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门大学的基石下埋藏了什么?

作者:杨福山,闫旭,王东明,李思远

百年前的5月9日,陈佳庚带领厦门大学100多名师生从集美学校渡海到位于厦门岛南端的武术场,在浓烟大雨中举行了厦门大学第一座主楼的奠基仪式。

闽南人有把东西埋在基石下的习惯,当时通常埋藏银元,希望子孙后代不缺银币。土生土长的闽南人陈嘉庚在将四方形的基石嵌入建筑地基时,埋藏了什么?多年来,这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问题。

近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勇告诉记者,在厦门大学的基石下,陈佳阙关于组织厦门大学的讲话被埋葬了。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在厦门大学的基石下,陈佳阙组织厦门大学的讲话被埋葬。中国新闻社记者闫旭拍照

"我最近研究了陈嘉庐,看到了中央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嘉庚的研究II:陈嘉庚著作选集》一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说陈嘉庚在这个基石下埋了一个精致的石刻盒子。朱水勇道:"这个石雕盒里有什么?这是陈佳庚在厦门大学的讲话。"

"今天,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唯一依赖它的是活着的人的教育以及亡灵的心灵和耳朵。

"人民的心不死,民族脉搏依然存在,有四千万人,没有理由生活在人民之下。如果我们不到达今天,还会有来临的那一天,如果我们没有达到它,还会有后代,比如精卫的开垦,愚人山的迁徙,以及目的的实施之日。"

——摘自陈佳庚在厦门大学的讲话

朱水勇说:"实现宗旨的那一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的日子,是厦门大学最终成为'世界大学'的日子。

这篇演讲介绍了陈嘉庐创办厦门大学的原因,阐述了教育不富裕,国家就会被淘汰的现实,不仅表达了陈佳庚内心的痛苦,也揭示了他深深的焦虑。

乘着五四运动的潮流,1919年5月,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到家乡,倡导创办厦门大学。1921年4月6日,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宣告成立。当时校舍还没建,厦门大学借用集美学村的校舍开工。

厦门大学奠基于1921年5月9日奠基。同日,厦门大学群贤大厦集团奠基工程落成。当年的奠基石上刻着陈佳庚的手写著作《厦门大学建筑开工典礼》,至今仍很好地嵌入厦门大学群贤大厦中央大厅的墙下。"石头看起来很小,但很重。在朱水勇看来,这个基石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是时间。

为什么是9日?朱水勇说,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承认"二十一条"的丧权和屈辱国家,挑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此后,5月9日被指定为国家耻辱日。在推测陈嘉庚选择5月9日厦门大学建校日的动机时,朱水勇认为,这是为了表明厦门大学生不忘民族耻辱,为国家而奋斗。

上面提到的第二个要素是,基石之下是陈佳庚组织厦门大学的讲话。

"第三,这块石头是整个厦门大学唯一一块在数千亩土地和数万平方米建筑上留下'陈嘉庐'三字的地方。朱水勇告诉记者,"你别的地方都看不到了,虽然这所学校是他建的,但他从未在任何建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在这块基石上留下了'陈嘉藩的基石'。"

"嘉庚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群贤建筑群是厦门大学的发源地,厦门大学的"祖籍",是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大学成立之初投资并主持建设的第一批建筑。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一"字被放在西安建筑群上。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五栋楼,"一"字排列,位于武操场北端中点,面向海上走廊穿过自己的五栋独立建筑,中心主楼群贤大厦曾经是厦门大学办公和装配的中心。厦门大学成立之初,校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中的第一件大事。其实,起初,厦门大学设计的毛丹阳校舍图纸被安排在武术场西北角作为学校主楼,形成"别针"字形的组合,陈佳绯亲自将"别针"字形改为"一"字形。

他说:"我要站在长廊的尽头,看到厦门大学生从第一栋楼下走到五楼。"'一'字的开口是'嘉庚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在整个建筑前留下一个开放的广场。朱水勇道:"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很深的感受。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走廊穿过五栋独立的建筑。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这些中西合璨的雄伟宏伟建筑,远不止是建筑和建筑,历来积累了一百年来厦门几代人民对家国的深厚感情,堪称著名海外爱国领袖、厦门大学校长陈佳霖爱国精神的折射,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今,群贤大厦集团已被划定为厦门大学历史博物馆、鲁迅纪念馆等场馆。厦门大学百年校史展在群贤楼举行,聚焦学校百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和重要成就,描绘了厦门大学教育服务国家、培养一个世纪以来有德之士的壮丽图景,彰显了厦门大学在中国土地上办学的坚持和站在中国本土的勇气。 时代潮流。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厦门大学百年校史展正在群贤楼举行。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厦门大学百年历史展。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后世人缅怀了这位师傅,为陈 Jiageng.com 竖起了题词。在群贤大厦前的广场中间,矗立着1984年落成的厦门大学创始人陈佳镑的雕像,雕像的基石上刻有"陈家绯(1874-1961)"和"华侨国旗民族荣耀"等大金字。这可能违背了学校老板谦逊低调的初衷,但也成为我们今天珍惜天地、爱南海的图腾。

陈嘉庚雕像正前方是2017年8月翻新的武术运动场和面向大海的新校门,与陈佳庵的雕像,群贤大厦群的主楼和五劳峰的最高点,一脉相承。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陈嘉庚雕像于1984年完工。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新校门和校牌的揭幕,实现了学校老板的雄心壮志,即在学校开始时从海上可以看到一个'壮观的机构'。一位颇为自豪的厦门大学老师表示,在《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楼群贤被列入其中,"作为厦门大学,我深感自豪。"

对于至今仍然存在的"嘉庵建筑",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大光认为,"嘉庚建筑"不仅外形美观,自然和谐,特别是每栋建筑都以一个独特的名字命名,有的源自经典作品,有的来自典故,有的与历史人物有关, 优雅,并包含丰富的文化。"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厦门大学的航拍照片。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拍照

"群仙"建筑取自王汐之《兰亭序言》,是"群仙碧志,少昌贤基"这句话,意思是对夏师傅学生的赞美和期待;主楼两侧是"集美"楼和"同安"楼,用的是陈嘉庚先生家乡的地名;东两端和西端分别取名为"莺雪"和"胶囊萤火虫",引用晋代孙康东岳《营雪读物》和《车阴萨克英昭书》的勤勉学习。

值此厦门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泰国校友丁正曾和蔡月石、香港校友黄宝新和吴丽英、新加坡侨胞吴定基和李伟霞,以及居住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华侨华人共同捐赠并建造了嘉耘大厦群, 由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中国同胞共同捐赠,建成开放,彰显嘉耘精神的不断传承和持久复兴。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中西方"嘉庚建筑"的结合。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陈嘉庚伟大的桑子爱心和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影响了厦门大学几代人,激励着校友、华侨和社会爱好者传递火炬。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原副校长陈荣兰说,菲律宾华人函授生佘明培和妻子捐资为母校修建体育馆;在印尼的中国函授学生林连兴先生为海外教育学院捐赠了一座多功能教学楼,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嘉庚建筑"中最宏伟的剑南建筑群。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当时,嘉庚先生投入了最多的精力,也是"嘉庚建筑"中最宏伟的剑南建筑群,也是"一师四下"的格局,但更雄伟。建南大厦集团主楼是中西建南礼堂的独特魅力,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见证了几代厦门大学学生告别母校,走向社会。

厦门大学成立时,挂着一个大钟,厦门大学敲钟的传统从建校之初一直延续到今天。100年来,这铃声伴随着厦门大学的成长岁月,召唤着师生去上课、休息、奋斗,成为中国高校独一无二的风景。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厦门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敲钟的传统。摄影:中国新闻社记者王东明

在美丽的厦门大学校园里,剑南的钟声每天都在响起,循环往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