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實習生 馮銳

【編者按】

18年前,紀錄片《鐵西區》橫空出世,不僅因為該片時長達九個小時,還因為未能在公開場合廣為放映,導緻坊間傳聞紛紛,成為那時候觀衆私底下傳閱交流的片子(dvd)。

《鐵西區》分三部,依次是《工廠》、《豔粉街》、《鐵路》。這部超長的紀錄片,對于觀衆是一個嚴肅的考驗。這在中國紀錄片曆史上,似乎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國内,其出産後不是被冷落,就是被誤解,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世界三大紀錄片電影節上——法國的馬塞和南特,日本的山形——它都獲得了第一名。

沈陽鐵西區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它于日僞時期建立,1949年後又按計劃經濟管理制度和蘇聯模式重塑,成為國有企業的龐大群落。到新千年前後,大廠依次被拆,舊世界分崩離析。

今年,導演王兵将當年創作《鐵西區》紀錄片同期拍攝的照片,再度推向公衆——2017年參展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的52幅攝影作品,亮相2021年11月3日在滬舉辦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以此為契機,關于《鐵西區》的創作幕後故事、video與靜态圖檔攝影的創作了解,以及他本人對于生命的困惑,等等,王兵在2021年10月22日,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長達3個多小時的專訪,我們将分四個獨立篇章釋出,與讀者分享。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03:08

視訊加載中...

王兵導演談圖檔和視訊video的差別 視訊剪輯 袁宇峰 調色 江勇 采訪錄音整理 實習生 郭志屹婷 臧銀焜(03:08)

澎湃新聞:除非團隊合作,一個人在拍攝video(視訊)的過程中又要去拍照片,很難同時兼顧。如何去平衡又要拍視訊又要拍照片,這個問題困擾着很多當下從攝影轉型去做視訊的人。最近在網上看到您90年代拍攝鐵西區的一些照片,很精彩,請問您在創作的時候什麼時候去拍照片、什麼時候拍運動畫面,如何選擇?或者你們是團隊合作的?

王兵:就我個人來看,圖檔和 video之間的差異,是本體性的差異,雖然說都是來自于圖像、影像,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非常大,你在創作過程當中幾乎不能用同樣的思維來工作。

我在做video的時候基本上不拍照片,需要拍照片的時候,專門找出時間去拍照片。創作《鐵西區》的時候就是那樣。video這個載體實際上也是剛剛興起的,它并不受電影美學的控制,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很難确切定義video是個什麼東西,它是用時間和空間來構造的。然後從本體性上講,我建議大家在同時從事兩種影像活動的話,在某一時刻你需要放棄另一種,因為它們兩者之間的方向性是完全不同,對于video來講,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叙述,不是叙事。

《鐵西區》是我一個人創作的。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39-52 沈陽冶煉廠銅冶煉工廠中的房間 1995年3月 王兵 攝影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42-52 沈陽冶煉廠銅冶煉工廠中的房間 1995年 王兵 攝影

澎湃新聞:如何能構造video的叙述性,它和電影的關系是怎樣?

王兵:那麼我們談video是什麼東西,對我來說,video就是要建構一個叙述性。你不能去模仿電影,因為電影它是另一個東西。換句話來說,有可能一個很好的video,但它并不來自于電影的美學,它可能來自于一個應用領域裡邊的一種使用方式,但也可能來自一個個人,是以video有一種更廣泛的使用可能性。

我覺得video不要去模仿電影,不是說不可以模仿,我意思不僅僅來源于那裡,它還可以來源于其他的地方,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你在拍一個video,比如說電影,電影它是戲劇和故事構成,這是電影的主題。那麼video就不是,雖然它跟電影很像,也是用同樣的材料,比如這種連續影像的記錄,但是video的影像我隻能把它看成叙述性。叙述而不是叙事。當video構成叙述性的時候,那麼video作為一個作品就可以成立。因為在video當中你很難講那個作品它是不是能成為一個作品,比如說當你在拍 video的時候,按下拍攝鍵之後,機器就會連續記錄,這種記錄它有運動會産生,時間會産生,那麼時間産生意味着空間會變化。同時會進入到有人物,也有行動,這個時候你将叙述什麼?這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雖然大家現在都很願意拍video,但是要清楚video要叙述什麼。一旦開始叙述,就不是簡單的拍攝了,一個是你自己是不是能夠建立起video的這樣一個語言,另外一個是如何能夠判定你的video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12-52 沈陽鐵西區豔粉街小白與朋友 2000年 王兵 攝影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27-52 沈陽鐵西區豔粉街棚戶區勞工居住區曲建波波和他的女朋友 2000年 王兵 攝影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因為video的叙述是非常寬泛的,它比電影更寬。比如說,你可能會有一種直覺、一個感覺,或者某一種心理、一個比較明确的故事,或者說有明确的動機、或者說沒有明确的動機,都有可能納入在video叙述的範圍裡來。是以video的意義對我來講,面對拍攝對象,這個video是不是能夠成一個可叙述的?這種叙述不一定是故事——我強調它跟電影不同,電影面向的是故事和戲劇。在戲劇和故事裡,電影建立起它的叙述的可能性。但是video完全是一個新的、更寬泛的一個載體,而且它更加個人化,它沒有長度的限制、沒有邏輯的限制,而且它有時候并沒有明确的故事,它可能就是一個光。

一個光的叙述或者說某一種直覺,但是這種東西首先我覺得還是人。你作為一個藝術家,你運用這個材料将構成什麼樣的叙述?因為構成叙述很難,換句話說一旦是不是能構成一個叙述的時候,這個東西就馬上變了。有時候你可能拍一大堆,但它不構成一個叙述,那就沒辦法建立一個video的作品。是以,先就video這個概念,從我個人的角度如何去了解這個材料。那麼圖檔是另一種情況。圖檔,有時候可能是從視覺的角度,有時候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但是總的來說它是靜态的。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截圖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這種靜态的東西我不是說它不複雜,它也很複雜,但是靜态畫面給人呈現的這種心理因素和video截然不同,是以不一定說一個瞬間拍的照片有多好,不一定的。照片也不一定靠瞬間,就像我們過去總結布列松(法國攝影師)的攝影的時候說它是“決定性瞬間”,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攝影裡邊所謂的決定性瞬間是很牽強的。因為,如果一切都是一個決定性瞬間的話,那攝影就變成了一個瞬間,雖然它是刹那間拷貝這個世界,隻是它是靜态的而已,但它(事物)并不為瞬間而存在的。

我們所有的藝術更重要的,還是傳達一種情感的永恒性、情感的浮動。我們思考如何把這些東西通過圖像進入永恒的一種傳達。是以說,video影像和靜态照片之間,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事情,因為這兩個載體本身就不是一個東西。

是以我建議大家,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它是就跟我們人一樣,它畢竟是兩個人,有兩個人的品性性格,你不能把它變成一個,它們有自己的個性。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01-52 沈陽鐵西區豔粉街拆遷 2001年 王兵 攝影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鐵西區》02-52 沈陽鐵西區豔粉街老石與鄰居們 2000年 王兵 攝影

澎湃新聞:自90年代開始創作以來,您對于今天的電影和紀錄片有什麼新的感悟可以與大家分享?

王兵:現代電影跟過去的電影美學是不一樣的。現代電影的美學很重要一點就是對叙事性的不斷擴充,擴充材料的延伸性。

當數字材料出現以後,對電影美學變化的影響其實非常大,因為數字攝影機比電影機更自由,更容易貼近和接近人,那麼這樣的話就将電影的叙述帶向叙述的空間,擴充了原來膠片電影時代的叙述空間。

數字攝影機這些優點對紀錄片這個片種來說,雖然在很多年這些優點已經被淡化掉了,在電影圈也被淡化了,但是,我覺得它跟我自身的條件更符合,這個材料本身更符合我,而且在材料的創作過程當中,也可以給電影帶來更新的語言,更能給電影的叙述性帶來一個擴充。這也是我為什麼拍了很多紀錄片的原因。

同時,在電影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拍攝方面,因為攝影機更接近人,那麼故事和戲劇就比原來的電影更有可塑性。我們知道,之前電影的核心是設計,裡面有大量的創作是靠編劇和文本去控制電影的故事和人物的發展,那麼現在電影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故事的未知性——在故事的層面,在戲劇的層面,它的未知性、它的那種不可拷貝性。紀錄片是在現實發生的過程當中去建立故事、建立戲劇,是以它是不可拷貝的。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紀錄片導演王兵④:能否同時做好Video和拍照這兩件事

2021年10月22日,王兵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的采訪。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攝影

責任編輯:高劍平

校對:施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