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作者:赤魚追波

在西方音樂史上,李斯特占有重要地位。他開創了交響樂詩歌,将詩歌的情感内容與交響樂相結合,對後代的音樂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他突破了前代模式,強調鋼琴的聲學效果,将鋼琴的演奏提升到無與倫比的水準,使其具有交響樂的宏大效果和宏偉。

李斯特的中後期作品在令人眼花缭亂的音樂風格基礎上,在宗教色彩和平靜濃重的氣息的基礎上,他"左撇子地獄,右撇子天堂,神與魔之間,最終加冕人子為王"。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李斯特肖像

但丁奏鳴曲的背景

但丁的奏鳴曲來自李斯特的旅行歲月。

"旅行歲月"是在李斯特與聰明而美麗的公爵夫人瑪麗·達古爾私奔日内瓦之後創作的。

這部作品分為三卷:"瑞士之旅","意大利之旅"和增刊"第三年"。

我們談論"神聖的"李斯特,其中"神聖"一方面與文學和宗教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它結合了李斯特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但丁的奏鳴曲名為《但丁的閱讀後感覺——幻想風格奏鳴曲》,取自第二卷《意大利遊記》,改編自文藝複興時期的《但丁的上帝之歌》。

在他的作品中,李斯特通過豐富的音樂語言描繪了"地獄","煉獄"和"天堂"的三重不同領域。

但丁的《神之歌》一共有一百章,序言一章,《地獄》《煉獄》《天堂》每三十三章。

但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他在三十五歲時誤入一片黑暗的森林,在山腳下,三隻野獸攔住了他——一隻母狼、一隻獅子、一隻豹子。當他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出現了,對他說:"你不能打敗這三隻野獸,我引導你走上另一條路。維吉爾的靈魂帶領他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但丁一心一意的情人比阿特麗斯的靈魂,并帶他去天堂與上帝見面。

讀完《上帝之歌》,李斯特内心産生共鳴,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和崇敬。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但丁肖像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繪畫中的地獄

但丁奏鳴曲的故事結構和表達

李斯特擅長在整個平庸的主題中出現,并且有幾個草圖勾勒出音樂的特征。

李斯特的激情和活力,以及大量微妙的"神聖"創新,都嵌入到和聲,樂器甚至旋律中,為許多後來的音樂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但丁奏鳴曲是"上帝"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但丁奏鳴曲在太空中用地獄、煉獄、天堂作為善惡的因果選擇,在人物中用英雄和小愛,把愛當作人類愛的表達,最後,整首歌在大愛的氛圍中。

介紹

但丁奏鳴曲以凄美,魔鬼般的圖像和可怕的場景開始,使用不合情理的聲音,如四度和五度少,創造了一個苛刻的效果與強大的演奏。

因為奏鳴曲是從可怕的"地獄"場景中寫成的,在那裡有罪的靈魂遭受了痛苦,李斯特用這個音樂形象來呈現它;随後的音樂采用了一種模制的方法,這種動機在第三次出現時突然變成了高八邊形,随着速度的加速,增加了音樂的張力。眼前的靜态形象變成了這裡的動态形象,仿佛主角在電影的外貌和情節發展,然後音樂出現在心跳和腳步聲的模仿上,在模仿的腳步聲中,左右兩隻聲音交錯而不是同步,正好模仿了地獄洞中的腳步聲回聲;

地獄

音樂氣氛是悲傷和絕望的,但丁以但丁聽到靈魂被折磨的哭聲的場景開場。在聲學方面,旋律的半音向下似乎找不到方向,利用延長踏闆營造出混亂的效果;後續連接配接句中使用的音樂動機是引子部分的"腳步聲",連接配接句後的旋律比前一小段高出八度。

如果說但丁(上圖)從遠處聽到了靈魂的折磨,那麼在這裡近距離觀察靈魂的痛苦,氣氛就更加緊張了。

這裡的重複多于前一段的一句話,最後的制高點依然是不和諧的聲音範圍。

音樂繼續,痛苦加深,氣氛變得更加絕望。随着腳步的繼續,高潮段落的低音部分使用負七個和弦,低音區的強烈混響和負七個和弦本身的張力與高音部分中使用的半音下伸部分相呼應。

然後,音樂突然切換到了一種較弱的力量和詭異的"三音"聲音類型,描繪了地獄九樓的冰湖,沒有任何哭泣,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仿佛一個人被命運擊中,無法與世界競争,一種沉淪,冷漠和麻木。

其中一個天堂的幻覺——之後音樂突然變得非常溫暖,仿佛幻覺,一層一層,直到你聽到天堂的旋律,看到天上富麗堂皇的奇幻氛圍。隨後是魔鬼般的不和諧再次出現,地獄的結束隨著消退和減緩。

煉獄

煉獄和地獄是相反的,北半球的地獄,就像一個通往地球心髒的漏鬥,而南半球的煉獄,就像一座山到天堂。

煉獄分為七層,靈魂層贖罪,忏悔和洗禮,最後到天堂。不像地獄的喧嚣,煉獄很安靜,靈魂在這裡悄悄受洗,也非常孤獨,無法互相交流,隻能四處漂泊,束手無策。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畫家多爾的煉獄

這一段的音樂理念是連續的,情感與希望和失落交織在一起。然後是描繪遠處教堂的鐘聲,聽到鐘聲後靈魂顫抖,在煉獄中,靈魂可以看到海洋和天空。

在這裡,有一種類似于歌劇和合唱團的叙事,仿佛靈魂在吐露内心的忏悔。同時從天上走出神秘的光芒,若若隐若現,仿佛在呼喚靈魂,卻很遙遠;

這裡的頻譜标有"柔和的演奏","柔和"是相對簡單的"非常弱"的一種距離感,仿佛聲音來自遠處。

愛的幻覺之一 - 每個人都渴望愛,渴望他們所了解的靈魂。煉獄的靈魂也尋求愛情,但它隻存在于幻想中。煉獄靈魂幻想着愛情從遠處離自己越來越近,對愛情的渴望和洪流一樣在心中。

這"愛"旋律出現了三次,一層一層,一個比一次更強。

音樂采用水準和垂直漸進的方式來表達愛情的層次感:在水準漸進進行中,使用增加力量,加速這兩種方法;

在垂直漸進進行中,使用了交替突出顯示高音部分,突出顯示左側發聲部分并增強整體聲音的方法。

緊接着,靈魂發誓要為愛而戰。

這裡也用來宣告語氣,仿佛靈魂正在從内心傾注自己的欲望。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畫中的海妖

英雄

"尤利西斯"幻覺 - 尤利西斯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

首先,古希臘詩人荷馬在史詩《奧德賽》中描述了一位傳奇的戰争英雄尤利西斯。

在希臘盟軍對特洛伊的十年圍困期間,尤利西斯英勇、足智多謀、反複地戰鬥。他提出了一個特洛伊計劃來突破特洛伊。

在從特洛伊回家的路上,他因刺傷了失明巨人波裡菲莫斯而被海神波塞·溫特挫敗,遭受了各種艱辛和危險。

他打敗了神奇女俠基爾克,克服了海魔激進左翼聯盟那首優美之歌的誘惑,穿越了海怪斯庫拉和卡魯布迪斯的土地,擺脫了教女卡魯普索七年的留存,最後在第十年幸運地回到了伊塔卡,帶着他的兒子特雷馬科斯,殺死了他的妻子,浪費了他家族财富的提議者, 并重聚家庭。

二是《但丁》中尤利西斯的性格,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史詩《埃吉德》中描繪的,是以尤利西斯在《神之歌》中的出現,是在地獄的第二十六章。但丁把狡猾的尤利西斯和另一位希臘将軍迪奧·梅赫德斯(Dio Mehdes)放在地獄八樓的第八個邪惡袋子裡,因為他們犯下的罪行而受到火刑。他将尤利西斯描述為使用欺詐政策的特洛伊木馬,他的航行違背了上帝的旨意。

在寫但丁奏鳴曲時,李斯特為尤利西斯安排了一段"回到地獄",而不是之前的"地獄",并對尤利西斯的形象持積極态度。這裡描繪了尤利西斯凱旋歸來的場景,接着是尤利西斯和艱難的鬥争場景,為了内心的正義,無所畏懼的風雨,迎接風暴,這渲染了李斯特自己強烈的英雄主義意識。

天堂幻覺II——天堂的旋律再現,光譜清楚地表明沒有必要放慢腳步,段落及以上緊緊相伴,形影不離,表達尤利西斯與艱難鬥争,帶着光明而理想的信念。這種對天堂的信仰也是他奮鬥背後的動力。

接着又出現了"腳步聲"的編排,預示着天堂、愛情、英雄尤利西斯的場景都是幻覺。腳步聲一個接一個的語氣又回到了煉獄開始時靈魂飄飄的境地,但這裡的情緒卻變了,表達了靈魂在煉獄中的絕望,擔心自己不會得到救贖,然後飄了下去。

希望

希望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但丁經曆了地獄和煉獄,最後在接近天堂時遇到了他死去的情人比阿特麗斯。這是一個神聖的女人,她閃耀并帶領他踏上天堂之旅。

愛情的幻覺ii - 随着靈魂逐漸升天慶祝,"愛"的主題再次出現。呼應煉獄的幻覺,這是愛情植入希望并将其安排到天堂的時候。

結束

在整部作品的結尾,将地獄、煉獄、天堂音樂形象三段融為一體,成為整部作品的點睛之筆,凸顯出最大的主題——《大愛》。

這種"大愛"不僅是愛,也是對自然的愛,對世界上萬物的愛,對宇宙的愛,對上帝浩瀚的愛。整部作品開頭的不和諧基調在這裡得到了和諧和壯麗的解決。

哲學與啟蒙

人生不易,愛情永恒

李斯特《但丁奏鳴曲》的精神内涵

李斯特

整首歌是地獄中的天堂幻想,以及煉獄中的地獄場景,這些都是結尾"地獄"、"煉獄"和"天堂"三者的有機統一,以及"大愛"主題的橋梁,展現了李斯特在安排作品結構上的獨創性。

人生是一個掙紮和求取的過程,隻有通過地獄般的掙紮和煉獄般的迷茫,才能最終進入天界,"大愛"産生一種新的、獨特的了解,生命是充實的,靈魂是升華的。

一個想到天堂,一個想到地獄

将地獄段落的旋律與天堂段落進行比較,兩者是相同的,但使用不同的音調,音調和編織,他們成功地創造了兩個完全相反的音樂圖像。生活中并非如此:天堂和地獄的感覺隻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之間。

在整個曲目中,李斯特用他獨特的獨創性和表達力貫穿于對光明的追求中。對光的追求并不意味着理想主義是必要的,而是對生命守恒的追求。我們生活在一個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界限往往不那麼清晰的社會,是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對幸福和美的追求,保持心靈清澈,尋求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這是生活的智慧。

李斯特的一生由兩位重要女性陪伴,她們既是公爵夫人貴族,也是美女作家!但是,他們和他的婚姻都沒有得到教會的承認,隻能被視為同居。  

第一位女性瑪麗·達古爾(Mary Dagour)是當時的公爵夫人和巴黎的社交名流,美麗,幽默,聰明,是喬治·索恩的好朋友。

在遇到李斯特之後,她抛棄了丈夫,私奔到瑞士,李斯特23歲,她28歲,著名的"旅行歲月"鋼琴組是在他們私奔到日内瓦後創作的。

他們一起生活了十年後就分手了,因為她們的不當行為,瑪麗覺得李斯特的表演太經常冷落她,經常聽到他嘲笑各地的其他女人。

她取筆名丹妮爾。斯坦出版了一部自傳體小說《涅尼達》。  

1847年,李斯特第二次出現在俄羅斯,在此期間,他遇到了波蘭的卡羅琳·謝伊·威根斯坦公主,這在他的生活中發生了新的轉折。

卡羅琳公主是波蘭人,在她的領土上擁有30,000名農奴,今年28歲,與她年長得多的丈夫威根施泰因沙皇分居。

卡羅琳公主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才華以及文學和藝術技巧,除了她的母語波蘭語外,她還精通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德語和俄語。

她也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經常幫助缺乏食物和衣服的農奴。她的宗教信仰對李斯特的晚年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李斯特在俄羅斯的表演,她幾乎每場比賽都必須參加,是李斯特音樂的崇拜者。

同樣,在與卡洛琳公主的談話中,李斯特對她豐富的知識、敏銳的藝術鑒賞力和優雅的性格印象深刻,經過長期的戀愛,兩人終于墜入愛河。這是一種對互相欽佩和了解的熱愛,就像鐵一樣,錘打着紅色的鐵,濺滿了思想的火花。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李斯特寫道:"我想再走幾百公裡,以便與卡羅琳公主交談幾個小時。

最重要的是,卡洛琳公主最終說服了李斯特放棄她嶄露頭角的演奏生活,并安頓下來從事音樂事業。

1847年10月,李斯特結束了他近十年的傑出演藝生涯,并在耶利查維格勒旅行生涯的最後一場公開音樂會後,與卡羅琳公主隐居,開始了他們與世隔絕的同居。

這段關系一直持續到李斯特去世,盡管李斯特與其他女人有各種各樣的情感糾葛,但他仍然忠于卡洛琳公主,從未有過離開她的想法。然而,李斯特終生後悔與卡羅琳的結合沒有得到教會或法律的準許,因為俄羅斯沙皇沒有準許她的正式離婚,公主的合法丈夫威根斯坦公爵沒有同意離婚,并試圖殺死公主,試圖剝奪她的巨額财富。

最終,卡羅琳公主帶着大量物品逃離了俄羅斯。在李斯特的晚年生活中,他從未放棄與卡洛琳成為正式情侶的想法,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50歲生日那天,與卡羅琳結婚的努力接近成功,但由于卡羅琳的前夫威根斯坦公爵的無理糾葛以及俄羅斯教廷的壓力,梵蒂岡無限期推遲了他們的婚姻。  

此時歐洲正處于動蕩時期,戰争正在世界各地展開。特别是在匈牙利,爆發了反對種族間統治的革命起義,迫使李斯特放棄了傳回祖國匈牙利定居的意圖。

1848年,李斯特重新接受了魏瑪公爵宮廷院長和指揮的職位,并與卡羅琳公主一起定居魏瑪。

1865年4月25日,李斯特加入教會,接受神父的頭銜,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幾首宗教音樂,如聖伊麗莎白的逃亡,耶稣基督,匈牙利加冕彌撒等。雖然李斯特的隐姓埋名教堂很少提到他自己的作品,但他的許多緻力于新音樂發展的有才華的學生和朋友都沒有忘記他的天才。

馮·朱爾斯在海牙的"死亡之舞"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他的"聖伊麗莎白的逃亡"也在匈牙利引起了轟動,随後他的但丁交響曲和拉科齊之歌在匈牙利引起了另一場轟動,匈牙利音樂界似乎認為诽謗和攻擊可能會使李斯特疏遠他們。

他的意大利學生Sgamba的"耶稣基督"也受到稱贊;俄羅斯鋼琴家魯賓斯坦将李斯特的許多作品收錄在他的音樂會曲目中。

聽完他的作品後,法國作曲家聖桑曾一度熱情稱贊道:"李斯特是我們的老師,他的勇氣和勇氣激勵着我們所有人,他的音樂成為了真正的預言,仿佛鷹眼透過未來時代的烏雲,他看到了下個世紀的美麗。"

這段話無疑講述了李斯特的人民和他們的音樂的真正含義。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李斯特的舊時代,但李斯特無動于衷,因為他知道他的工作與大多數人相去甚遠,他需要等待,未來将證明他是對的。

畢竟,李斯特不是一個遵守規則和規定的人。它無法忍受那種孤獨和孤獨。  

雖然他是一名牧師,但他穿着黑白長袍。但下這件衣服還是跳動着一顆火辣的,充滿生機的心。他關注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所有變化,關心他周圍的年輕音樂家,并開始努力教育他們,以便他們能夠更快地成長。

艱苦的日子磨練了他的意志,但沒有給他帶來仇恨,反而使他更加溫暖和善良。他饒恕了那些攻擊他和背叛他的人,并繼續給予他們所需的幫助。盡管他年事已高,但他周圍都是年輕的音樂家。  

1869年,在魏瑪大公和音樂界的不斷要求下,李斯特回到了魏瑪,在那裡他從事音樂教育和藝術管理工作,因為德國在他離開魏瑪後已經失去了藝術繁榮,現在魏瑪似乎重新崛起,就好像他是一塊磁鐵,他的學生,老朋友, 和他一起聚會。同時更多的新朋友也來到了他的身邊,他和他的老朋友瓦格納帶着反目的和善良,參加了他在魏瑪的《耶稣基督》的演出。  

1875年,李斯特接受了布達佩斯音樂保護協會院長的職位,從那時起,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他的教育中,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即他從不向學生收取學費。

自1876年以來,他一直像一匹馬一樣在布達佩斯,魏瑪和羅馬之間旅行,忙于教學和一些藝術活動。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 - 在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各地,數百人,他繁忙的教學日程幾乎耗盡了他的所有時間。然而,李斯特從未拒絕接受咨詢,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音樂天賦。

李斯特對他的學生非常嚴格,不僅向他們灌輸了各種鋼琴藝術知識,還向他們灌輸了他們心中的音樂精髓。

在他的門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世界著名鋼琴家:馮·朱羅、陶西格、阿米爾·沙瓦、羅辛達、德爾貝、索菲亞·曼達、安索格等。

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創作,雖然他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但他依然緊張而充滿激情的探索,不斷尋找新的音樂法則、新的真理,從他的作品中很難看到他早期音樂那種激動人心的煙花,絢麗華麗的畫面,有些簡單、筆直, 甚至可以說是死了,吱吱作響,有些苦澀,卸下鉛,像一個苦澀的僧侶。  1886年,為慶祝李斯特的75歲生日,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并邀請他參加。他不得不拖着自己衰老的身體四處走動,開始了他最後的漫長旅程,途經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地,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特别是在倫敦,他受到了國王的盛大接待。"當他走進大廳時,每個人都站起來,熱烈歡迎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在世音樂家,鋼琴之王。

盡管長途跋涉造成了無法控制的疲勞,但老萊爾還是忍不住拒絕了所有地方都認真地想聽師父的話。這時,他的表演更加令人難忘,他手中的音樂充滿了平和透明的光芒。

旅途中的奮力摧殘了李斯特生病的身體,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要盡快回巴黎去看瓦格納的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一夜之間,在風寒的途中,病勢變得尖銳起來,處于昏迷狀态,不斷大喊:"特裡斯坦,特裡斯坦——"7月31日晚, 1887年,這位偉大的天才去世了。

李斯特的創作道路與他的演奏經驗正好相反,後者一帆風順,在世上被譽為"鋼琴之王"的美譽,而前者則經曆了很多困難、不同意見、不同的貶義。

無論成功與否,他總是感到自在,但他對自己的工作未來充滿信心。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當他和他的學生參觀了在羅馬去世的意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居時,他指出了這位偉大詩人作為英雄被運往寺廟戴王冠的道路,并說:"我不會作為英雄被運送到寺廟, 但總有一天,我的工作會得到贊賞,是的,對我來說為時已晚,因為我不再和你在一起了。"

李斯特最傳奇的部分是他的戀情。

他有三個孩子,但他從未結婚,在他5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一直生活在歎息,眼淚和自殺的威脅中。

他與著名作家喬治·索恩(George Thorn)有過一段戀情,後者在瑞士一起生活了一個夏天,然後因為某種原因分手了。後來,他愛上了Lola Montei和Maria Diplace,其中Maria成為The Tea Flower Girl的原型。

他于1835年與達古特伯爵夫人住在一起,并于1840年分手,在那裡她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後來嫁給了瓦格納。

1843年,他成為魏瑪大公的宮廷首領,1848年,他與俄羅斯公主沙林·維特根斯坦(Sharyn Wittgenstein)同居,并成為一名貴族,改名為弗朗茨·馮·李斯特(Franz von Lister)。

在李斯特的生活發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是他與瑪麗·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系,後者一起去了瑞士,過着田園詩般的生活。這段關系持續了五六年,他們有三個孩子,其中科西瑪後來成為瓦格納的妻子。  

不久,關系再次改變,李斯特和伯爵夫人從相愛到争吵,在憤怒中分手。

分手後,伯爵夫人在小說中使用丹尼爾·斯特恩的筆名作為諷刺的對象。

李斯特在他成名的巅峰時期作為傑出的鋼琴家從舞台上退休,專門從事作曲。

1848年,他定居魏瑪,擔任大公的宮廷指揮官。

在此期間,李斯特和王子的妻子卡羅琳·索恩維肯斯坦都墜入愛河。

不久,普林斯夫人來到魏瑪,将她的生活與李斯特聯系在一起。

之後,李斯特成為一名天主教徒,1865年在羅馬的梵蒂岡理發,并成為一名僧侶。加入教會後,他寫了重要的宗教作品,并取得了新的成功。  

1875年,李斯特創立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并擔任院長。

1886年,李斯特前往拜羅伊特探望他的女兒,瓦格納的遺孀科西瑪,她在一個演奏瓦格納作品的音樂節上去世,享年76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