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微信公衆号
100年前,陳嘉庚在廈門大學的基石下埋藏了什麼?
作者:楊福山,闫旭,王東明,李思遠
百年前的5月9日,陳佳庚帶領廈門大學100多名師生從集美學校渡海到位于廈門島南端的國術場,在濃煙大雨中舉行了廈門大學第一座主樓的奠基儀式。
閩南人有把東西埋在基石下的習慣,當時通常埋藏銀元,希望子孫後代不缺銀币。土生土長的閩南人陳嘉庚在将四方形的基石嵌入建築地基時,埋藏了什麼?多年來,這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問題。
近日,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水勇告訴記者,在廈門大學的基石下,陳佳阙關于組織廈門大學的講話被埋葬了。

在廈門大學的基石下,陳佳阙組織廈門大學的講話被埋葬。中國新聞社記者闫旭拍照
"我最近研究了陳嘉廬,看到了中央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嘉庚的研究II:陳嘉庚著作選集》一書,其中有一篇文章說陳嘉庚在這個基石下埋了一個精緻的石刻盒子。朱水勇道:"這個石雕盒裡有什麼?這是陳佳庚在廈門大學的講話。"
"今天,國家處于危險之中,唯一依賴它的是活着的人的教育以及亡靈的心靈和耳朵。
"人民的心不死,民族脈搏依然存在,有四千萬人,沒有理由生活在人民之下。如果我們不到達今天,還會有來臨的那一天,如果我們沒有達到它,還會有後代,比如精衛的開墾,愚人山的遷徙,以及目的的實施之日。"
——摘自陳佳庚在廈門大學的講話
朱水勇說:"實作宗旨的那一天,就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終實作的日子,是廈門大學最終成為'世界大學'的日子。
這篇演講介紹了陳嘉廬創辦廈門大學的原因,闡述了教育不富裕,國家就會被淘汰的現實,不僅表達了陳佳庚内心的痛苦,也揭示了他深深的焦慮。
乘着五四運動的潮流,1919年5月,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回到家鄉,倡導創辦廈門大學。1921年4月6日,中國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宣告成立。當時校舍還沒建,廈門大學借用集美學村的校舍開工。
廈門大學奠基于1921年5月9日奠基。同日,廈門大學群賢大廈集團奠基工程落成。當年的奠基石上刻着陳佳庚的手寫著作《廈門大學建築開工典禮》,至今仍很好地嵌入廈門大學群賢大廈中央大廳的牆下。"石頭看起來很小,但很重。在朱水勇看來,這個基石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一個是時間。
為什麼是9日?朱水勇說,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承認"二十一條"的喪權和屈辱國家,挑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此後,5月9日被指定為國家恥辱日。在推測陳嘉庚選擇5月9日廈門大學建校日的動機時,朱水勇認為,這是為了表明廈門大學生不忘民族恥辱,為國家而奮鬥。
上面提到的第二個要素是,基石之下是陳佳庚組織廈門大學的講話。
"第三,這塊石頭是整個廈門大學唯一一塊在數千畝土地和數萬平方米建築上留下'陳嘉廬'三字的地方。朱水勇告訴記者,"你别的地方都看不到了,雖然這所學校是他建的,但他從未在任何建築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隻在這塊基石上留下了'陳嘉藩的基石'。"
"嘉庚建築"不僅僅是一座建築
群賢建築群是廈門大學的發源地,廈門大學的"祖籍",是陳嘉庚先生在廈門大學成立之初投資并主持建設的第一批建築。
"一"字被放在西安建築群上。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五棟樓,"一"字排列,位于武操場北端中點,面向海上走廊穿過自己的五棟獨立建築,中心主樓群賢大廈曾經是廈門大學辦公和裝配的中心。廈門大學成立之初,校舍的建設是學校建設中的第一件大事。其實,起初,廈門大學設計的毛丹陽校舍圖紙被安排在國術場西北角作為學校主樓,形成"别針"字形的組合,陳佳绯親自将"别針"字形改為"一"字形。
他說:"我要站在長廊的盡頭,看到廈門大學生從第一棟樓下走到五樓。"'一'字的開口是'嘉庚建築'最重要的特征,在整個建築前留下一個開放的廣場。朱水勇道:"這是一種非常大的、很深的感受。
走廊穿過五棟獨立的建築。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這些中西合璨的雄偉宏偉建築,遠不止是建築和建築,曆來積累了一百年來廈門幾代人民對家國的深厚感情,堪稱著名海外愛國領袖、廈門大學校長陳佳霖愛國精神的折射, 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内涵。
如今,群賢大廈集團已被劃定為廈門大學曆史博物館、魯迅紀念館等場館。廈門大學百年校史展在群賢樓舉行,聚焦學校百年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重要事件和重要成就,描繪了廈門大學教育服務國家、培養一個世紀以來有德之士的壯麗圖景,彰顯了廈門大學在中國土地上辦學的堅持和站在中國本土的勇氣。 時代潮流。
廈門大學百年校史展正在群賢樓舉行。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廈門大學百年曆史展。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後世人緬懷了這位師傅,為陳 Jiageng.com 豎起了題詞。在群賢大廈前的廣場中間,矗立着1984年落成的廈門大學創始人陳佳鎊的雕像,雕像的基石上刻有"陳家绯(1874-1961)"和"華僑國旗民族榮耀"等大金字。這可能違背了學校老闆謙遜低調的初衷,但也成為我們今天珍惜天地、愛南海的圖騰。
陳嘉庚雕像正前方是2017年8月翻新的國術運動場和面向大海的新校門,與陳佳庵的雕像,群賢大廈群的主樓和五勞峰的最高點,一脈相承。
陳嘉庚雕像于1984年完工。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新校門和校牌的揭幕,實作了學校老闆的雄心壯志,即在學校開始時從海上可以看到一個'壯觀的機構'。一位頗為自豪的廈門大學老師表示,在《集美學村與廈門大學早期建築》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時,樓群賢被列入其中,"作為廈門大學,我深感自豪。"
對于至今仍然存在的"嘉庵建築",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大光認為,"嘉庚建築"不僅外形美觀,自然和諧,特别是每棟建築都以一個獨特的名字命名,有的源自經典作品,有的來自典故,有的與曆史人物有關, 優雅,并包含豐富的文化。"
廈門大學的航拍照片。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拍照
"群仙"建築取自王汐之《蘭亭序言》,是"群仙碧志,少昌賢基"這句話,意思是對夏師傅學生的贊美和期待;主樓兩側是"集美"樓和"同安"樓,用的是陳嘉庚先生家鄉的地名;東兩端和西端分别取名為"莺雪"和"膠囊螢火蟲",引用晉代孫康東嶽《營雪讀物》和《車陰薩克英昭書》的勤勉學習。
值此廈門大學建校80周年之際,泰國校友丁正曾和蔡月石、香港校友黃寶新和吳麗英、新加坡僑胞吳定基和李偉霞,以及居住在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華僑華人共同捐贈并建造了嘉耘大廈群, 由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中國同胞共同捐贈,建成開放,彰顯嘉耘精神的不斷傳承和持久複興。
中西方"嘉庚建築"的結合。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陳嘉庚偉大的桑子愛心和對教育的奉獻精神,影響了廈門大學幾代人,激勵着校友、華僑和社會愛好者傳遞火炬。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原副校長陳榮蘭說,菲律賓華人函授生佘明培和妻子捐資為母校修建體育館;在印尼的中國函授學生林連興先生為海外教育學院捐贈了一座多功能教學樓,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嘉庚建築"中最宏偉的劍南建築群。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當時,嘉庚先生投入了最多的精力,也是"嘉庚建築"中最宏偉的劍南建築群,也是"一師四下"的格局,但更雄偉。建南大廈集團主樓是中西建南禮堂的獨特魅力,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行畢業典禮,見證了幾代廈門大學學生告别母校,走向社會。
廈門大學成立時,挂着一個大鐘,廈門大學敲鐘的傳統從建校之初一直延續到今天。100年來,這鈴聲伴随着廈門大學的成長歲月,召喚着師生去上課、休息、奮鬥,成為中國高校獨一無二的風景。
廈門大學自成立以來一直延續着敲鐘的傳統。攝影:中國新聞社記者王東明
在美麗的廈門大學校園裡,劍南的鐘聲每天都在響起,循環往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