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譯者||出入清宮的法國耶稣會士:為康熙做翻譯,用滿語教幾何

來源:《古北京與西方文明》歐陽哲生

轉自: 中國翻譯研究院

作為元、明、清的古都,北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曆史地位可與漢唐長安相媲美。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歐陽哲生著有《古京西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一書,研究元明清時期(鴉片戰争前)來到北京的西方傳教士和使者《北京經驗》聚焦于西方人來北京的路線和方式, 北京的生活、生活、活動和交流手段,與北京淺野人的互動,對北京建築、風俗、地理、曆史、中國政治、經濟的觀察和研究,對文化和軍事情報的收集和窺探,從西方視角呈現了北京的形象。

康熙時期:崇尚西方研究

清初,唐如旺因其天文學淵博,受到順吉皇帝的重視,任欽天監督,嘉泰昌寺少清的稱号,贈品編号"同玄師",成為西方第一個進入清朝的人。康熙早年,南外仁、徐志軒、安藤、于明一、紀麗安、戴金賢一直負責秦天關,與清庭關系密切。除了管理天文事務外,他們還參與外交事務,擔任翻譯,南華仁參加了1676年與俄羅斯特使的會談,徐參加了1689年與俄羅斯簽署《尼布丘條約》的談判。因為康熙崇尚西方研究,是以經常到南懷仁、安藤等地方咨詢天文學、幾何學和樂器用法,徐志軒以音樂、赢得康熙的喜悅,經常奉命為之演奏。康熙與耶稣會士的關系很好,天主教有機會在北京發展。可以說,清初西方人的早期使用,主要是基于欽天監督的天文觀測和外國代表的翻譯需要。

法國耶稣會士于1688年2月7日進入清宮,張成一行抵達北京後,張成和白金被留在北京使用。據北京兩人介紹:"兩位司铎很快熟悉滿語,皇帝信任,皇帝解釋所有幾何,兩人用滿語編纂了各種數學書籍,皇帝翻譯成中文,并親親序言到書頭。兩人在宮殿建築化學實驗室也有一個,那裡有所有必要的儀器,并開始編輯所有解剖學,後來由巴爾多姆牧師翻譯成滿語。張誠作為徐的助手參加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的談判,擔任翻譯,張在日記中較長的描述了這一點。進入宮殿的傳教士可以享受的衆多好處或便利之一,學習語言就是其中之一。傅三澤透露了這一點:

宮廷中的神父有許多學習設施,這些設施在各省都沒有。因為,在學習漢字方面,他們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師;在語言方面,身邊有人和他們溫柔地交談,必須承認,了解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無論他們多麼聰明和有能力,他們不懂中文和文字就無法進入帝國要人的圈子。這些大人物邀請我們和我們交談,有時容忍我們談論靈魂救贖的教義。雖然他們從未信教,但他們至少有時保護他們所尊重的宗教。

最早進入清宮的法國耶稣會士是張成和白金,法國耶稣會士主要從他們手中觀察康熙的早期曆史。張成的日記記錄了他從1688年到1698年的八次旅行,第三次到第七次(1691年,1692年,1696年,1696-1697年,1697年)與康熙。第二次到訪北京後,康熙于1690年1月16日在心宮會見了張成、白金等耶稣會士,并指令他們教授幾何數學。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康熙繼續咨詢,有時連續幾天,反映了康熙對西方研究的渴望。白金的《中國現任皇帝傳記》也描述了這一過程:

當我們給皇帝講課時,有些是中文的,有些是滿語的。但滿語比中文更清晰,更清晰,更容易了解,康熙皇帝了解到,我和張成神父在學習滿語七八個月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且能夠相當準确地與他人交流他們的想法。于是皇帝開始用我們兩個人在滿語向他解釋西方科學。......皇帝的遺囑是,我們首先用滿語講歐幾裡得的原則。

為了便于指導,康熙皇帝給了我們一個宮殿裡的房間。這個房間原本是他父親順吉皇帝的卧室,現在是皇帝吃飯的地方。我們在這個房間裡遇到了皇帝,并度過了一天的一部分。......康熙皇帝的遺囑,每天早上由上議院的馬來接我們進宮,晚上就送我們回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他還指派了兩名精通滿語和中文的内院官員協助我們準備講座的手稿,并讓簿記員把草稿寫得很清楚。皇帝指令我們每天進入宮殿,口述手稿的内容。他仔細聽,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畫自己的畫,如果他不明白,他會立即問問題,是以我們一起學習了幾個小時。

在1703年2月15日寫給拉奇神父的長信中,洪還記載了康熙皇帝與張成、白金的學習過程:

國王看到他的整個帝國都處于和平狀态,決定學習歐洲科學,要麼是為了娛樂,要麼是出于關心。他選擇了算術,歐幾裡得幾何,實用幾何和哲學。安藤神父、張成神父和白金神父受命在這些領域寫一些作品。第一個是算術,另外兩個是歐幾裡得幾何基礎和幾何。他們用滿語作為示範,與教他滿語的老師核對,如果某些詞語不清楚或不恰當,他們立即改變了其他單詞。祭司們向皇帝解釋,皇帝很容易了解他們給他的教訓,他越來越欣賞我們科學的可靠性,并以新的熱情學習。

祭司們每天去皇宮,早上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和皇帝在一起。皇帝們通常把他們放在他們的平台上,讓他們坐在他旁邊,這樣他才能看到他們的臉,并讓他們在向他解釋時更加不穩定。

當這些課程第一次教給他時,皇帝興緻勃勃。他離開北京長春園時沒有打斷他的課程。神父們每天都要去那裡,不管天氣如何。他們淩晨四點離開北京,直到夜幕降臨才回來。他們一回來,就不得不再次工作,經常工作到深夜,為第二天的講座做準備。......當他們回來時,皇帝并沒有閑着。他回顧了祭司們剛才向他解釋的内容:他看着插圖,他打電話給幾位皇帝自己解釋。如果他沒有完全弄清楚他想學什麼,他就不會停下來。

皇帝就這樣學了四五年,他總是很勤奮,對于政務也絲毫沒有懈怠,沒有一天錯過上朝。他沒有專注于思考,而是将他所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

康熙的研究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通過與耶稣會士的密切接觸,他的對外态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白晉對此印象深刻:"長期以來,耶稣會士向皇帝透露了他們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公民的看法。特别是康熙皇帝在學習我們的藝術和科學之後,意識到中國并不是唯一的科學藝術文明國家,除了中國,其他國家也有文明的科學家和熟練的工匠,他們擅長制作精美的藝術品。基于上述了解,康熙皇帝不同于其人民的仇外行為,下令給予荷蘭,葡萄牙和俄羅斯的特使以破碎的優惠待遇和禮遇。"

如果說張成和白金是觀察康熙早期的曆史見證人,那麼八多明就是後來陪同康熙的主要翻譯。康熙死後,在1723年5月1日寫給法國科學院的一封信中,康熙先生受到高度評價:

中國皇帝在歐洲也很有名,他熱愛科學,渴望獲得外國知識,因為他認為沒有必要學習我們的語言來利用它;

這位君主于1722年12月20日去世,是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存在的非凡人物之一,他的知識沒有限制,亞洲沒有人像他一樣熱愛科學和藝術。向他介紹新發現,特别是來自歐洲的新發現,對他來說簡直是讨人喜歡和奉承,而這個新發現隻有在你們傑出的科學院才能獲得,是以耶稣會傳教士談論這位偉大的君主比你們更多。

二十五年前我剛到中國時,他已經注意到你精心制作的天文學和幾何學,甚至向他贈送了許多在你的指導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精美儀器,并教他使用它們。你的實體學研究沒有被遺忘。至于人體解剖學和疾病,才剛剛開始。

熟悉中醫書籍的偉大君主,深知中醫知識是不完美的,不給中醫知識增添解剖學知識,指導醫生開處方,指導外科醫生做手術。是以他指令我把一本解剖學書和一本醫學書翻譯成《易書》。

在1723年給法國科學院的第二封信中,八多明先生談到了他和其他耶稣會士陪同康熙出遊,康熙的随行人員中有幾位西方外科醫生,這反映了康熙對西醫的信任:

在接下來的十八年裡,每當皇帝遊覽該地區時,我都會跟随我。陪同我的有已故紅衣主教德圖爾農的醫生布爾蓋斯博士、法國人弗拉佩裡、羅得島助理僧侶、根納·帕拉米諾助理僧侶、科斯塔的卡拉布裡亞助理僧侶等等,他們是耶稣會士、一些外科醫生、其他藥劑師,最後是法國耶稣會士安泰(加利亞爾迪先生,魯塞特的助理僧侶,羅馬聖靈醫院的外科醫生。

在18世紀上半葉進出清宮的傳教士中,巴多姆持續時間最長,地位最突出。他于 1698 年 11 月 4 日進入中國,然後前往北京,并于 1741 年 9 月 29 日去世。康熙皇帝非常重視,親自挑選了老師為他教滿語、漢語,巴多明很快精通滿語,漢語在歐洲無人能及。"從張成和白金二世祭司研究的幾何、植物、解剖學、醫學等,皇帝越來越精通。統治和世界的政治習俗,歐洲王朝的利益歸皇帝;"歐洲人進入朝代的地方,如果教師,如果教廷特使,如果葡萄牙,俄羅斯使者通常使用巴爾多明作為翻譯。四十年來,皇帝作為這種危險事務的統治者,對他的話語感到滿意。Dominion會說滿語,中文,拉丁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每個人都感到驚訝。在中俄交流和談判中,巴多姆在調解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0月10日寫給韋塞爾神父的信中,沙如玉神父向八多明的品格、才華和熱情緻敬,并報道了葬禮現場,這與1688年去世的南懷仁最莊嚴的葬禮一樣高:

巴多明神父的死導緻傳教士、基督徒、偶像崇拜和大大小小的人物一緻譴責它。在他的葬禮上發表的各種演講是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欽佩的明顯例子。皇帝願意承擔所有的錢,他以一種值得成為偉大君主的精神這樣做。皇室兄弟帶領着另外十位王子,他們都為此獻身,他們每個人都選擇陪同他們的官員前往我們位于北京以西2英裡的墓地。帝國一大批最顯赫的官勉、官吏等名人,按照皇帝的榜樣,來到我們這裡,表達他們對這種損失的深切悲痛,他們分擔了我們的痛苦。他們不滿足于簡單地向我們展示這些同情的表達,而且還通過一直到墓地參加葬禮遊行來照亮葬禮隊伍。雖然他們是非常不信的,但他們也參加了我們在葬禮期間舉行的所有祈禱。

鄭朝時期:"禁止教學"

張成、白金、八多明對康熙的評價贊不絕口,除了他們三人之外,康熙在進宮時為法國耶稣會士服務時,還有洪如涵、劉穎、馮秉正、尹紅旭等人。在他任職期間的短暫時間,加上他自上任以來強加的嚴厲的"不去"政策,使他與耶稣會士明顯疏遠。康熙時代備受推崇的翻譯家巴多明沒有參加《中俄恰克圖條約》的談判,反映出他的不信任甚至漠不關心。巴多明接連幾封信跟進了關于蘇努王子家族被流放的報道,這是"禁止"這種做法的證據。他通常與耶稣會士接觸很少,隻有當歐洲使團到達時,他才會想起北京的傳教士,與他們交換意見或傳達他的遺囑。除了他自己的佛教信仰和他對西方傳教士的警惕之外,耶稣會士參與王儲之争可能是他惱怒的直接原因。

馮秉正可能是第一位向歐方報告"不去"政策的法國耶稣會士。1724 年 10 月 16 日,他在給北京一位神父的一封信中哀歎道:"我們神聖的宗教在中國是完全被禁止的,除了我們在北京的傳教士之外,我們所有的傳教士都被驅逐出中國。我們的教堂要麼被拆除,要麼被移動以供使用。該書已經出版。該書指令基督徒放棄信仰,禁止中國人信仰基督教,違者将受到嚴厲懲罰。我們花了兩百年時間試圖建立的教會已經如此悲慘地結束了。"

宋俊榮目睹了龔正責罵天主教會的場景。1725年10月22日,教皇派來的兩位使者葛大铎和義封抵達北京,11月27日,在接見使者之前,于峥在北京接見宋俊榮等傳教士,明确宣布了他的"不去"政策,宋俊榮寫下了他所看到的:

皇帝放下意志,在離這裡二十英裡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宮殿。前天,他召見了我們。喝完茶後,天主教會在我們面前被罵,與邪惡的教派相比。然而,他也承認天主教的好處。當他談到教皇和歐洲的國王時,他打趣道,說不出為什麼。看來他的教育程度與他父親相去甚遠。他接着說,教皇派來的兩個人當時不在場,可以自由地與他交談。此外,他非常禮貌地對待我們,指令我們所有人送我們每個人一個甜瓜。......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君主,他身材高大,四十九歲,口才好,但說話很快。看來他很聰明,神清氣爽。他的下一年是"鄭鄭"。

1727 年 5 月 18 日,來自葡萄牙馬德萊爾的代表團進入北京,在那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為使團舉行了非常高調的接待。見證莊嚴儀式的宋俊榮寫道:"幾天前,葡萄牙國王的信使梅德勒先生率領豪華車隊在公開場合進入北京。這裡的中國人和鞑靼人從未見過這樣的陣容,得知貴族及其家人的奢侈生活,他們感到震驚。"但事後看來,1727年7月21日,他召集了北京的傳教士蘇偉、麥哲倫、費寅、戴進賢、雷小思、八道明、宋俊榮等,重申他們的"不教"政策,将歐洲人禁止傳佛教與他們自己的"不去"政策進行比較,使傳教士感到恐懼和無可争辯。

偶爾也有例外,宋俊榮向蓋亞爾神父報告了一個相當特别的恩典:

1727年1月26日,皇帝下令宣布歐洲人進入宮殿。對于獲獎者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非凡榮譽。以太向我們宣布,皇帝将在他的大廳裡和我們一起吃飯。我是被召喚的二十個人之一。下午四點鐘,皇帝的一位親密的上司領我們來到了寶座前。皇帝坐在一個非常宏偉的高台上,歐洲人每站站大約十個人。按照中國的禮儀,我們跪下來崇拜皇帝。......

我親愛的神父,在如此豪華的宴會上,歐洲人簡直餓了。因為他們被迫把腿放在桌子上,坐在氈墊上,坐着不舒服;盤子裡的葡萄酒不符合味道;絕大多數菜肴也是如此。我們必須盡力克制自己,既不吐痰,咳嗽,也不擦鼻涕。每當皇帝說出他想開心的話時,我們不得不跪下來,把頭擡到地上。每次你向他敬酒時也這樣做。此外,歐洲人看到皇帝遵守的禮儀也很有趣。那麼一切都是程式性的,到處都反映了帝國的威望和崇敬。通過這種禮儀,一眼就會知道,人們正在等待一個國家的主宰。那些杯子和碗幹淨,華麗,無與倫比。這與其說是對君主飲食的緻敬,不如說是對偶像的犧牲。

這段文字作為西方清朝宮廷宴會的經典記載,經常被各種文獻所征用。在這份恩典中,除了給傳教士各種金錢和東西外,還特别表彰了當時在北京的幾位耶稣會士的工作:"皇帝對巴多明神父翻譯各種檔案的嚴謹态度感到滿意。巴神父翻譯了俄羅斯人送出的各種拉丁語檔案。皇帝還對巴爾多明向第13任皇室兄弟彜賢親王關于他與沙皇使者打交道的準确報告表示滿意。十三太子曾多次明确表示,皇帝很欣賞徐玉德、馮秉正神父和我本人繪制的地圖。十三皇兄雲祥也告訴我:皇帝很高興讀到我的親王東洋洋轉交的關于俄國和俄國情況的傳來。最後,陛下喜歡《閃靈的僧侶》的許多畫作。我尊敬的神父,所有這一切促使皇帝公開表達了他對歐洲人的滿意。"顯然,正是這一點,他安撫了北京的傳教士,他想傳達一個'不去'的政策,但不排除傳教士使用熟練的工匠和使用他們的技能。然而,在耶稣會士的著作或書信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以類似于康熙的方式對兩人關系的描述。

有趣的是,離開北京的餘當新通過閱讀駐地報紙了解了清朝的發展,他認為這是擷取清朝資訊的有效途徑。在1725年12月2日給蒂埃娜·蘇茜神父的一封信中,他談到了他的發現:"中國的巢穴報紙對治理國家非常有用,而在歐洲,在一些地方,這樣的報道充滿了胡說八道,诽謗,虛假資訊,中國的豪宅報紙隻刊登與皇帝有關的事情。因為中國政府是一個完美的君主制國家,是以向全國各地報道,這種報紙在指導地方官員履行職責、告誡文人、老百姓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他的報告引起了法方的注意,請他詳細闡述,1727年12月15日,他回信說:"兩年前,我有幸給你們寫了幾封關于中國治國的信,我談到了一種在全國各地流傳的'駐地報紙',我從中獲得了很多資訊。"我向你承認,我從沒想過讀這樣的報紙對傳教士會這麼有用。"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關于中國的宗教、學校、法律、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中國人對待人的方式,也可以從确切的單詞和短語中學習,提高各方面的口頭和書面表達。"中文報紙幾乎涵蓋了這個龐大帝國的所有公共事務,它根據皇帝的法令和皇帝的準許,指令和給予臣民的恩典出版。該報每天收集60至70頁。""這種豪宅報紙每年産生三百個小集,仔細看看住宅報紙可以給你有趣的知識,了解成功的各個方面。在話語中,有一種"發現"的興奮的清晰表達。

乾隆時期:寬廣而嚴格

乾隆登基後,調整了"禁止教"的政策,對傳教士的态度寬松嚴格,其根本目的是"把人民做到最好,保持他們的教義和平"。乾隆的态度和動作,在北京耶稣會士相當注重觀察。康熙、公正、乾隆三朝後,在北京最古老的巴多克精明地意識到"乾隆皇帝真的讨厭基督教",他說:"因為皇帝的行為一直都是不炯灑的,他總是做出任何神秘的決定。他确實憎恨基督教,但出于禮貌,他小心翼翼地對待我們,在别人面前善待我們,因為害怕與父親的過分分歧。農曆新年那天,當我們所有人都去敬拜皇帝時,他打開了一個他打算居住的大廳,讓我們進入宮殿。我們可以從那裡看到他,但由于距離太遠,無法與他交談,我們在那裡進行了一次大通路。"乾隆早年可能就是這樣。到了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乾隆與北京傳教士的關系比人們想象的要融洽。南韓的應穎對乾隆情有好感,他甚至解釋了乾隆的親密傳教态度:一是童年跟随康熙去見西方人養成習慣。第二,他對基督教的極大尊重對他産生了影響。第三,對繪畫的特殊熱愛,以及是以與郎世甯的友誼。第四,在他掌權期間,"歐洲人為他做的比為他的祖父康熙迪做的要多得多"。第五,乾隆"意識到自己被之前那些指責我們的人欺騙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乾隆確實對待了北京的傳教士,以至於韓國的穎承認「現在他對我們有如此好感,以至於那些在北京、澳門或廣州反對我們的人在宮廷中不再有影響力」。與龔峥的"恨"心态不同,乾隆處理與傳教士的關系更加謹慎,像康熙一樣,對學習西方研究和西方藝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早在康熙晚年,因為對西方工藝的熱愛,馬國賢、恭帝等人就被召到宮裡教書。1716年,馬國賢寫道:"皇帝被我們歐洲人的口味所淹沒,希望他的皇家工作室能夠引入這一過程......現在,郎世甯和我正在畫釉,我們倆日夜被關在皇家作坊裡,周圍是一群腐敗的人,他們聲稱在不了解藝術的情況下拒絕了他們的要求。法國耶稣會士和意大利傳教士對中國的要求有不同的态度,他們采取了與清朝合作的态度,為了進一步擴大法國耶稣會士的影響力,皇帝将這項技術帶入了清宮,這個過程直接來自法國利摩日,1720年馮秉正在一封信中提到了這件事: "其實,根據皇室的法令,中國工匠制作琺琅隻做了五六年,但其進步驚人,父親還是他們的主人。"

乾隆對歐洲工藝的喜愛并沒有阻止康熙,在他任職期間進出清宮的西方人往往是具有工匠技藝的耶稣會士。1780年10月15日,方守義在一本書中談到了進入宮殿的三大天賦:畫家,制表師和機械師。它也是翻譯和天文學。乾隆對西方藝術和天文學的欽佩,以及他在外人面前毫不掩飾的存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主曾為歐洲人頒獎,他公開告訴大家,隻有歐洲人才精通天文學和繪畫,中國人隻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年輕一代'。人們很容易感覺到這種偏好應該對一個自豪的國家産生多大的影響,因為在這個國家的眼中,所有不是本土的東西都是庸俗的。"

以畫家身份進入清宮的傳教士包括郎世甯、馬國賢、王志成、艾啟蒙、何慶泰、安德烈、潘廷章、王志成,在他的書簡介中,談到了他作為藝術家在宮中的具體作品:

在皇帝的宮殿和花園中,除了上王朝之外,他很少将王子和部委大臣等有權勢的人帶入其中。在這裡的所有西方人中,隻有畫家和制表師被允許進入所有地方,這是由於他們的職業而必要的。我們通常畫畫的地方是我告訴你的這些小宮殿之一。皇帝幾乎每天都去那裡檢查我們的工作,這樣我們就無法離開,更不用說走得太遠了,除非是原來的東西需要在那裡畫,可以移動。雖然他們把我們帶到了那裡,但他們被警衛嚴密地看守着。我們必須匆匆忙忙地走着,沉默着,腳趾到腳趾,好像偷東西做壞事。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我目睹并浏覽了整個美麗的皇家花園,并進入了所有的套房。......白天,我們在花園裡,皇帝在那裡供應晚餐。晚上,我們到達了一個相當大的城市或城鎮,我們買了一棟靠近王室的房子。皇帝回到北京後,我們和我們一起回來了。此時,我們白天留在宮殿花園,晚上傳回教堂。

1754年10月17日,錢德銘在給拉圖爾神父的一封長信中,報道了王志成在宮中的服侍,包括被皇帝召到熱河為乾隆制作"制勝地圖",乾隆叛亂後皇帝想封王為官,但被王志成婉拒, 國王在宮中向大臣們介紹法國的情況,在清宮王等傳教士的繪畫和制作報紙上更多自稱的鐘聲,噴灑水柱,玻璃器皿和自動走獅等具體情況。雖然王志成的畫作數量比郎世甯少,但他的繪畫藝術并不遜色于郎朗當時的名字。

在進入宮殿的西方工匠中,姜有仁和南韓應更為突出,他們主持了圓明園歐洲宮殿的設計。1767年11月16日,蔣佑仁寫信給巴比爾·多德羅什,後者于1745年應乾隆的要求來到北京擔任數學家。兩年後,"皇帝陛下負責水法建設",為美麗的圓明園增添了新的亮點:

正是在這些花園中,皇帝建造了一座歐式宮殿,從内部到外部都以歐式風格裝飾。他把水法的建設定于我的上司之下,盡管我在這方面的低能量已經暴露無遺。

除了水法的建構,我還負責地理,天文學和實體學的其他工作。看到皇帝陛下對這一切的興趣,我利用業餘時間繪制了一幅12.5英尺長,6英尺半高的世界地圖。我還附上了一篇關于地球和天體的注釋,上面有新發現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軌迹,以及彗星的軌迹。

1773年11月至12月,蔣佑仁連續三封信給嘉思神父,講述了他與乾隆在宮中的接觸。第一封信涉及禮物,例如新李俊賢和潘廷章的望遠鏡,他們畫了乾隆,宮殿的建築風格和各種裝飾品。第二封信記錄了江有仁與乾隆的談話,内容涉及歐洲如何選擇傳教士來華、銅版《制勝地圖》的盤子、歐洲各國和東南亞、日本的情況、中國傳教情況和天體運作、皇帝研究等。第三封信與乾隆一起報道了天體操作,望遠鏡,宗教和傳教工作,對餘俊秀的評價,葡萄酒和傳教士的宗教生活等。談話之初,蔣佑仁将乾隆介紹給"太陽中心",這可能是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這一原則。1774年10月23日,當蔣佑仁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耶稣将被解散的消息傳來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耶稣會士報告了他去世的消息,詳細回顧了他在中國的工作,特别是在圓明園修建水利法、噴泉和西建建築的過程中,并得出結論:

如果有一天人們寫了《華人教會年鑒》,即使他們隻需要引用非基督徒對江佑仁神父的話和想法,也會向來世表明,他的美德高于他的才能。皇帝為他的葬禮送了一百零二銀子,并詳細詢問了他最後的病情,最後說:"這是個好人,很勤奮。"這些出自君主口中的話,非常值得稱道,如果指的是鞑靼人或中國人(漢人),會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一個美譽。

在《南韓人》中,他在北京待了二十年(1760-1780),據一位與他關系密切的耶稣會士說,他"關心,對各種學科感興趣,有豐富的知識;"他為北京傳教士寄往歐洲的學術論文做了很多工作,并在國務卿貝爾廷先生的關心和支援下出版,但他從未希望這些論文以他的名字簽名。1764年11月7日,南韓寫信給德爾維耶神父透露:"我在宮殿裡工作了四年。在宮殿裡用噴射器制作了一個水柱,鳥兒的聲音和大水鐘的動物不斷變化的形象。我經常看到皇帝。相信我,他隻讓那些違抗他意志的人成為殉道者。沒有他公開保護我們,我們很快就會死去。請為皇帝本人和他的家人的皈依祈禱,他們非常愛我們。根據其1767年11月22日的短書:"餘在中國離開了宮殿宮殿花園,以前是噴水和機器制造商範,自皇帝建立國術以來,後來成為園丁和花匠。"。南韓應英之死的遺産很大程度上包含在中國系列中。

進入清宮還有一位園丁——唐通中。根據1757年12月13日佳賽索·托卡索(JiasaiSo Tokarso)的一本書,唐參與了皇園的擴建,并與姜佑仁合作建造了一座歐式宮殿:

三年前,神父帶着鮮花和蔬菜的種子進入宮殿。當時,皇帝讓皇帝擴建了皇家花園。唐神父還用了一些噴泉和瀑布,使皇家園林更加美觀。項目尚未完成,姜有仁神父現在負責那裡。這位君主還建造了一座比他七年前建造的更大的歐式宮殿。皇帝似乎對歐洲人提供的機械服務感到滿意,并獎勵他們顯赫的地位。但皇帝的獎賞僅限于此,我們神聖的宗教幾乎沒有傳播。在北京,沒有關于基督教的字眼,但在各省,基督教一直不被允許存在,傳教士被追捕。

基于他的密切觀察,蔣佑仁描述了乾隆的日常飲食,為我們了解乾隆的習慣增添了新的素材:

陛下總是一個人吃飯,從來沒有人和他一起吃過晚飯,隻有王子在等他。他的早餐定于上午8點.m,午餐定于下午2點.m。除了這兩頓飯,皇帝白天除了喝一杯之外什麼都不喝,晚上他喝了一杯清淡、清爽、解渴的飲料。他從不喝葡萄酒或其他讓人興奮的甜燒酒。但近年來,他的醫生建議他喝一種古老的,或者更準确地說,啤酒,就像中國的所有葡萄酒一樣,是熱的:中午一杯,晚上一杯。他通常在用餐時間喝茶,或普通的沖泡茶,或奶茶,或各種茶,這些茶被壓碎在一起,以各種方式發酵和配制。......

雖然菜肴非常豐富,但陛下每頓飯都不會超過一刻鐘。如果我沒有在皇帝餐廳的候診室裡,或者在我能看到菜進出的其他地方無數次地看到它,我就不會相信它。

"這裡的人重視歐洲人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他們需要天文學和準确,可靠,知識淵博的翻譯,"方說,總結了西方人在清宮中的使用。今天的皇帝喜歡繪畫,但他的一位繼任者可能對此不屑一顧。歐洲發送的時鐘和機器比人們需要的還要多。"後來的情況很不幸,傳承乾隆的嘉慶皇帝不僅對西方藝術沒什麼興趣,而且把原來"不教育"的政策從當地延伸到北京,而這種宮内的交流自然随着乾隆的去世而停止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