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译者||出入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为康熙做翻译,用满语教几何

来源:《古北京与西方文明》欧阳哲生

转自: 中国翻译研究院

作为元、明、清的古都,北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地位可与汉唐长安相媲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著有《古京西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一书,研究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来到北京的西方传教士和使者《北京经验》聚焦于西方人来北京的路线和方式, 北京的生活、生活、活动和交流手段,与北京浅野人的互动,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中国政治、经济的观察和研究,对文化和军事情报的收集和窥探,从西方视角呈现了北京的形象。

康熙时期:崇尚西方研究

清初,唐如旺因其天文学渊博,受到顺吉皇帝的重视,任钦天监督,嘉泰昌寺少清的称号,赠品编号"同玄师",成为西方第一个进入清朝的人。康熙早年,南外仁、徐志轩、安藤、于明一、纪丽安、戴金贤一直负责秦天关,与清庭关系密切。除了管理天文事务外,他们还参与外交事务,担任翻译,南华仁参加了1676年与俄罗斯特使的会谈,徐参加了1689年与俄罗斯签署《尼布丘条约》的谈判。因为康熙崇尚西方研究,所以经常到南怀仁、安藤等地方咨询天文学、几何学和乐器用法,徐志轩以音乐、赢得康熙的喜悦,经常奉命为之演奏。康熙与耶稣会士的关系很好,天主教有机会在北京发展。可以说,清初西方人的早期使用,主要是基于钦天监督的天文观测和外国代表的翻译需要。

法国耶稣会士于1688年2月7日进入清宫,张成一行抵达北京后,张成和白金被留在北京使用。据北京两人介绍:"两位司铎很快熟悉满语,皇帝信任,皇帝解释所有几何,两人用满语编纂了各种数学书籍,皇帝翻译成中文,并亲亲序言到书头。两人在宫殿建筑化学实验室也有一个,那里有所有必要的仪器,并开始编辑所有解剖学,后来由巴尔多姆牧师翻译成满语。张诚作为徐的助手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担任翻译,张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点。进入宫殿的传教士可以享受的众多好处或便利之一,学习语言就是其中之一。傅三泽透露了这一点:

宫廷中的神父有许多学习设施,这些设施在各省都没有。因为,在学习汉字方面,他们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在语言方面,身边有人和他们温柔地交谈,必须承认,了解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无论他们多么聪明和有能力,他们不懂中文和文字就无法进入帝国要人的圈子。这些大人物邀请我们和我们交谈,有时容忍我们谈论灵魂救赎的教义。虽然他们从未信教,但他们至少有时保护他们所尊重的宗教。

最早进入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是张成和白金,法国耶稣会士主要从他们手中观察康熙的早期历史。张成的日记记录了他从1688年到1698年的八次旅行,第三次到第七次(1691年,1692年,1696年,1696-1697年,1697年)与康熙。第二次到访北京后,康熙于1690年1月16日在心宫会见了张成、白金等耶稣会士,并命令他们教授几何数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康熙继续咨询,有时连续几天,反映了康熙对西方研究的渴望。白金的《中国现任皇帝传记》也描述了这一过程:

当我们给皇帝讲课时,有些是中文的,有些是满语的。但满语比中文更清晰,更清晰,更容易理解,康熙皇帝了解到,我和张成神父在学习满语七八个月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能够相当准确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于是皇帝开始用我们两个人在满语向他解释西方科学。......皇帝的遗嘱是,我们首先用满语讲欧几里得的原则。

为了便于指导,康熙皇帝给了我们一个宫殿里的房间。这个房间原本是他父亲顺吉皇帝的卧室,现在是皇帝吃饭的地方。我们在这个房间里遇到了皇帝,并度过了一天的一部分。......康熙皇帝的遗嘱,每天早上由上议院的马来接我们进宫,晚上就送我们回公寓。他还指派了两名精通满语和中文的内院官员协助我们准备讲座的手稿,并让簿记员把草稿写得很清楚。皇帝命令我们每天进入宫殿,口述手稿的内容。他仔细听,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画自己的画,如果他不明白,他会立即问问题,所以我们一起学习了几个小时。

在1703年2月15日写给拉奇神父的长信中,洪还记载了康熙皇帝与张成、白金的学习过程:

国王看到他的整个帝国都处于和平状态,决定学习欧洲科学,要么是为了娱乐,要么是出于关心。他选择了算术,欧几里得几何,实用几何和哲学。安藤神父、张成神父和白金神父受命在这些领域写一些作品。第一个是算术,另外两个是欧几里得几何基础和几何。他们用满语作为示范,与教他满语的老师核对,如果某些词语不清楚或不恰当,他们立即改变了其他单词。祭司们向皇帝解释,皇帝很容易理解他们给他的教训,他越来越欣赏我们科学的可靠性,并以新的热情学习。

祭司们每天去皇宫,早上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和皇帝在一起。皇帝们通常把他们放在他们的平台上,让他们坐在他旁边,这样他才能看到他们的脸,并让他们在向他解释时更加不稳定。

当这些课程第一次教给他时,皇帝兴致勃勃。他离开北京长春园时没有打断他的课程。神父们每天都要去那里,不管天气如何。他们凌晨四点离开北京,直到夜幕降临才回来。他们一回来,就不得不再次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为第二天的讲座做准备。......当他们回来时,皇帝并没有闲着。他回顾了祭司们刚才向他解释的内容:他看着插图,他打电话给几位皇帝自己解释。如果他没有完全弄清楚他想学什么,他就不会停下来。

皇帝就这样学了四五年,他总是很勤奋,对于政务也丝毫没有懈怠,没有一天错过上朝。他没有专注于思考,而是将他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康熙的研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通过与耶稣会士的密切接触,他的对外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白晋对此印象深刻:"长期以来,耶稣会士向皇帝透露了他们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公民的看法。特别是康熙皇帝在学习我们的艺术和科学之后,意识到中国并不是唯一的科学艺术文明国家,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有文明的科学家和熟练的工匠,他们擅长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基于上述理解,康熙皇帝不同于其人民的仇外行为,下令给予荷兰,葡萄牙和俄罗斯的特使以破碎的优惠待遇和礼遇。"

如果说张成和白金是观察康熙早期的历史见证人,那么八多明就是后来陪同康熙的主要翻译。康熙死后,在1723年5月1日写给法国科学院的一封信中,康熙先生受到高度评价:

中国皇帝在欧洲也很有名,他热爱科学,渴望获得外国知识,因为他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我们的语言来利用它;

这位君主于1722年12月20日去世,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非凡人物之一,他的知识没有限制,亚洲没有人像他一样热爱科学和艺术。向他介绍新发现,特别是来自欧洲的新发现,对他来说简直是讨人喜欢和奉承,而这个新发现只有在你们杰出的科学院才能获得,所以耶稣会传教士谈论这位伟大的君主比你们更多。

二十五年前我刚到中国时,他已经注意到你精心制作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甚至向他赠送了许多在你的指导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精美仪器,并教他使用它们。你的物理学研究没有被遗忘。至于人体解剖学和疾病,才刚刚开始。

熟悉中医书籍的伟大君主,深知中医知识是不完美的,不给中医知识增添解剖学知识,指导医生开处方,指导外科医生做手术。所以他命令我把一本解剖学书和一本医学书翻译成《易书》。

在1723年给法国科学院的第二封信中,八多明先生谈到了他和其他耶稣会士陪同康熙出游,康熙的随行人员中有几位西方外科医生,这反映了康熙对西医的信任:

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里,每当皇帝游览该地区时,我都会跟随我。陪同我的有已故红衣主教德图尔农的医生布尔盖斯博士、法国人弗拉佩里、罗得岛助理僧侣、根纳·帕拉米诺助理僧侣、科斯塔的卡拉布里亚助理僧侣等等,他们是耶稣会士、一些外科医生、其他药剂师,最后是法国耶稣会士安泰(加利亚尔迪先生,鲁塞特的助理僧侣,罗马圣灵医院的外科医生。

在18世纪上半叶进出清宫的传教士中,巴多姆持续时间最长,地位最突出。他于 1698 年 11 月 4 日进入中国,然后前往北京,并于 1741 年 9 月 29 日去世。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亲自挑选了老师为他教满语、汉语,巴多明很快精通满语,汉语在欧洲无人能及。"从张成和白金二世祭司研究的几何、植物、解剖学、医学等,皇帝越来越精通。统治和世界的政治习俗,欧洲王朝的利益归皇帝;"欧洲人进入朝代的地方,如果教师,如果教廷特使,如果葡萄牙,俄罗斯使者通常使用巴尔多明作为翻译。四十年来,皇帝作为这种危险事务的统治者,对他的话语感到满意。Dominion会说满语,中文,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每个人都感到惊讶。在中俄交流和谈判中,巴多姆在调解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0月10日写给韦塞尔神父的信中,沙如玉神父向八多明的品格、才华和热情致敬,并报道了葬礼现场,这与1688年去世的南怀仁最庄严的葬礼一样高:

巴多明神父的死导致传教士、基督徒、偶像崇拜和大大小小的人物一致谴责它。在他的葬礼上发表的各种演讲是人们对他的尊重和钦佩的明显例子。皇帝愿意承担所有的钱,他以一种值得成为伟大君主的精神这样做。皇室兄弟带领着另外十位王子,他们都为此献身,他们每个人都选择陪同他们的官员前往我们位于北京以西2英里的墓地。帝国一大批最显赫的官勉、官吏等名人,按照皇帝的榜样,来到我们这里,表达他们对这种损失的深切悲痛,他们分担了我们的痛苦。他们不满足于简单地向我们展示这些同情的表达,而且还通过一直到墓地参加葬礼游行来照亮葬礼队伍。虽然他们是非常不信的,但他们也参加了我们在葬礼期间举行的所有祈祷。

郑朝时期:"禁止教学"

张成、白金、八多明对康熙的评价赞不绝口,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康熙在进宫时为法国耶稣会士服务时,还有洪如涵、刘颖、冯秉正、尹红旭等人。在他任职期间的短暂时间,加上他自上任以来强加的严厉的"不去"政策,使他与耶稣会士明显疏远。康熙时代备受推崇的翻译家巴多明没有参加《中俄恰克图条约》的谈判,反映出他的不信任甚至漠不关心。巴多明接连几封信跟进了关于苏努王子家族被流放的报道,这是"禁止"这种做法的证据。他通常与耶稣会士接触很少,只有当欧洲使团到达时,他才会想起北京的传教士,与他们交换意见或传达他的遗嘱。除了他自己的佛教信仰和他对西方传教士的警惕之外,耶稣会士参与王储之争可能是他恼怒的直接原因。

冯秉正可能是第一位向欧方报告"不去"政策的法国耶稣会士。1724 年 10 月 16 日,他在给北京一位神父的一封信中哀叹道:"我们神圣的宗教在中国是完全被禁止的,除了我们在北京的传教士之外,我们所有的传教士都被驱逐出中国。我们的教堂要么被拆除,要么被移动以供使用。该书已经出版。该书命令基督徒放弃信仰,禁止中国人信仰基督教,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我们花了两百年时间试图建立的教会已经如此悲惨地结束了。"

宋俊荣目睹了龚正责骂天主教会的场景。1725年10月22日,教皇派来的两位使者葛大铎和义封抵达北京,11月27日,在接见使者之前,于峥在北京接见宋俊荣等传教士,明确宣布了他的"不去"政策,宋俊荣写下了他所看到的:

皇帝放下意志,在离这里二十英里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宫殿。前天,他召见了我们。喝完茶后,天主教会在我们面前被骂,与邪恶的教派相比。然而,他也承认天主教的好处。当他谈到教皇和欧洲的国王时,他打趣道,说不出为什么。看来他的教育程度与他父亲相去甚远。他接着说,教皇派来的两个人当时不在场,可以自由地与他交谈。此外,他非常礼貌地对待我们,命令我们所有人送我们每个人一个甜瓜。......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君主,他身材高大,四十九岁,口才好,但说话很快。看来他很聪明,神清气爽。他的下一年是"郑郑"。

1727 年 5 月 18 日,来自葡萄牙马德莱尔的代表团进入北京,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使团举行了非常高调的接待。见证庄严仪式的宋俊荣写道:"几天前,葡萄牙国王的信使梅德勒先生率领豪华车队在公开场合进入北京。这里的中国人和鞑靼人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容,得知贵族及其家人的奢侈生活,他们感到震惊。"但事后看来,1727年7月21日,他召集了北京的传教士苏伟、麦哲伦、费寅、戴进贤、雷小思、八道明、宋俊荣等,重申他们的"不教"政策,将欧洲人禁止传佛教与他们自己的"不去"政策进行比较,使传教士感到恐惧和无可争辩。

偶尔也有例外,宋俊荣向盖亚尔神父报告了一个相当特别的恩典:

1727年1月26日,皇帝下令宣布欧洲人进入宫殿。对于获奖者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非凡荣誉。以太向我们宣布,皇帝将在他的大厅里和我们一起吃饭。我是被召唤的二十个人之一。下午四点钟,皇帝的一位亲密的上司领我们来到了宝座前。皇帝坐在一个非常宏伟的高台上,欧洲人每站站大约十个人。按照中国的礼仪,我们跪下来崇拜皇帝。......

我亲爱的神父,在如此豪华的宴会上,欧洲人简直饿了。因为他们被迫把腿放在桌子上,坐在毡垫上,坐着不舒服;盘子里的葡萄酒不符合味道;绝大多数菜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尽力克制自己,既不吐痰,咳嗽,也不擦鼻涕。每当皇帝说出他想开心的话时,我们不得不跪下来,把头抬到地上。每次你向他敬酒时也这样做。此外,欧洲人看到皇帝遵守的礼仪也很有趣。那么一切都是程序性的,到处都反映了帝国的威望和崇敬。通过这种礼仪,一眼就会知道,人们正在等待一个国家的主宰。那些杯子和碗干净,华丽,无与伦比。这与其说是对君主饮食的致敬,不如说是对偶像的牺牲。

这段文字作为西方清朝宫廷宴会的经典记载,经常被各种文献所征用。在这份恩典中,除了给传教士各种金钱和东西外,还特别表彰了当时在北京的几位耶稣会士的工作:"皇帝对巴多明神父翻译各种文件的严谨态度感到满意。巴神父翻译了俄罗斯人提交的各种拉丁语文件。皇帝还对巴尔多明向第13任皇室兄弟彝贤亲王关于他与沙皇使者打交道的准确报告表示满意。十三太子曾多次明确表示,皇帝很欣赏徐玉德、冯秉正神父和我本人绘制的地图。十三皇兄云祥也告诉我:皇帝很高兴读到我的亲王东洋洋转交的关于俄国和俄国情况的传来。最后,陛下喜欢《闪灵的僧侣》的许多画作。我尊敬的神父,所有这一切促使皇帝公开表达了他对欧洲人的满意。"显然,正是这一点,他安抚了北京的传教士,他想传达一个'不去'的政策,但不排除传教士使用熟练的工匠和使用他们的技能。然而,在耶稣会士的著作或书信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以类似于康熙的方式对两人关系的描述。

有趣的是,离开北京的余当新通过阅读驻地报纸了解了清朝的发展,他认为这是获取清朝信息的有效途径。在1725年12月2日给蒂埃娜·苏茜神父的一封信中,他谈到了他的发现:"中国的巢穴报纸对治理国家非常有用,而在欧洲,在一些地方,这样的报道充满了胡说八道,诽谤,虚假信息,中国的豪宅报纸只刊登与皇帝有关的事情。因为中国政府是一个完美的君主制国家,所以向全国各地报道,这种报纸在指导地方官员履行职责、告诫文人、老百姓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他的报告引起了法方的注意,请他详细阐述,1727年12月15日,他回信说:"两年前,我有幸给你们写了几封关于中国治国的信,我谈到了一种在全国各地流传的'驻地报纸',我从中获得了很多信息。"我向你承认,我从没想过读这样的报纸对传教士会这么有用。"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中国的宗教、学校、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对待人的方式,也可以从确切的单词和短语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文报纸几乎涵盖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所有公共事务,它根据皇帝的法令和皇帝的批准,命令和给予臣民的恩典出版。该报每天收集60至70页。""这种豪宅报纸每年产生三百个小集,仔细看看住宅报纸可以给你有趣的知识,了解成功的各个方面。在话语中,有一种"发现"的兴奋的清晰表达。

乾隆时期:宽广而严格

乾隆登基后,调整了"禁止教"的政策,对传教士的态度宽松严格,其根本目的是"把人民做到最好,保持他们的教义和平"。乾隆的态度和动作,在北京耶稣会士相当注重观察。康熙、公正、乾隆三朝后,在北京最古老的巴多克精明地意识到"乾隆皇帝真的讨厌基督教",他说:"因为皇帝的行为一直都是不炯洒的,他总是做出任何神秘的决定。他确实憎恨基督教,但出于礼貌,他小心翼翼地对待我们,在别人面前善待我们,因为害怕与父亲的过分分歧。农历新年那天,当我们所有人都去敬拜皇帝时,他打开了一个他打算居住的大厅,让我们进入宫殿。我们可以从那里看到他,但由于距离太远,无法与他交谈,我们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大访问。"乾隆早年可能就是这样。到了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乾隆与北京传教士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融洽。韩国的应颖对乾隆情有好感,他甚至解释了乾隆的亲密传教态度:一是童年跟随康熙去见西方人养成习惯。第二,他对基督教的极大尊重对他产生了影响。第三,对绘画的特殊热爱,以及因此与郎世宁的友谊。第四,在他掌权期间,"欧洲人为他做的比为他的祖父康熙迪做的要多得多"。第五,乾隆"意识到自己被之前那些指责我们的人欺骗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乾隆確實對待了北京的傳教士,以至於韓國的颖承認「現在他對我們有如此好感,以至於那些在北京、澳門或廣州反對我們的人在宮廷中不再有影響力」。与龚峥的"恨"心态不同,乾隆处理与传教士的关系更加谨慎,像康熙一样,对学习西方研究和西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早在康熙晚年,因为对西方工艺的热爱,马国贤、恭帝等人就被召到宫里教书。1716年,马国贤写道:"皇帝被我们欧洲人的口味所淹没,希望他的皇家工作室能够引入这一过程......现在,郎世宁和我正在画釉,我们俩日夜被关在皇家作坊里,周围是一群腐败的人,他们声称在不了解艺术的情况下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法国耶稣会士和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的要求有不同的态度,他们采取了与清朝合作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扩大法国耶稣会士的影响力,皇帝将这项技术带入了清宫,这个过程直接来自法国利摩日,1720年冯秉正在一封信中提到了这件事: "其实,根据皇室的法令,中国工匠制作珐琅只做了五六年,但其进步惊人,父亲还是他们的主人。"

乾隆对欧洲工艺的喜爱并没有阻止康熙,在他任职期间进出清宫的西方人往往是具有工匠技艺的耶稣会士。1780年10月15日,方守义在一本书中谈到了进入宫殿的三大天赋:画家,制表师和机械师。它也是翻译和天文学。乾隆对西方艺术和天文学的钦佩,以及他在外人面前毫不掩饰的存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主曾为欧洲人颁奖,他公开告诉大家,只有欧洲人才精通天文学和绘画,中国人只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年轻一代'。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这种偏好应该对一个自豪的国家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国家的眼中,所有不是本土的东西都是庸俗的。"

以画家身份进入清宫的传教士包括郎世宁、马国贤、王志成、艾启蒙、何庆泰、安德烈、潘廷章、王志成,在他的书简介中,谈到了他作为艺术家在宫中的具体作品:

在皇帝的宫殿和花园中,除了上王朝之外,他很少将王子和部委大臣等有权势的人带入其中。在這裡的所有西方人中,只有畫家和制表師被允許進入所有地方,這是由於他們的職業而必要的。我们通常画画的地方是我告诉你的这些小宫殿之一。皇帝几乎每天都去那里检查我们的工作,这样我们就无法离开,更不用说走得太远了,除非是原来的东西需要在那里画,可以移动。虽然他们把我们带到了那里,但他们被警卫严密地看守着。我们必须匆匆忙忙地走着,沉默着,脚趾到脚趾,好像偷东西做坏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目睹并浏览了整个美丽的皇家花园,并进入了所有的套房。......白天,我们在花园里,皇帝在那里供应晚餐。晚上,我们到达了一个相当大的城市或城镇,我们买了一栋靠近王室的房子。皇帝回到北京后,我们和我们一起回来了。此时,我们白天留在宫殿花园,晚上返回教堂。

1754年10月17日,钱德铭在给拉图尔神父的一封长信中,报道了王志成在宫中的服侍,包括被皇帝召到热河为乾隆制作"制胜地图",乾隆叛乱后皇帝想封王为官,但被王志成婉拒, 国王在宫中向大臣们介绍法国的情况,在清宫王等传教士的绘画和制作报纸上更多自称的钟声,喷洒水柱,玻璃器皿和自动走狮等具体情况。虽然王志成的画作数量比郎世宁少,但他的绘画艺术并不逊色于郎朗当时的名字。

在进入宫殿的西方工匠中,姜有仁和韩国应更为突出,他们主持了圆明园欧洲宫殿的设计。1767年11月16日,蒋佑仁写信给巴比尔·多德罗什,后者于1745年应乾隆的要求来到北京担任数学家。两年后,"皇帝陛下负责水法建设",为美丽的圆明园增添了新的亮点:

正是在这些花园中,皇帝建造了一座欧式宫殿,从内部到外部都以欧式风格装饰。他把水法的建设置于我的领导之下,尽管我在这方面的低能量已经暴露无遗。

除了水法的构建,我还负责地理,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其他工作。看到皇帝陛下对这一切的兴趣,我利用业余时间绘制了一幅12.5英尺长,6英尺半高的世界地图。我还附上了一篇关于地球和天体的注释,上面有新发现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轨迹,以及彗星的轨迹。

1773年11月至12月,蒋佑仁连续三封信给嘉思神父,讲述了他与乾隆在宫中的接触。第一封信涉及礼物,例如新李俊贤和潘廷章的望远镜,他们画了乾隆,宫殿的建筑风格和各种装饰品。第二封信记录了江有仁与乾隆的谈话,内容涉及欧洲如何选择传教士来华、铜版《制胜地图》的盘子、欧洲各国和东南亚、日本的情况、中国传教情况和天体运作、皇帝研究等。第三封信与乾隆一起报道了天体操作,望远镜,宗教和传教工作,对余俊秀的评价,葡萄酒和传教士的宗教生活等。谈话之初,蒋佑仁将乾隆介绍给"太阳中心",这可能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一原则。1774年10月23日,当蒋佑仁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耶稣将被解散的消息传来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耶稣会士报告了他去世的消息,详细回顾了他在中国的工作,特别是在圆明园修建水利法、喷泉和西建建筑的过程中,并得出结论:

如果有一天人们写了《华人教会年鉴》,即使他们只需要引用非基督徒对江佑仁神父的话和想法,也会向来世表明,他的美德高于他的才能。皇帝为他的葬礼送了一百零二银子,并详细询问了他最后的病情,最后说:"这是个好人,很勤奋。"这些出自君主口中的话,非常值得称道,如果指的是鞑靼人或中国人(汉人),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美誉。

在《韩国人》中,他在北京待了二十年(1760-1780),据一位与他关系密切的耶稣会士说,他"关心,对各种学科感兴趣,有丰富的知识;"他为北京传教士寄往欧洲的学术论文做了很多工作,并在国务卿贝尔廷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出版,但他从未希望这些论文以他的名字签名。1764年11月7日,韩国写信给德尔维耶神父透露:"我在宫殿里工作了四年。在宫殿里用喷射器制作了一个水柱,鸟儿的声音和大水钟的动物不断变化的形象。我经常看到皇帝。相信我,他只让那些违抗他意志的人成为殉道者。没有他公开保护我们,我们很快就会死去。请为皇帝本人和他的家人的皈依祈祷,他们非常爱我们。根据其1767年11月22日的短书:"余在中国离开了宫殿宫殿花园,以前是喷水和机器制造商范,自皇帝建立武术以来,后来成为园丁和花匠。"。韩国应英之死的遗产很大程度上包含在中国系列中。

进入清宫还有一位园丁——唐通中。根据1757年12月13日佳赛索·托卡索(JiasaiSo Tokarso)的一本书,唐参与了皇园的扩建,并与姜佑仁合作建造了一座欧式宫殿:

三年前,神父带着鲜花和蔬菜的种子进入宫殿。当时,皇帝让皇帝扩建了皇家花园。唐神父还用了一些喷泉和瀑布,使皇家园林更加美观。项目尚未完成,姜有仁神父现在负责那里。这位君主还建造了一座比他七年前建造的更大的欧式宫殿。皇帝似乎对欧洲人提供的机械服务感到满意,并奖励他们显赫的地位。但皇帝的奖赏仅限于此,我们神圣的宗教几乎没有传播。在北京,没有关于基督教的字眼,但在各省,基督教一直不被允许存在,传教士被追捕。

基于他的密切观察,蒋佑仁描述了乾隆的日常饮食,为我们理解乾隆的习惯增添了新的素材:

陛下总是一个人吃饭,从来没有人和他一起吃过晚饭,只有王子在等他。他的早餐定于上午8点.m,午餐定于下午2点.m。除了这两顿饭,皇帝白天除了喝一杯之外什么都不喝,晚上他喝了一杯清淡、清爽、解渴的饮料。他从不喝葡萄酒或其他让人兴奋的甜烧酒。但近年来,他的医生建议他喝一种古老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啤酒,就像中国的所有葡萄酒一样,是热的:中午一杯,晚上一杯。他通常在用餐时间喝茶,或普通的冲泡茶,或奶茶,或各种茶,这些茶被压碎在一起,以各种方式发酵和配制。......

虽然菜肴非常丰富,但陛下每顿饭都不会超过一刻钟。如果我没有在皇帝餐厅的候诊室里,或者在我能看到菜进出的其他地方无数次地看到它,我就不会相信它。

"这里的人重视欧洲人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需要天文学和准确,可靠,知识渊博的翻译,"方说,总结了西方人在清宫中的使用。今天的皇帝喜欢绘画,但他的一位继任者可能对此不屑一顾。欧洲发送的时钟和机器比人们需要的还要多。"后来的情况很不幸,传承乾隆的嘉庆皇帝不仅对西方艺术没什么兴趣,而且把原来"不教育"的政策从当地延伸到北京,而这种宫内的交流自然随着乾隆的去世而停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