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源|姚大志,現代西方哲學主編

"謬誤"主要是指倫敦經濟學院的哲學家K. Popper。波普爾教授和他的學生對科學哲學和方法論進行研究。他的證據證明主義也被稱為批判理性主義。這一立場不僅表現在知識問題上,而且表現在其他更普遍的人類事務中。波普爾對社會制度和社會理想思考了很多。在他看來,沒有理想的社會,隻有不斷改進和修正的社會;這些想法與他在知識理論中的主張高度一緻。

波普爾的三名學生很有影響力:約翰·沃特金斯(John Watkins)、費伊·阿貝德(Faye Abed)和拉卡托斯(Lacatos)。沃特金斯的著作《科學與懷疑論》産生了一些影響,但Faye Abed和Lacatos的影響更大。拉卡托斯稱自己是一個老練的證明證明主義者,他一生的重要思想是提出科學研究方案的方法論來解釋科學理論發展的合理性。但許多人更願意把他看作曆史學家。

沒有證明的含義

沒有證據,人們經常翻譯成僞證。從詞語來看,确認和證明似乎是一個相對的詞對,但實際上兩者有很大的差別。确認和沒有證據不是波普爾的簡單配對類别。

首先,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確認是意義的標準。證明這一點是有道理的。邏輯實證主義強調可證性遠遠超過實際的確認,例如,他們認為意義是確認的方法。波普爾則表示,确認是無關緊要的,他對正在發生的事情不感興趣。

其次,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确認非常重視邏輯。特别是結構主義實體學的哲學家們更加重視邏輯,這是他們研究科學知識的唯一任務。波普爾認為,10,000隻天鵝是白色的,這并不能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概念,而黑天鵝可以有效地反駁"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說法。這是波普爾對待他人的方式,而不是波普爾對邏輯的熱愛。

第三,邏輯實證主義意味着一個命題在經驗上得到了證明或支援。僞證也是為了表明,在一個命題上的經驗被證明是錯誤的。邏輯實證主義在證明方面也強調證明。波普爾的"不"論點意味着有點否決權,我們最終可以合理地拒絕一個聲明或一個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确認不是邏輯上優越的東西,而是态度上的錯誤。

第四,邏輯實證主義是有證據的,強調科學對真理的積累,波普爾的論證是一個實用的方法論規則。波普爾認為,确認不值得這樣的規則。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反駁它。"反駁"一詞充分反映了通過檢驗和确認這些詞語所表達的不同立場。例如,在測試中,人們有所謂的真理順從理論,目的是與經驗進行比較,而反駁是一種權衡需要,而不是它是否是真理。根據波普爾的了解,證明這個理論是毫無價值的。他認為确認是測試的失敗和對失敗的反駁。問題在于,實用方法的核心是反駁,而不是确認。科學研究的目的和結果是不尋求任何證據。

二、批判理性

為了尋找無證明方法的合法性,波普爾找到了試錯法。試錯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洞察力。波普爾稱所有生物的普遍法則為試錯法。所有生物對環境行為的最基本特征是試探性的。當你試圖成功時,你會保持成功的模式和行為,如果你錯了,那就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生命的生存總是在這種嘗試中進行新的行為,糾正舊的行為。波普爾的想法至少得到了Santek(E.來自Thorndike等動物行為心理學家的支援。

試錯法則是生命對環境的一種适應規律,在生物界一般有效。人類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是一個物種,人類适應生存也是運用試錯法。隻是試錯是一種本能的方法。理性的最大優點是,一個人可以主動适應環境,有意識地糾正錯誤。

尋求知識的方法論政策是在試錯的基礎上形成的。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注定會出錯時,他們主動糾正,放棄對它們的堅持。科學家的行為是理性的,在于科學家對證據的追求,而不是堅持規則。沒有證據的科學方法由猜測和反駁組成。推測表明,科學理論是假設的,所有的猜測,猜測都是在試圖反駁推測之後做出的。如果反駁成功,那麼繼續猜測,并用合理的猜測開始新的反駁,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周期。

重要的社會決策也是一樣的,帷幕的運作,這些事情的決定性勝利是沒有保證的。不斷嘗試和糾正錯誤是合理的。我們必須不斷尋找我們可能做過的事情,以避免犯大錯誤。這就是理性的社會和理性的生活方式。政府的情況也是如此,理想情況下,如果政府繼續糾正錯誤,它就不是一個不會犯錯誤的政府。一個好的社會制度也應該促進投機和反駁的循環。為此,波普爾寫了兩本書:《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和《曆史決定論中的貧困》。

三個方法程式和四段圖

推測和反駁是波普爾科學研究方法論程式的粗略代表。一個更精細的表達反映在波普爾所說的四段情節中。這個四段式狹長的短表達是P1-TT-EE-P2。這種表達的解釋是基于問題,經過推測和反駁,發現新的問題。

不是來自經驗,不是來自理論,不是來自毋庸置疑的前提,而是來自問題,這顯示了波普爾方法論的實用性。這種方法不依賴于過去認識論的可靠前提。但這裡的問題一定是自然界的問題,自然界中的事物。如果理論想要解釋世界,就會有現象需要解釋,如何解釋它們會引發相應的問題。

猜測階段提出了一個嘗試的假設。這種嘗試是科學知識的固有特征。對科學應該解決的問題提出試探性的假設,使科學家面臨的問題得到更合理的解釋。這裡的假設是什麼?該假說是由科學家提出的,用于解釋科學事實和預測科學現象。解釋自然現象和預測科學事實都依賴于科學假設,即猜測。但科學的預測必須遵循一定的方法論規律,必須尋求概括更多的事實,解釋更多的現象,預測的理論形式應該更一般,更簡單,更有效。這是猜測的一個重要方法要求。

反駁階段對應于實證主義的檢驗。在一般科學家的情況下,測試的目的通常被了解為确認假設是正确的,而Popper則認為測試的目的是反駁理論。因為隻有經得起嚴格反駁的理論才是更好的理論。雖然科學理論的活動是來自問題,但解決方案是實作更好的科學理論。實作這一目标的方法是對假設進行更嚴厲的反駁。

因為反駁是對更好理論的追求,能否實作更好的理論需要反駁。這個理論遲早會被駁斥。對這一理論的反駁提出了關于新的嘗試和嘗試假設方向的新問題。這完成了科學研究的完整周期。

四、自主開發知識

為了說明知識的存在地位,波普爾還提出了他的三種世界理論。

所謂三種世界理論,把世界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實相,稱為第一世界的物質世界,它包括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第三世界包括我們的語言、故事、傳說、宗教、神話、假設和理論、音樂、歌曲、繪畫、雕塑等,以及所有文物。根據生命的關系,知識是心理世界的産物,是心靈的産物。心理活動的存在需要有物質載體,知識活動也需要物質世界事物作為載體。

但波普爾并不認為沒有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知識世界就無法存在。它們的活動有物質載體,但它們可以獨立存在。這就像一個人在做某樣東西,雖然你做了,但它是獨立于生産者而存在的東西。波普爾在考慮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間的關系時強調第二世界的獨立存在,在考慮第三世界時強調知識的獨立存在。知識的獨立存在不能直接與物質世界互相作用,而物質世界需要通過心理世界與物質世界互相作用。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有兩個重要的應用。應用程式用于解構主題概念。在他的自傳中,波普爾說,他總是對身體和精神的關系感到困惑,直到他發現了三個世界的教義,并逐漸看到了解決它們的希望。問題在于,我們總是把主體、自我、心靈等視為某種實體。其實,心的行為,其實是按照我們的語言來執行的,這決定了我們怎麼想,怎麼想。

波普爾提出的三界理論概念的第二個應用是,知識、語言和文化的世界是自主的,是自主發展的。知識是一個狹隘的概念,從廣義上講,所有人造産品都是第三世界的成員,包括無形的知識、概念、态度,還有有形的藝術品、技術産品、家居用品等,都是第三世界的成員。由于波普爾主要是研究知識理論的哲學家,他了解知識的發展是了解第三世界的"内容"。波普爾認為,知識的内容是自我開發的,我們不能随意改變知識的内容,但知識本身的發展基本上是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來發展的。

知識的獨立發展反映在所有環節和因素中。科學始于問題,你和我沒有發明的問題,問題出現在知識的内容中,在知識的不同内容的關聯中。愛因斯坦徹底改變了實體學,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還因為牛頓力學中的時空理論本身需要被重新審視。發現問題是科學家的工作,但科學家沒有能力發現不存在的問題。假設和假設也是如此。我們的知識理論不應該緻力于了解科學家是怎樣的,而應該緻力于從知識"内容"的客觀和自主方面來了解知識的發展。問題、問題情境、解決的可能性、各種可能性中的選擇,都不是武斷的,而是知識自主發展的表現。是以,波普爾把知識稱為客觀知識,而關于這種知識的認識論已經達到了一種沒有主題的認識論,隻有客觀内容本身的認識論。

五、科學知識的發展正在接近真理

波普爾的知識理論是獨立發展的理論和客觀的知識理論。這種客觀性表現在知識的存在是客觀的,知識的發展也是客觀的,也是自主的。那麼,這種知識發展觀如何評價科學發展的基本認識論特征呢?或者,在發展這種知識時是否有法律或目的?

傳統實證主義提出的科學進步思想,在科學理論的實際成果中,是有明顯展現的。一般實證主義者主張一種累積的科學發展觀,認為科學發展過程會不斷積累真理。科學理論的發展符合覆寫法則。所謂覆寫規律,就是科學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會使理論所覆寫的事實領域擴大,理論普遍性程度不斷提高,真實命題的積累增加,理論形式更簡單。

波普爾的哲學特别強調确認的無效性,他強調證據的有效性。是以,波普爾不太可能承認科學進步的累積觀點。實證主義強調知識是通過确認真理的積累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波普爾認為,知識是通過假設之間的競争和嚴格的無證據選擇來進步的。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觀和自主的,知識的進步是進化的。因為原則上人們對世界上的事物應該有無限的假設,但并不是所有的假設都能生存下來,剩下的假設隻是其中的少數,其中大部分消失在知識發展的曆史中。那麼,是什麼機制使一點知識保持活力,大多數假設都被消除了呢?波普爾認為,嚴格的反駁在互相競争的假設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個無法經得起嚴格反駁的假設,自然被消除了。

為了衡量反駁的嚴謹性,波普爾提出了僞造的概念。這意味着,如果理論能夠涵蓋更廣泛的事實領域,那麼在更廣泛的領域發生潛在僞證的可能性就越大,該理論就越有可能被證明。當然,證明的程度并不意味着它實際上被證明,這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不是一個事實的概念。理論證據的很大程度,意味着理論所涵蓋的事實領域更大,理論的形式更簡單、更美觀,理論的普遍性更大。

科學朝着增加證據化程度的方向發展,也意味着科學正在接近真理。與邏輯實證主義的累積真理的概念相反,波普爾提出了他的現實主義概念。波普爾認為,科學總是假設的,科學尋求證據,它尋求更大的證據,不可能積累真理,但科學可以放棄錯誤。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東西被科學消除了。你扔掉的錯誤越多,你就越接近純粹的真實事物,這就是波普爾的現實主義概念。消除所有虛假的真理是一種知識的極限狀态,無法成為現實。科學永遠不可能接近真理,而不是真理。

微型類推薦

01 20位哲學家的人生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從哲學中獲得靈感,然後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比對,不斷思考、懷疑、反思。為了組織成自己的理念,想方設法處理各種問題。

這門哲學課程将重點介紹生活中的孤獨、愛與恨、生與死、困惑、欲望等20個"大問題",每個"大問題"分為5個講座,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代和現代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自己的人生政策。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02 2000年跨越哲學史的104門智慧課程

本課程不追求"效率",不是把教科書上的哲學介紹直接抛給你,而是把難懂的思路仔細地"磨"成生動的故事和易講的,用一整年,通過104門課程,讓你對哲學的悠久曆史和哲學的本質有一點了解。

演講者将分析20部經典哲學作品的精髓,如存在與時間,理想國家,冥想書和飲酒。它涵蓋了古希臘和羅馬哲學,早期現代西歐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03 100多部文藝作品的哲學與啟蒙

在每門課程的開始,主持人從電影,小說或音樂開始,從生動的情感體驗和見解開始,然後上升到哲學問題和反思,使觀衆更容易打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外,還蘊含着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束縛于自我,多了解他人,了解外界。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波普爾的“證僞主義”:證僞、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