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二零年,在東林黨人的擁立下,天啟皇帝繼位,而當時的魏忠賢呢簡直就是個愣頭青,他居然和皇帝對着幹。
被下旨延遲,然而就是在這麼被動的情況下,魏忠賢竟然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開始反客為主,把東林黨人辭的辭殺的殺。最終完勝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他的做法又有什麼啟示呢?

話說天啟帝繼位僅半個月以後就下诏說魏忠賢侍衛有功,因封其兄為錦衣衛千戶。當初不是和皇帝對着幹嘛,怎麼才過去半個月就是。為有功了呢,原來啊這小子找了一個女朋友,而這女朋友還不是别人,是天脊弟的奶媽,天戟弟就是由他帶大的。你想想有這麼一層關系在裡面。天氣地還能怎麼辦呢?
有了皇帝的奶媽,照着以後魏忠賢就可以橫着走了。他現在要開始報複了,報複誰呢?他第一個就對準了東林黨大員楊漣。不得不說呀,魏忠賢的運氣很不錯。這時候,楊漣正在和另外一個人纏鬥鬥啥呢?禦史賈繼春同情心泛濫,他聽到了一個謠言,他聽說啊是皇帝的養母。對呀,不是奶媽被楊聯呐,給逼得上吊自殺了。這皇帝的養母有沒有上吊自殺,皇帝肯定門兒清啊,根本沒有的事兒嘛。
是以就下诏說純屬謠言,結果這賈繼春居然杠上了。接着上疏說楊廉勾結太監,企圖擠走當時的内閣首府。想要自己去當首府。這個事兒實際上是東林黨和浙黨的鬥争和魏忠賢的關系并不大。結果這時候楊漣卻表現出了東林黨人的迂腐。讓魏忠賢鑽了空子。你說我有問題,那好,我辭職,你總不會說我想當内閣首府了吧。
聽說楊林要辭職以後,魏忠賢那别提有多高興了。他急忙跑到女朋友那裡商量對策。商量什麼對策呢?原來楊漣隻是提出了辭職,還需要等待天啟皇帝批複,而按照讀書人的禮儀呢。辭職都是做個樣子而已,皇帝下個诏挽留一下,事情也就過去了,哪知魏忠賢不識字,根本不吃這套啊,他立即讓女朋友備了一場家宴,然後把天啟帝請過來享用。其間,魏忠賢的女朋友又對着天啟弟一陣狂吹,結果天啟弟還真就準了楊漣辭職。你看看這就是。關鍵位置有人就這樣,魏忠賢不費吹灰之力輕松扳倒了一位東林黨的大員,而東林黨在失去這位大員之後。
其他成員竟然更加迂腐,他們為了避嫌,竟沒有一人上書辯護的。在楊鐮去職的一年多時間裡,魏忠賢幹掉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初步掌控内廷形勢。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東林黨人還是沒有重視魏忠賢。反而和這黨鬥得死去活來。禮部尚書孫慎行率先發難,他寫了一篇奏疏,追論三案。所謂三案。就是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他把這些案件的責任歸咎于這黨代表人物方從哲要求他負總責。
最讓人無語的是,這個時候方從哲已經因為輿論壓力自動隐退很長一段時間了,可孫慎行還是揪着人家不放。這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大概就是你犯了一個小錯誤,結果你媳婦一直揪着你不放,然後還說你為啥不忏悔差不多。與此同時。東林黨的另外一名代表趙南星也寫了一篇四兇論,指責其師教趙興邦、關應鎮等人過去曾經。注意啊,這過去曾經結黨亂政。确實這幾個人曾經被鄭貴妃,也就是那個逼萬曆皇帝封自己為皇後的女人說過好話,但那都是萬曆朝的事情了,已經過去了十來年。
大哥不必在家追究結果,東林黨人就是這樣,凡是與他們忤逆的,他們就罵别人是邪黨,要跟人家鬥個魚死網破。水至清則無魚,久而久之,東林黨人把很多的意見者全部推到了魏忠賢的一邊,而魏忠賢是來者不拒。五虎之首的崔呈秀便是其中的代表。天啟四年,崔呈秀遭到彈劾,吏部尚書建議将他發配充軍。天啟帝也同意将他革職,聽候審查。崔呈秀吓破了膽,連夜跑到魏忠賢那裡去。請求庇護。此時的魏忠賢已經頗具影響力,已經有一些外廳官員投靠他,但像崔呈秀這麼大的官兒還沒有。于是魏忠賢喜不自勝,當即收下了這個意思。而此後,魏忠賢也确實對這個意子很不錯。
後來崔呈秀的兩項官職,一個是兵部尚書,一個是左都禦史,都是魏忠賢的,竭力舉薦。當東林黨還在一盤散沙,不停内耗的時候,魏忠賢閹黨的實力越來越盛,最要命的是,他們還有組織有計劃。為了赢得皇帝信任,他們整了一個類似于内閣的小團體,他們每天一大早就起來上班,等天啟帝起來上班的時候,他們已經把當天的檔案處理的差不多了。天啟地。基本上不用怎麼操心,就能處理完當天任務。久而久之,天啟帝就越來越信任魏忠賢,他的閹黨成員也就越來越多。根據苗地先生統計,後來被定為逆案的人員就高達兩百多人。這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一百五十九人為進士出身,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二。到了這一步,東林黨人依然沒有吸取教訓。最終竟然給魏忠賢送去了一位閣老。
魏廣威是内閣成員之一。一開始他還是個奇強派,既想跟東林黨人拉上一點關系,又想暗中投靠魏忠賢。他的父親魏允貞與東林黨重要人物趙南星是至交,他在入閣以後,曾經三次登門拜訪趙南星,結果趙南星就是不見。反而還說健全無子。健全是魏廣威老爸魏允貞的别号,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魏允貞沒有兒子,你看看這話的力度有多大。
結論,自此魏廣威是鐵了心地跟着魏忠賢,有這樣一大批高學曆的文官,甚至還有了兩位閣老成員。魏忠賢是内廷外廷通知的。票你批紅都由他一人掌控,他也真正掌控住了大明政壇。是以既看東林黨和燕黨之争,東林黨人之是以慘敗。固然有魏忠賢巧言令色,不擇手段的原因,也有東林黨人不屑于與鄙陋者同流合污的原因,但他們的偏執甚至是迂腐。确實讓他們吃了大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東林黨人的精神始終值得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