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國忠臣”李秉衡:進京勤王兵敗自殺,死後還被八國聯軍追究

作者:炳哥的小曆史

在晚清的官場上,李秉衡是個亮眼的人物。他靠花錢買官起家,因辦事幹練,不斷獲得升遷,由縣丞升知縣,升知州、又升知府、又按察使,逐漸至地方督撫的級别。

“誤國忠臣”李秉衡:進京勤王兵敗自殺,死後還被八國聯軍追究

李秉衡遺像。

一般而言,像這種靠着買官走上仕途的人,掌握權力之後必定會A錢腐化中飽私囊,但李秉衡并不,在任冀州知州、永平知府時,獲贊“北直(隸)廉吏第一”。

他一生官聲比較好,“勤政廉潔”、“忠君體國”是他常常得到的評價。但他是一個傳統的儒家官僚,沒有認識到晚清正處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反對變革,反對洋務運動,認為“凡籌饷、練兵諸大政蠲除锢習,以實心實力行之”即可實作自強。

1900年,庚子之亂那一年,李秉衡的所作所為最能展現他一貫堅持的精神氣質。

當義和團進入北京、圍攻外國使館的時候,李秉衡正擔任巡閱長江大臣,他對此深為憂慮,主張派重兵“專剿拳匪”,并在親友面前批評道:“此時萬不可開釁, 朝廷尤為兒戲事耶。”

“誤國忠臣”李秉衡:進京勤王兵敗自殺,死後還被八國聯軍追究

位于大連莊河的李秉衡故居。

雖然他一向對洋人在華攫取非法利益表示極度反感,但他是一個務實的官員,他分析得出,利用義和團對外開戰無異于在下一步臭棋。他既不相信義和團,也不認同對外宣戰。他曾通過聯銜會奏的方式向朝廷表達見解,最終還是泥牛入海無消息,慈禧已經打算放手一搏了。

慈禧不僅沒聽他的谏言,還命他“來京陛見,勿稍刻延”,很顯然,是要委他以軍務了。

等到戰事已起,李秉衡反倒很樂意奉召入衛、進京勤王,甚至在還沒有奉到朝廷旨意時,他已經開始北上了。他的态度,由反戰變為主戰了。

此次進京,李秉衡面臨什麼樣的局面,他自己很清楚。臨行前,他對前來送行的友人說:“此次之戰,必無幸理。如皇上西巡,命我扈跸,我尚可生。否則,有死而已!我年逾七十,尚複何憾!隻恨此戰啟自拳匪,殊可惜也。”

榮祿的幕僚陳夔龍記載,李秉衡還說過這樣的話:“洋兵如此厲害,戰事哪有把握,我此番往前敵,但拼一死,可速電召李中堂迅即來京辦理議和”。

“誤國忠臣”李秉衡:進京勤王兵敗自殺,死後還被八國聯軍追究

李秉衡故房間内陳設。他為官清廉,當大官後僅用6兩銀子重修老宅。

既然知道兇多吉少,知道必敗無疑,知道得靠外交途徑收場,此前也認定發動戰争是颟顸自負,為什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毅然決然的慷慨北上呢?他完全可以消極對待慈禧的诏令,像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搞“東南互保”,或者找借口拖延不前。

事實上,李秉衡的立場有二:第一,現在慈禧太後和光緒帝身陷危城,作為世受皇恩的大清臣子,他選擇“纾君父之難”,“成敗利鈍,豈暇計哉!”

第二,戰事已然不可避免,那就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隻有拼死一戰,魚死網破在所不惜,起碼為國家掙點顔面,莫被譏笑大清無男兒。

1900年7月26日,李秉衡觐見慈禧,當即奉旨:“李秉衡著幫辦武衛軍事務,所有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均歸該大臣節制”。

8月6日,李秉衡帶兵出戰,行前自誓:“甯為國捐軀,勿臨死而縮手!”

“誤國忠臣”李秉衡:進京勤王兵敗自殺,死後還被八國聯軍追究

李秉衡故居樣貌。

根據懿旨,李秉衡确實是統領四軍的将帥,但現實很走樣,“名為節制四軍,實無一兵應命”。李秉衡并非行伍出身,張、陳、萬、夏根本不聽他号令,加之慈禧和榮祿又越過他調動軍隊,使他面對的局面更加困難。

李秉衡剛一出戰,天津北部的北倉、楊村即告失守,聯軍快速進至河西務。随後,李秉衡拟合隊并力禦敵,但“未立營壘即被沖破,各軍紛紛潰逃,勢不可止”,不得不退至通州張家灣。

8月11日,聯軍又進逼張家灣。事實正如李秉衡所預料的,此戰已毫無勝算。他在此地給朝廷寫了一份奏折,其中痛言:

“軍隊數萬,聞敵辄潰,實未一戰。所過村鎮,焚掠一空,采買無物,人馬饑困。此次奏命出師,事出倉卒,中軍無一師一旅,張春發勇于戰,而軍皆新募,一敗辄潰,陳澤霖素行取巧,軍事未娴,夏辛酉、萬本華能軍,兵力太單。 ”

寫畢,他吞金自殺,時年70歲。

出征5天,李秉衡喪師失地,兵敗身死。

他死後,清廷不僅未追究他戰敗之罪,反而對他加以褒獎,照總督例賜恤,入祀昭忠祠,谥“忠節”。

不料,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期間,聯軍指認李秉衡“庇拳仇洋”,為“禍首”之一,要給以嚴懲。經過多次交涉,聯軍毫不讓步,清廷隻好追奪原官撤銷恤典。

李秉衡死前留有一首遺詩:“戰和兩事都無據,一死聊酬高厚恩。白發孤臣滿腔血,朝朝灑向蹈和門。”他至死念念不忘的,還是君臣之分,這也就不難解釋他為什麼北上勤王,做那不能做的事了。也正因為此,清末政壇要人趙鳳昌稱其為“誤國之忠臣”。

參考資料:趙亦彭《李秉衡的“拳亂首禍”身份問題》;戴海斌《“誤國之忠臣”?——再論庚子事變中的李秉衡》;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四 》

“小曆史”關注衆所周知的曆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更多精彩内容請添加微信公衆号“小曆史”(Microhistor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