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地糖果品牌几乎消失了
春节一直是糖果销售的旺季,尤其是国产糖果品牌,年收入的一半左右几乎全部来自春节前后,这也给糖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季节性经营风险。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大白兔、丫丫、阿尔卑斯、徐富士等国外品牌都成为青岛市场的主流。
对于制糖公司来说,更大的危机来自外部:在一个公众消费不断增加和材料日益丰富的时代,曾经奢侈的糖果已经成为主食,并受到其他新兴零食的打击。在健康浪潮中,公众经常谈论"糖"变色,人均糖果消费量持续下降,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剧了国外品牌对国内糖果市场的影响......面对产业危机,洗牌期即将来临,糖果企业正在寻求变革,转型或创新势在必行。
位于城北延吉路的"傻两炸货"在前几年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通常,他们7点钟开门做生意,主要卖当地特色的干果、当地传统手工制作的产品和少量的糖果。到了当月,店里加大了对糖果的购买力度,不仅每天凌晨5点和早上6点开门营业,各种散装糖果品类都变成了小塑料篮,供顾客选择。
"糖果销售已经存在多年,流量可以持续到11或12.m,以吸引更多不喜欢进入市场的年轻消费者。店里的工作人员孙静说。
在香港中环商圈、台东商圈、李村商圈等各大商圈超、徐富士、马大杰、阿尔卑斯、费列罗和德福等糖果品牌早日迎接春节季,纷纷设立春节特价摊位,将糖果、巧克力打入"金字塔"和不同形状的新年糖果礼盒, 吸引众多消费者停下来购买。
在批发市场,散装糖果的价格在几元一斤到几十元一斤不等。记者挑选的几十种糖果中,没有一种是青岛本地生产的,主要产自东莞、广东、上海、太仓、福建晋江等地。"我们没卖过青岛的糖,我们有一些小品牌的糖果,比如高粱,但品牌不太吵,是童年的记忆。"利津路批发市场一家店铺的老板说。
记者发现,长期以来,线下渠道是糖果品牌竞争的主要战场,但随着电商的兴起,糖果品牌也纷纷上线,各设官方旗舰店。而我市今年的春节线上线下糖果销售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态势,从销售周期来看,线下销售周期远远长于线上销售周期,春节前后线上门店停止发货,线下渠道成为糖果销售的唯一战场。
此外,近年来,三只松鼠、好品店和草香味等新零食品品牌迅速崛起,富零食品品类在糖果部分市场形成分流。而公众的健康意识、对低糖、无糖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反过来又导致我国人均糖果消费量逐年下降。
"减糖和健康的趋势实际上是一场行业危机。青岛食品专业人士董伟青表示,现在整个糖果产品的均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新一代其实对新品牌没有抵抗力,对于新奇产品也没有抵抗力,所以创新升级迭代还是要做。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