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本地糖果品牌幾乎消失了
春節一直是糖果銷售的旺季,尤其是國産糖果品牌,年收入的一半左右幾乎全部來自春節前後,這也給糖業企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季節性經營風險。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在批發市場,記者看到大白兔、丫丫、阿爾卑斯、徐富士等國外品牌都成為青島市場的主流。
對于制糖公司來說,更大的危機來自外部:在一個公衆消費不斷增加和材料日益豐富的時代,曾經奢侈的糖果已經成為主食,并受到其他新興零食的打擊。在健康浪潮中,公衆經常談論"糖"變色,人均糖果消費量持續下降,而電子商務的興起加劇了國外品牌對國内糖果市場的影響......面對産業危機,洗牌期即将來臨,糖果企業正在尋求變革,轉型或創新勢在必行。
位于城北延吉路的"傻兩炸貨"在前幾年迎來了最繁忙的時刻。通常,他們7點鐘開門做生意,主要賣當地特色的幹果、當地傳統手工制作的産品和少量的糖果。到了當月,店裡加大了對糖果的購買力度,不僅每天淩晨5點和早上6點開門營業,各種散裝糖果品類都變成了小塑膠籃,供顧客選擇。
"糖果銷售已經存在多年,流量可以持續到11或12.m,以吸引更多不喜歡進入市場的年輕消費者。店裡的從業人員孫靜說。
在香港中環商圈、台東商圈、李村商圈等各大商圈超、徐富士、馬大傑、阿爾卑斯、費列羅和德福等糖果品牌早日迎接春節季,紛紛設立春節特價攤位,将糖果、巧克力打入"金字塔"和不同形狀的新年糖果禮盒, 吸引衆多消費者停下來購買。
在批發市場,散裝糖果的價格在幾元一斤到幾十元一斤不等。記者挑選的幾十種糖果中,沒有一種是青島本地生産的,主要産自東莞、廣東、上海、太倉、福建晉江等地。"我們沒賣過青島的糖,我們有一些獨幕喜劇牌的糖果,比如高粱,但品牌不太吵,是童年的記憶。"利津路批發市場一家店鋪的老闆說。
記者發現,長期以來,線下管道是糖果品牌競争的主要戰場,但随着電商的興起,糖果品牌也紛紛上線,各設官方旗艦店。而我市今年的春節線上線下糖果銷售呈現出差異化的競争态勢,從銷售周期來看,線下銷售周期遠遠長于線上銷售周期,春節前後線上門店停止發貨,線下管道成為糖果銷售的唯一戰場。
此外,近年來,三隻松鼠、好品店和草香味等新零食品品牌迅速崛起,富零食品品類在糖果部分市場形成分流。而公衆的健康意識、對低糖、無糖産品的需求增加,這反過來又導緻我國人均糖果消費量逐年下降。
"減糖和健康的趨勢實際上是一場行業危機。青島食品專業人士董偉青表示,現在整個糖果産品的均質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新一代其實對新品牌沒有抵抗力,對于新奇産品也沒有抵抗力,是以創新更新疊代還是要做。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