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片早熟的文明之地,曾經是阿克蘇姆帝國的所在地,阿克蘇姆帝國曾被波斯人視為與波斯,羅馬和中國一起的世界四大強國之一,并且是現代非洲僅有的兩個沒有被歐洲殖民的國家之一,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成功地帶領埃塞俄比亞于1896年擊退了意大利殖民者。 迫使它簽署《亞的斯亞貝巴條約》并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但埃塞俄比亞并沒有逃脫意大利殖民者的毒藥,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在法西斯獨裁者墨索裡尼的上司下卷土重來,最終越過了埃塞,但埃塞的最後一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繼續"生活了30年。

埃塞俄比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片早熟的文明之地,也是現代非洲僅有的兩個沒有被歐洲殖民的國家之一。
海爾·塞拉西一世于1892年7月23日出生于埃塞俄比亞南部肖阿的一個阿姆哈拉貴族家庭,有十個兄弟姐妹,但隻有他與他的同父異母兄弟伊爾瑪一起長大,他的父親馬科南公爵是當時的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近親,孟尼利克二世是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沙阿沙阿地區的一位進階貴族。 他當時是哈拉爾德省的省長,是阿杜瓦戰役的民族英雄門利尼克二世的侄子。
阿杜瓦戰役的民族英雄門利尼克二世在統一埃塞俄比亞後成為皇帝,為現代埃塞俄比亞奠定了基礎。
1909年,海爾·塞拉西一世完成了學業,成為西南部西達莫省的省長,在那裡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兩年後,由于哥哥的去世,他被任命為哈拉爾德省省長,同年娶了沃洛省米海爾國王的女兒孟倫,她屬于埃塞俄比亞最大的族群奧洛莫部落(也被稱為蓋拉部落)。這次婚姻大大提高了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1913年,随着宗教改革的孟尼利克二世去世,繼任者埃亞蘇控制了國家,封建諸侯變得更加分裂,國庫逐漸空置,土地兼并嚴重,國内沖突加劇。
奧羅莫人和阿姆哈拉人是埃塞俄比亞最大的族裔群體之一。
是以,富有創新精神的海爾·塞拉西一世獲得了地主、商人和知識分子等改革派的支援,随後于1916年在皇家議會上廢黜了埃亞蘇皇帝,并封孟尼利克二世的女兒佐迪圖為皇後,海爾·塞拉西被任命為攝政王和王儲,擁有公爵頭銜。海爾·塞拉西一世開始上升到國家權力中心,控制着埃塞俄比亞的軍事、财政和人員任命和免職。1924年4月,他前往歐洲,将埃塞俄比亞帝國帶入國際聯盟,并于1928年、1929年和1930年與意大利、美國、日本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與美國和日本近距離對抗意大利和英國、法國軍隊。
塞拉西一世擁有"萬王之王"、"猶太民族的獅子"的稱号,并宣稱自己是"所羅門王和示巴王後的第225位繼承人"。
1930年,經過上司鬥争,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正式加冕為埃塞俄比亞皇帝,并擁有"萬王之王","猶太人的獅子","上帝的使者"的稱号,并宣布"所羅門王和示巴王後的第225位繼承人"。為了說明這一點,這種對所羅門血統的強調主要與在埃塞俄比亞流傳的示巴王後和以色列所羅門王的迷人傳說有關,以增強統治的合法性。
在他被宣布為皇後的四年中,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成就是非凡的。
在他被宣布為皇後的四年中,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成就是非凡的。例如,1931年,根據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他頒布了埃塞俄比亞的第一部憲法,即"1931年憲法";仿效美國,建立參議院和衆議院,建立議會制度,提高司法地位;頒布大赦,禁止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嚴格執行奴隸主人死後解放奴隸的原則,到1934年已經解放了4萬多名奴隸;還發展教育,模仿西方科學文化模式,建立國有銀行,促進商品經濟發展,重視軍事建設,建設機場,還要打造小型空軍......
1935 年 10 月 3 日,法西斯獨裁者墨索裡尼下令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第二次意埃戰争爆發。
但這些改革在1935年10月3日停止,當時法西斯獨裁者墨索裡尼指令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這次入侵導緻了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第二次入侵,第一次入侵是在1896年,被皇帝莫尼利克二世擊敗。這一次意大利已經準備就緒,經過七個月的戰争,最終意大利占領了整個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到英國倫敦。
第二次意大利-艾爾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之一,對埃塞俄比亞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但對塞拉西一世來說是一個祝福。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争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之一,對埃塞俄比亞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但對塞拉西一世來說是一個祝福。因為此時的埃塞俄比亞,雖然在塞拉西一世的許多現代改革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加劇了數百年來社會沖突的存在,改良主義者與政治經濟命脈的宗教勢力、原始部落、封建貴族在改革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借用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詩,如果我從未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但現在太陽在我的荒涼中更加荒涼。
如果我從未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但現在太陽使我的荒涼更加荒涼。圖為埃塞俄比亞的阿姆哈拉人
也就是說,塞拉西一世的改革者雖然緩解了社會沖突,但并沒有徹底解決社會沖突,沒有治好症狀,沒有治好根本,不僅沒有達到改良派的期望,還動了保守勢力的既得"蛋糕",是以早在塞拉西一世登基成為皇帝之前就發生了許多大規模的叛亂。如果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沒有在這個時候入侵埃塞俄比亞,海爾·塞拉西一世将在幾年内被革命,叛亂或政變推翻,但意大利的入侵改變了局勢的程序。
抵抗意大利戰争失敗後,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1936年在日内瓦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議上,意大利因其侵略埃塞俄比亞的罪行而受到譴責。
正是第二次入侵意大利,成功地轉移了埃塞俄比亞内部沖突的火力,而曾經反對塞拉西一世的保守貴族也開始在皇帝的陣線中選邊站隊。即使在抵抗意大利戰争中戰敗後,塞拉西一世還是在1936年6月底于日内瓦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議上發表了慷慨的聲明,譴責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罪行。它不僅赢得了聲望和群眾的支援,還成功地擁抱了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大腿"。
1950年12月,美國和英國在聯合國提議厄立特裡亞在其托管下與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并享有高度自治。
是以,當意大利在1941年被盟軍擊敗時,塞拉西一世與英國人一起回到了王位上。後來,塞拉西皇帝追随美國和歐洲的腳步,甚至為娜參加了北韓戰争,充當了美國馬的棋子,自然被志願軍打敗。不過,它也赢得了美國的青睐,不僅得到了美國的大量經濟援助,還得到了美國和英國委托的厄立特裡亞。此後,厄立特裡亞與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享有高度自治,并擁有自己的憲法和議會。
厄立特裡亞于1993年獨立時,埃塞俄比亞完全喪失了1 350公裡的海岸線,成為一個内陸國家。
然而,十二年後,1962年,老皇帝塞拉西一世的野心膨脹,迫使廢除聯邦制,将厄立特裡亞并入埃塞俄比亞省,導緻厄立特裡亞和埃塞俄比亞之間長達二十多年的戰争,最終厄立特裡亞于1993年完成獨立,埃塞俄比亞完全失去了1350公裡的海岸線,成為内陸國家。當然,這都是事後的想法。
1971年,塞拉西一世訪華,與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國上司人舉行會談,支援一個中國的政策,不承認台灣在聯合國的地位。
回到埃塞俄比亞後,塞拉西一世憑借反侵略積累的威望和西方國家的支援,又當了三十二年的埃塞俄比亞皇帝。但此後,塞拉西一世的成長時代早已失去了年輕時的改革動力,他統治下的埃塞俄比亞人民凋零,改革停滞不前,貴族階級一直貧窮奢侈,一向比較早熟的埃塞俄比亞此時被專制王朝拖垮。當時,馬克思主義也被引入埃塞俄比亞,是以學生,農民和士兵都反對皇帝。
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一世的圍場城堡。
首先是1960年企圖發動軍事政變以建立王儲,然後災難并不孤單,1970年該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争引發了中東石油危機,蘇伊士運河關閉,國内油價飙升,糧食短缺引發了内戰, 最後在1974年,因為皇帝在宮殿裡喂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流出,引起了人民的嚴重不滿,由門格斯圖(阿姆哈拉語)上司的軍官團趁政變廢黜了老皇帝。它向社會主義的方向急轉直下,持續了704年的埃塞俄比亞所羅門王朝結束了。
1974年,一張皇帝在皇宮裡喂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引起了人民的嚴重不滿,門格斯圖利用政變廢黜了皇帝。
1975年8月27日,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被軟禁(據傳被枕頭窒息),享年83歲,十七年後,當門格斯圖政府垮台時,海爾·塞拉西一世的骨頭在前皇宮的廁所下被發現。這個悲慘的結局在三十年前就已經注定了,但當三十年後到來時,海爾·塞拉西一世成為非洲最古老和最後一位皇帝,皇權時代在非洲結束了。
但是威權主義呢?
本文是"埃塞俄比亞:非洲的小中國"系列的第九章,也是最後一章。
回顧上一期:複制中國的發展模式,埃塞俄比亞能否複制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迹?
備注:本文隻是一個字,歡迎大家分享和更正。另外,文章中的圖檔引用自網際網路,如果有版權的私包連結,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