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作者:寒汐

“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緻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日艦圍攻下,毅然指揮已多處受傷的“緻遠”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号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魚雷發生爆炸導緻“緻遠”艦沉沒。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1895年2月9日,威海衛之戰中,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2月11日,丁汝昌毅然回絕日軍勸降,當晚服鴉片殉國,死前将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廢棄,年僅59歲。

12日,手下船員僞托丁汝昌的名義起草投降書;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丁汝昌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拉開了甲午戰争的序幕,這場戰争日本蓄謀已久,清廷被迫倉皇迎戰。其實自1894年起,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就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采取積極侵略擴張的戰略方針。

除了前面提到的這兩位英勇殉國的将軍,在整個甲午戰争中還有無數愛國将領前赴後繼的倒在沙場上。而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位以身殉國的清廷大臣,他在甲午戰争中不發援兵,卻在戰争結束後抵制割地賠款,堅持抵抗,他的一生備受争議,難以一言蔽之。他就是清代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李秉衡

<h1 class="pgc-h-arrow-right">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h1>

李秉衡原任山東莘縣知縣,後經多次遷升至廣西按察使。1883年清法戰争時,他正主持廣東龍州西運局。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後,進而侵占鎮南關,卻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最終焚關而去,退至文淵、諒山,伺機再犯。

時老将馮子材恰受命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指揮部署。3月,在李秉衡的支援和馮子材的指揮下,廣西守軍終于将法軍擊退,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海軍大臣彭玉麟在上奏時言:“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鎮南關大捷

這場“鎮南關大捷”是我國近代反侵略戰争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清法開戰以來我方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軍民的鬥志,也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嚣張氣焰。

這時清廷本已經處于優勢地位,但是由于其在整個清法戰争期間,依然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是以始終希望能夠盡快求和。故“鎮南關大捷”後,李鴻章等人便主張“乘勝即收”,将這次來之不易的勝利當做妥協的籌碼,向法國求和。

但是法軍對此次戰鬥的将領恨之入骨,後來“庚子之變”後,更是将李秉衡列入禍首,要求嚴懲。當時李秉衡已死,清廷便下令追奪一切官職并撤銷其恤典。是以,“鎮南關大捷”的功勞簿上隻留下了馮子材一個人的名字。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載入史冊的功臣馮子材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h1>

1894年5月,李秉衡被授為安徽巡撫,甲午戰争爆發後,清廷又再次調其為山東巡撫。

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孤立無援,困守劉公島長達一個月餘,候援兵不至,最後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覆滅前,等待的援軍其實正是李秉衡所率之部。1895年1月12日,清廷便聽聞日軍有進攻威海之說,即刻電谕李鴻章、李秉衡“飛饬各防軍,晝夜逡巡,實力嚴防,不得稍有疏懈”。

後日軍在榮成灣登陸後,李秉衡卻無法按原議定派遣兵力馳援,隻能派孫萬齡等少數軍士前往迎敵。至25日,日軍攻陷榮成,李秉衡甯可自請交部議處,也不發援兵。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李秉衡不發兵的理由很簡單:“兵太單”、“營少勢難措手”。即使清廷電谕其發兵前赴威海協防,李秉衡依然堅持“煙守将隻孫金彪一人,若再調往,無人守禦,煙台必危”而拒絕。

此時威海已經危在旦夕,但李秉衡卻僅派軍扼守威海西路,按兵不動,直至2月12日後威海失,北洋水師覆滅。

是以,後人在論述劉公島失守原因時,普遍承認“巡撫(李秉衡)既按兵不動”,不“應約發援兵”應負主要責任。

雖然李秉衡在援兵一事上百般推辭,但在4月19日,他聽聞日本欲割遼河以東、台灣,及索賠款一百兆兩後,卻是一改前态“憂憤填膺”,多次上表百般阻撓稱:“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當然最終沒有被清廷采納,清廷還是與日軍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李秉衡在反對議和過程中,表現出的堅決态度令人尊敬,但他在戰争中的不作為卻一直被人诟病。他遲遲不發的援兵,将我國這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艦隊——北洋水師的最後生機斷送,既是其覆滅的阻燃劑,也是整個甲午戰争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庚子之變盡忠殉國</h1>

甲午戰争後不久,李秉衡又因與德軍的争端而被罷黜,改任四川總督,未到任便又被罷免。

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太後開始在戰與和之間猶豫不決。時70高齡的李秉衡向慈禧進言“既已開戰,不能言和”。而後他臨危受命,出任直隸總督應戰,但慈禧太後和朝廷重臣紛紛西逃,最後隻留下李鴻章為議和全權代表。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李秉衡對此極力反對,但此時他手中已沒有了軍士,隻好集結義民為軍,倉促上陣,最終在與八國聯軍的戰鬥中遭到慘敗。1900年8月11日,李秉衡在天津戰敗,退至北京通縣後吞金殉國,谥為忠節。

而後在議和過程中,八國聯軍提出因其始終極力主戰,态度強硬,遂将李秉衡列入事變禍首,要求嚴懲。清廷便一一照辦,卻追奪一切官職并撤銷恤典。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對于李秉衡的作為,有人說他在甲午戰争中不發援兵是因為黨派之争,因為北洋水師的建立者李鴻章是慈禧身邊的紅人,而李秉衡則是光緒皇帝的支援者,是以他站在光緒皇帝這邊,打算借助這場戰役削弱李鴻章的力量。

但是@寒汐 認為,李秉衡作為一名老臣,更多的是他堅信自己的觀點。從當時日軍的進攻形勢來看,他拒不發兵主要還是因為他确實覺得當時的山東比威海更危險,且威海屬于李鴻章的管轄區域,他最先考慮的當然是自己所轄地區的安危。是以,據此可以說他剛愎固執,無能怯戰,卻不能說他陷于黨争,罔顧家國。

備受争議的李秉衡,是殉國的英雄,也是北洋水師覆滅的推手清法戰争中消失的功臣甲午戰争中遲遲不見的援兵庚子之變盡忠殉國結語

李秉衡并不是科舉出身,而是捐資縣丞出身,後步步遷升。他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忠君愛國”、“民為國本”等觀念根深蒂固的長在他的思維裡。是以,作為一名地方官吏,他一向政績卓著,被人們稱為“北直廉吏第一”。

《清史稿》對李秉衡的評價也頗高:

“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此不能以成敗論也。...雖已無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為之奪氣,何其壯哉!”

是以,李秉衡的作為雖然受到争議,但他至少是值得留名青史,能夠稱得上其“忠節”的谥号。其餘的,且看後人評說!

寒來暑往,看時間單行向前;潮汐潮落,觀曆史循環往複。我是@寒汐 一起讀曆史,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