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昆明舉行的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線上聯合舉辦了生物多樣性經濟學圓桌論壇。論壇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主持。他指出,人類有義務通過恢複生物多樣性這一重要的自然資産來改善我們的自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行動理念和财富目标,而不僅僅是GDP。
根據202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自1970年以來,全球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栖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下降了68%。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資料顯示,5%至20%的脊椎動物和樹種現在面臨滅絕的危險,而滅絕的速度是100倍。
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由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Pasa Dasgupta上司的Dasgupta評估于2021年初釋出。達斯古普塔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比人類曆史上任何時候都快,許多生态系統不再可修複或面臨"臨界點"的風險。為了實作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我們需要選擇一條與現在不同的發展道路,即利用自然不僅要可持續,而且要增進我們和子孫後代的共同财富和福祉。
在圓桌論壇上,林毅夫和幾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向達斯古普塔提出了一些問題,闡述了他們對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的看法。
作為生物多樣性經濟學國際咨詢委員會成員:達斯古普塔評估,林先生認為,評估的結果和建議高度符合中國政府的生态文明和新發展理念。現在是讨論達斯古普塔評估并呼籲世界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并采取行動的好時機。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謀生和福祉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有義務通過恢複生物多樣性這一重要的自然資産來改善我們的自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行動理念和财富目标,而不僅僅是GDP。我們還需要為此采取聯合全球行動。希望圓桌會議将有助于實作這一目标。
北道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金濤表示,雖然《達斯古普塔評估》指出了經濟學與現實問題之間的差距,但在實踐中,通過讨論,我們意識到經濟學有潛力為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例如常見的全球悲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開發中國家的問題。是以,作為經濟學家,我們應該樂觀地認為,我們可能隻需要朝着達斯古普塔指出的方向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找到問題的所有潛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