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稱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在南洋是如何創業的?

作者:金錯刀曆史

陳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縣集美社,父親是僑民,在新加坡經營大米。9歲的時候,陳嘉庚入讀私塾,17歲時,老師去世之後,就來到南洋,協助父親在順安米店學習打理生意。

他的父親在新加坡有幾家米行,從泰國、越南、緬甸等地采購大米,再向新加坡、馬來等地的米店分銷,主管生意的是陳嘉庚的叔叔。陳嘉庚在南洋當了三年學徒,20歲時回到家鄉結婚。此後,因為母親去世等原因,多次奔波往返于南洋與集美,期間一直在父親的米店打理。

陳嘉庚到三十歲時,第四次下南洋,此時他父親的大米生意,由于疏于管理等原因,已經破産,清盤之後,尚欠外債20餘萬元。按照英國法律,陳嘉庚不必為此承擔債務;但陳嘉庚此時立下志向,不管花費多長時間,一定要替父親還清這筆債務。

31歲,陳嘉庚在新加坡籌辦鳳梨罐頭廠。他在新加坡水港的山地,用茅草、木料等修建了廠房,又采購了二手機器,花費了7000元建起人生第一個工廠“新利川”。不久,又和友人合辦了日新罐頭廠。一個生産季節過去之後,陳嘉庚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約4萬餘元。賺到錢後,陳嘉庚拿出2萬元,重操舊業,新開了一家謙益米店。

毛主席稱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在南洋是如何創業的?

做鳳梨罐頭生意,陳嘉庚和别人不同。他每天一大早就和助手拜訪經銷商,詢問客戶每天的銷售情況以及需要訂貨多少,訂貨的規格等,及時掌握市場行情,了解客戶需求。不管數量多少,他都坦然供應,這樣獲得了大部分市場佔有率。在采購上,他也親力親為,盡可能采購好的原材料。在核算收入方面,他也做到每天核算成本、利潤,做到日清日結,做到每天掌握财務狀況。在加工工藝上,他又改進了勞工的切削工藝,減少加工環節的損失。

在陳嘉庚的用心經營下,他的罐頭廠是南洋幾十家罐頭廠中,少數能夠賺到錢的工廠之一。其它罐頭廠,不是虧損,就是隻能賺少量的錢。而陳嘉庚的工廠,不但獲利豐厚,還占據了市場佔有率的大部分。

陳嘉庚31歲那一年,通過罐頭廠和米店,一共賺了6萬塊錢。這是陳嘉庚事業的開始。

32歲,陳嘉庚以每畝五元的價格,買了500英畝山地,用來種植鳳梨。鳳梨園當年完成投産,并實作盈利,是附近最大的鳳梨種植園。在獲知橡膠種植業有發展前途後,陳嘉庚當機立斷買入橡膠種子,套種在鳳梨園内。

33歲,陳嘉庚和合夥人承租印度人在南洋的大米廠,制造熟米專門銷往印度,獲利頗豐。

34歲,陳嘉庚清償了父親欠下的所有債務,由此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35歲,全款買下承租的印度熟米廠。此時,熟米生意利潤暴跌,難以維持,合夥人強行退出,陳嘉庚獨自經營。不料,合夥人退出之後,熟米價格回升,陳嘉庚一年熟米獲利6萬元,比其它生意的利潤總和還多。這一年,陳嘉庚賺到了7萬餘元。

到35歲時,陳嘉庚資産超過50萬元,初步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更為重要的是,四年多來,他也初步掌握了做人、做生意的真谛。他說過:“懶惰是立身之賊,勤奮是建業之基;有堅強之精神,而後有偉大之事業。”

38歲,陳嘉庚的生意發展到泰國,在泰國建立鳳梨種植園、罐頭廠,收購大米運回新加坡加工後再銷售。

毛主席稱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在南洋是如何創業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罐頭生意逐漸蕭條,陳嘉庚逐漸轉入輪船航運業,并大舉向橡膠業進軍。他逐漸減少鳳梨的種植,擴大橡膠種植,投入更多的土地,開辟更多的橡膠種植園。在他42歲的時候,把罐頭廠改建成了第一家橡膠廠。

他的兩艘貨輪,一戰時曾經在地中海被擊沉過,但都沒有讓他産生退卻之心。

到50歲的時候,陳嘉庚擁有多個橡膠種植園和多家橡膠加工廠,成為東南亞鼎鼎大名的“橡膠大王”。高峰時候,他的雇員超過3萬人,涉及多個行業。

作為實業家,陳嘉庚是成功的,他在南洋創下了偉大的事業。陳嘉庚在實業界,創下了不朽的傳奇,更令人稱道的是陳嘉庚在慈善、教育和抗日上,為國家、為家鄉所作的貢獻。

20歲的時候,陳嘉庚從南洋回家鄉結婚,看到家鄉教育落後的狀況,就動員自己母親和妻子,從結婚禮金中節省出2000元,創辦了私塾學校“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傾資辦學之始,從此之後,一發而不可收拾。

他曾經說過:“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嘉庚38歲第四次回到家鄉的時候,得知全縣人口有四十萬人,隻有一所公立國小、四所私立國小,所有學生加起來不過600人,他出資創辦了集美國小。國小開幕之時,陳嘉庚到鄉下考察,隻見鄉村兒童成群結隊、衣不蔽體在鄉間遊蕩,深為家鄉的教育擔憂。為此,加大了興辦教育的投入。

44歲,創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

47歲,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正式開學。

由陳嘉庚創立、捐助的學校不勝枚舉,在投資教育上,陳嘉庚可以說是“毀家興學”。即使是在經營最困難的時候,陳嘉庚甯願“賣大廈,也不賣廈大”。對教育他從來不吝投入,而對自己的生活,則是簡單又簡樸。

晚年之時,他給自己規定,每天的夥食費用不能超過五角錢,日常飲食經常吃番薯粥、鹹菜、花生米、豆幹等。他出門辦事的時候,就讓人燒好粥放進保溫瓶,随身攜帶;到了餐點,路邊找個平地,坐下來就吃,吃完後繼續工作。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陳嘉庚最為困難的時期,全球的經濟危機蔓延開來,陳嘉庚的實業也大受影響,收益入不敷出。在困難時期,陳嘉庚向銀行貸款幾百萬元,依然沒有縮減集美學村、廈門大學的開支。

1950年,陳嘉庚定居在家鄉集美,并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所學校的恢複重建工作。為了支援“抗美援朝”,他還一次性拿出50萬元用于給前線志願軍購買冬裝禦寒。

毛主席稱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在南洋是如何創業的?

最後,引用陳嘉庚先生所寫的原話,結束這篇文章:

我在此三十年間之經營,統計所入之赢利,共一千九百萬元。至支出之數,共一千八九百萬元。我之個人家費,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 摘自陳嘉庚《南僑回憶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