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作者:社會銳評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誰能想到,這句寬慰的話,在甲午戰争前後卻被人們多次使用。《李鴻章自述》中記載,大東溝海戰之後,丁汝昌向李鴻章請罪,李鴻章給了一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獨有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李鴻章被革職,人人避而遠之,唯獨張之洞給李鴻章寫了一封親筆信,裡面也有這句話。

一個北洋水師都被折騰沒了,竟然還能用“人非聖賢”來安慰,大人們的心真大!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可是,作為同樣在甲午戰争中出現失誤的官員,李秉衡顯然就沒那麼幸運,他的罵名流傳至今。昨天,隻是在其他人的文章下面贊譽了李秉衡一句,就來了一群網友和我辯論。突然間發現,懂曆史的人真多!

他們批判李秉衡的焦點依然在甲午戰争時期,他們認為李秉衡的失誤有兩點:

其一:日軍榮成登陸是李秉衡的錯,正是有了榮成登陸,才直接造成了北洋水師的滅亡;

其二:海戰失敗後李秉衡不顧大局、一直盯着李鴻章不放,帶頭上書要嚴懲李鴻章、丁汝昌等人;

這些都是事實,我也承認,但,我還是想綜合李秉衡的一生,還原一個真實的李秉衡。不妨就從甲午戰争開始說起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從大方面講,甲午戰争是中日之間的對決。可如果把目光放到國内的話,這場戰争的背後又是皇帝光緒和太後慈禧之間的争鬥。從戰前的主張分歧、到戰中的統帥任命、乃至到李鴻章出國簽約前的閉門不見,帝後之争始終充斥在朝堂,充斥在大清國的角角落落。李秉衡作為被光緒提拔的重臣,他忠于光緒,就像李鴻章忠于慈禧一樣,有錯嗎?如果說有,那麼整個大清官員都該被罵;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再看日軍的榮成登陸。

榮成登陸前,朝廷已經得到日軍即将在山東登陸的消息,隻不過沒有确定在什麼地方。光緒還曾專門發電報給丁汝昌,讓北洋水師在附近海域巡邏。可丁汝昌在李鴻章的授意下,竟然以“戰船受損嚴重、無法出海”為由給搪塞過去。海戰受損是真,但北洋水師當時還真不至于“無船可派”,這才讓日本運兵船有驚無險地将數萬人的軍隊運到了榮成,這怪李秉衡了?

另外,日軍在榮成登陸前,造成了進攻煙台、蓬萊的假象,李秉衡隻能把有限的兵力派往這些地區。山東是兵力大省,為什麼卻用了“有限”呢?因為山縣有朋率領從北韓登陸的日軍在向奉天開拔。奉天可是清朝曆代帝王的寝陵所在,是以,哪怕當時山縣有朋隻有3萬人,但大清卻調去了近11萬人,山東将省内将近一半的兵力全部派到奉天去了。後來山縣有朋被聶士成阻止,但沒有朝廷的指令,誰敢讓自己的軍隊回來?李秉衡到底守哪好?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最後一點,李鴻章當時确實李秉衡注意榮成這個登陸點了,李秉衡沒有重視,這是李秉衡的錯。可是,當日軍真正在榮成登陸落腳、還沒有登陸時,威海陸軍統領懇請率軍前往阻截,卻遭到李鴻章的拒絕。因為威海屬于李鴻章的範圍,榮成屬于李秉衡的範圍,李秉衡和李鴻章都有這個想法。日軍榮成登陸,李秉衡有責任,但都該他一個人擔嗎?

這就是甲午戰争中關于李秉衡的争議,我想,在梳理完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大家應該能給李秉衡一個中肯的評價。但是,要全面了解李秉衡,絕對不應該隻限于甲午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1897年,山東曹縣的兩名德國傳教士被人殺害。這本來不算什麼大事,但由于牽扯到了洋人,影響就被無限擴大,最後成為著名的“巨野教案”。當時李秉衡依然擔任山東巡撫,他早就對洋人和傳教士的為非作歹不滿,是以,在案件辦理中他沒有向洋人妥協,隻是按照程式進行了簡單的審查,并沒有打算深究。可是,德國卻以此為借口,悍然出兵占領了膠州灣和青島。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為了安撫德國的情緒,下令将李秉衡降職,調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名字挺長,沒一點實權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再之後,就是義和拳運動的爆發。當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發時,東南督撫在盛宣懷的主導下,與洋人私下簽訂了互保協定,拒絕向北京增援,都按兵不動。李秉衡當時專門找了劉坤一,要求他出兵增援北京。劉坤一無奈,隻好口頭上答應了李秉衡,為了打發李秉衡離開,他還給了李秉衡500人馬讓他先走一步,自己随後就到。李秉衡也知道這是敷衍,但自己沒有實權,又能怎麼樣呢。李秉衡帶着這500人就回了京,最後帶着這些人死守通州,在通州失守之時李秉衡服毒自盡

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戰争時,馮子材之是以能打赢“鎮南關大捷”,和李秉衡的鼎力支援也密不可分

人非聖賢,為何在甲午犯錯的李秉衡卻得不到後人的諒解?

這就是李秉衡曲折的一生,也許,他也配得上“輝煌”二字,因為在那個腐朽而渾濁的年代,像李秉衡這樣堅持原則的人太少。面對列強、面對戰火,李秉衡從未退縮,表現出那個時代少有的坦蕩和勇氣,從這一點來看,他在民族大義面前是愛國的。在李秉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士大夫所有的優點,而“忠君愛國”更是展現得淋漓盡緻。

李秉衡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就像大家指責他陷入朝堂争鬥、攻擊李鴻章,但在根深蒂固的封建體制下,誰又能置身事外呢?

後滿清時代是一個恥辱的年代,湧現了太多背負罵名之人。百年之後的今天,當人們重新審視這段曆史的時候,角度已然不同,會拿出各式各樣的理由為他們的錯誤進行辯解,可為什麼李秉衡就得不到這種待遇呢?要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李秉衡其實已經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