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百年著作《故鄉》為媒 中日韓三國學者同尋“精神故鄉”

以百年著作《故鄉》為媒 中日韓三國學者同尋“精神故鄉”

中國學者分享了這個主題。吳玉琪

新華社紹興9月25日電(王笑雨之名)9月24日,在浙江紹興舉行的"2021大師對話——家鄉對話會"上,中日韓學者圍繞魯迅的書《故鄉》進行研究,尋找文化懷舊,交流中外文明的橋梁,共創"精神故鄉"。

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也是魯迅著作《國土》出版100周年。《故鄉》創作于1921年,是魯迅最後一次回到家鄉紹興時,以現實生活經曆為創作藍圖,心中充滿了懷舊、悲傷和希望,字裡行間的文字也展現了其覺醒、解放和複興一生奮鬥的意志。

以百年著作《故鄉》為媒 中日韓三國學者同尋“精神故鄉”

南韓學者分享了主題演講。談論玉坤

"希望什麼都不是,與它無關。這就像地面上的道路;其實地上沒有路,更多的人走路,就成了路。"《國土安全》結尾提到的關于這條路的話語,在中國、日本和南韓引起了強烈反響。

對此,分析了中日韓學者對魯迅感興趣的原因,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董玉嶽表示,這是由于認同感,其根源背後也是巨大的社會背景。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日韓教育家将魯迅的《故鄉》納入中學教科書,以尋找能引起魯迅共鳴的"精神故鄉"。

誠然,梳理魯迅的《故鄉》在日本的流傳和發展中,日本著名學者藤井說,自1953年以來,接受過義務教育的日本人都讀過魯迅的《故鄉》,作品的失望、挫折、希望這樣的結構,給許多進步的日本人帶來了積極的力量。

以百年著作《故鄉》為媒 中日韓三國學者同尋“精神故鄉”

日本學者分享了這個主題。談論玉坤

據南韓華人大學教授樸在瑜介紹,魯迅的作品是南韓教科書中收錄的中國作家中篇幅最大的。

他作品中對"路"和"希望"的思考,也是魯迅的文學和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日本殖民統治下北韓人的痛苦曆史,使南韓人與魯迅的思想産生了共鳴。

會議由魯迅文化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北京語言大學魯迅世界文化研究所主辦,紹興市委宣傳部指導,鹹恒飯店支援。(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