身影。
革命先輩們已經離去,但他們光榮的曆史與英勇奮鬥的精神、對革命堅貞不屈的情操,将伴随他們的英名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