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作者:文彙網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譚其琛,1980年代的家

譚其琛先生(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子繼龍先生,原籍浙江嘉興,出生于沈陽,著名曆史學家和曆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中國曆史地理研究與教學,中國曆史地理的主要創始者和開拓者之一。他編輯了三十多年的中國曆史地圖集反映了中國曆史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成就,是迄今為止中國曆史最權威的地圖集。主編《中國自然地理學、曆史自然地理學》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在民族曆史、文化史、地方史、地理史、上海曆史地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思路。主要論文收錄在《長水集》(上下卷)、《長水集續集》和《長水集補》中,這些論文近年來已被收錄在《譚其琛集》中。

1992年譚先生去世後,他的孩子譚德魯伊先生和其他四人按照譚先生的遺囑,将譚先生收藏的所有書籍和相關檔案捐贈給了複旦大學。2006年,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在光華大廈設立了專門的"譚其琛圖書館"。由複旦大學圖書館和研究所組織編目,"譚其琛圖書館"共收藏660餘種,藏書4880餘冊,平裝本3200餘冊,雜志近1000冊,其他各類檔案文獻664箱2000餘冊。

"譚其琛圖書館"收藏的線裝書,主要為明清版畫,民國後部分主要是鉛印,還有少量油畫版畫。1949年後共刻版3種,清代版381種,共和版246種,30多種版。其中有相對珍貴的清代史書、地理學等著作的首次印刷,以及十幾本晚清出版在各省的輿論地圖,部分有的系葉德輝、徐乃昌、吳士謙等老館藏。自1911年以來,平裝書3200多本,主要是曆史著作和曆史地理學書籍,其中包括現代曆史學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譚先生認可的校書有20多種,如《曆代輿論地圖》《書的地理學》《中國曆史圖集》等。

為紀念譚先生誕辰110周年,我們組織了譚先生的藏書,精選了代表性書籍,編纂出版了《譚其琛圖書館》藏書,首先從中挑選了20多種出版物,以吸引讀者。大緻按照主題的特點和書的時機。

1."公公"

《餘功正筆記》第二卷,由青嬌撰寫,陶光八年(1828年)半九冊镌刻

有《吉吉徐乃昌收藏》、《戴農收藏印刷》印刷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公公》是一本商書,寫于戰國時期。借用大冢水的傳說結構,該書以自然分區法将全國劃分為九個州,記錄了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的山地、土壤、财産、鑼、交通等内容,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地理著作。清儒學對《功功》的研究更有力量,其中胡偉的《玉功圓錐指》有很大的影響,1964年,上海市中文圖書局編輯室曾要求譚其琛先生為這本書點綴,譚先生建議以林先生組織。跟着《俞公正注》到《漢書》地理雜志和鄭玄的筆記互相指代,程宇的《玉功班義》是根據《漢書?》改編的。地理學研究龔功的風景,也是研究《功功》的重要著作。譚先生對龔功也有多種清學曆,如龔的《集放》《公功筆記》、《公公傳則高》、《公功古今筆記》。

2、《山海之書》

"用寬的音符加刺繡如山海",清武志義注,此刻

有《計程車源頭》等四重奏書籍印刷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山海之書》共18篇,每本書的出版時間不一,講的是戰國到西漢初期,除了《藏山五》可視為地理著作、其他部分的神話故事。譚其琛先生曾考察過藏五山的地理範圍,發現《山書》對西部、晉南、陝西和中部地區的記錄最為詳細,推斷出《山泾》描述的範圍大緻以東為新疆以東,東至山東半島,北至内蒙古殷山, 廣東南海以南。還有人認為,《山書》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寫成的,直到完全征服南越南之前。他還考察了山書河下遊及其支流,發現了一條比公公河更細緻的古道。

吳志義的《山海如繡》有144幅畫,引用500多次,是繼郭偉筆記《山海之書》之後的重要作品。譚先生還持有吳承志的《山海地理》,由中華民國劉家洱堂镌刻。

3、《漢書地理》

《漢書地理》四卷,清泉祖王,嘉慶九年(1804年)浙江東芝廳镌刻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譚先生非常重視《漢書地理》和《水書筆記》這兩部史學經典著作。《漢書地理學》是我國第一部曆史地理學,也是第一部以地土為主體的地理學著作,創造了地域地理史的案例。1957年,譚先生應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請,以荊肇軒、河南縣、吉陰縣、渤海縣、月嶼縣、敦煌縣六個縣為例,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其得失,闡述了其科學價值。

《漢書地理》對秦36縣和西漢縣的變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察。譚其琛還有王元孫的《漢書地理學書》、吳成志的《漢書地理史航道圖》、王先謙的《漢書增刊》等。

4、《水注》

《水注》40卷,明珠某?注,43年(1615年)李長玄镌刻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閻道遠的《水筆記》是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地理著作。除了《水之書》中記載的130多條幹涸溪流外,該書還增加了1250多條支流,詳細介紹了山脈、城市、山口和其他曆史事件等河流的地理條件和建設。

《水書筆記》是明代為刻有的《水書筆記》做筆記的書,以吳玉本為基地,學校以黃省增本再發行宋鈔等校書,是迄今為止流傳較好的版本。譚先生自明清以來,收集了十多種相關版本的《水鈔》。1972年11月19日,顧先生寫信給譚先生,建議在完成《中國曆史地圖集》後,譚先生将整理《水書筆記》并重新繪制《水書筆記》:"曆史地理是你一生的精神,隻有你才能做到這項綜合性的事業,還要從陽曆上一千多年的洪某作品徹底收尾。"

5、《吳縣地圖書更新》三卷,由北宋朱長文撰寫,民國十三年(1924年)吳承江的音樂和土地影子宋雕藍印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吳縣複興記》寫于北宋,是現存最早的《方志》之一。其記錄以蘇州市附屬于國武縣,常州兩縣主要交界,少數涉及昆山、常熟縣。分為封口區、城市、戶口等二十八門,内容豐富。書中刻有民國蔣玉玉一松,同時江也刻了一幅精心雕琢的"草窗韻"。譚先生的藏品有民國時期的幾種紅藍印,如趙萬裡《國家北平圖書館好書》的紅色版畫、譚心佳的《碧元三集》藍版、董康的《宋樓收藏源流檢驗》等精雕版民國。

6、《防河一瞥》14卷,明盤吉馴化,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刻版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該書由明朝統治黃河的著名人物潘吉撰寫,闡述了黃河演變的曆史及其前輩在黃河管理中的讨論和經驗,提出了"築堤,用水攻砂"的政策。 還為黃河沿岸的各種危險勞工提出了具體措施,對後代影響很大,是16世紀後期黃河的代表作。關于黃河、運河和水利的書籍也是譚先生收藏的重點,大約有十幾本。

7、《世界縣國民利益病書》無論卷數多,明末清初顧延武寫成,這幅镌刻清晰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顧延武、顧祖璇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曆史地理學家。顧延武曾寫過《世界縣國民利益病書》和《趙遠志》等,其中《世界縣國民益病書》是顧延武未完之書,關于地理情況、水利、屯田、邊防、通行證等都有詳細的記錄,而《趙園》記載的革命建立和山區度假區都有自己的重點。譚先生受國家古物整理規劃出版組邀請,主持編纂《昭遠志》。顧祖軒寫過《讀曆史記》《輿論總結》。譚先生非常重視這些作品,在編纂《中國曆史圖集》時,要求繪制《讀民意史》的名字。

8、《禦高》兩卷,青風昱、陶光元(1821年)臨海宋版畫

有鄧志成題詞《兩卷,馮偉,五石齋藏書》。有"謝興藏"印刷品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該書以編年史的結尾為藍本,記載了雲南地區從戰國壯同宣到明末清初的建設和曆史事件,關于康熙書的開端,收集了更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曆史資料,也有一些神話傳說。譚先生關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邊境地區,這些地區的地理演變、邊界劃分、輿論地圖等書籍也收集得更全面。

燕京大學教師、著名曆史學家、收藏家鄧成先生,是五石齋的老師。他曾經送給譚先生一套《徐霞遊記》的早期筆記本,是徐霞客座孫徐建基的六卷便箋書,在1980年代初這本書出版後,譚先生把原書還給了鄧小平的兒子鄧偉,建議他把它交給北京圖書館。謝興軒先生是譚先生1932年在北平的朋友。

9、"四書發行地"附上"續",清瑜若寫,康熙雕刻乾隆插刻書

有"繩建藏"印花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餘如意是清代經濟學家,而胡琦等人協助徐謙學習修好"大慶統一",比考的時間還要長。曾撰作《文山古書》《四書》和《潛意識的邱筆記》。《四書》就是要糾正《四書》第57卷、《續》第80卷中涉及地名的錯誤。譚先生還有一本清乾龍的《潛艇邱書》六卷《左起》和張牧的《海底奇緣》四卷。

10、《總注》第二卷,錢幹法書寫,乾隆57年(1792年)分院刻字

有"淮安沈氏蝴蝶收藏書印刷"印刷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該書是錢大軒修訂的胡三省"首都管理的音注"錯誤,其中地域内容占多數,分析要細。譚先生收藏的錢大昭作品有四種,還有嘉慶年代镌刻的《十驅禁食新紀錄》20卷、《三史拾起傳承》五卷和清朝最後印刷的《二十二史》二十三卷。

11、《威士蘭水道》五卷,由青旭松撰寫,陶光三年(1823年)刻版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徐松是清代的地理學家,根據新疆大部分河流的特點,内陸水系最終被并入湖中,以羅布、哈拉等十一個湖區為輪廓,描述了新疆的水域,以及交通、财産、開墾、城區等,并附有地圖說。作為實地考察,該書是可靠的,是西北曆史研究的重要文獻。譚先生還有徐松的《唐兩京廣場考》五卷和《漢書西區補編》兩卷,都是青道光年镌刻的。

12、《蒙古遊牧民族》16卷,青章牧,用六年(1867年)刻版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皇代部補》寫張牧,全書16卷,最後四卷都是張牧死後由何秋濤寫的。該書記錄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從古代到道光時代的地理演變和重大事件。譚先生還有25年版畫陶光的《皇朝部》18卷,清光緒年印刷的賀秋濤《朔方的準備》68卷和《碩方的準備圖說》不分卷。

13、《曆代輿論圖》、《清末楊守井等彙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版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曆代輿論地圖"信(譚其琛标志)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榆琴縣地圖"在曆代輿論地圖中

《曆史輿情圖》是《中國曆史地圖集》出版前最詳細的曆史地圖,底圖是清代胡臨沂《大慶統一輿情圖》,朱墨印迹,古今對比鮮明。該書從春秋戰國到明朝共44組,分為34卷。春秋圖畫的《左傳》的地名、戰國圖畫的《國策》的地名、漢族及後來的圖畫都是以曆代曆史、地區和山脈為主畫。這本從戰國到西晉的幾卷書集,已經準許了譚先生準許的幾十所學校。1955年初,譚其琛赴京參加"楊守景《曆代輿論地圖》的重編重繪",最早的想法是在楊圖的基礎上重繪,直到1959年才最終決定用最新的地圖作為底圖,才真正保證了《中國曆史圖集》的準确性和科學性。譚先生最常複習這本書,他的工作場所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說他至少打破了三個。

14、《山書研究講義B、三十一:漢書地理》所附《商舒研究講義》,顧衛剛,民國二十年(1931年)石版畫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尚舒研究講義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商舒研究論》中的"韓武帝十三國事"

1930年秋,譚先生加入燕京大學,成為曆史系的研究所學生。1931年秋,他參加了導師顧偉剛先生講授的《商書研究》,課題中對顧先生的13句西漢話提出質疑,師生們來回争論解決學術問題,對曆史地理産生了興趣。顧先生寫了兩人寫的四封信,并一起寫了一封題為"關于書本研究的讨論"的便條,作為講義的一部分發給學生。1980年,譚先生在《複旦日報》上發表了讨論稿,标題為"向顧偉剛先生講兩個漢朝"。

15、《國立北平圖書館方志目錄》初任編輯,北平圖書館編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北平圖書館印刷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國家北平圖書館方志目錄》(譚其琛署名)

從1932年初到1935年初,譚先生是北平圖書館的圖書管理者,主要工作是編纂館藏的方志目錄。到1932年底,不計副本,這本書的收入超過3,800種。他還創作了一部新的示例彙編部分,用粗體和普通字将縣分開,讓讀者輕松識别方志所包含的範圍。署名策展人袁同力的序言,其實是譚詠麟寫的。

16、《胡英林年鑒》,吳偉著,《清華學報》第9卷第1期,1934年1月

吳偉寫道"吉龍兄弟是對的"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吳偉,原名吳春軒,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譚先生于1931年在燕京大學讀書時遇到了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吳偉,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被聘為雲南大學教授,1940年,當他去浙江大學南汽任教時,經過昆明,拜訪了吳偉。1955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偉在接受毛澤東主席的任務後,建議譚詠麟到北京繪制曆史地圖。文化大革命期間,譚先生不得不交出吳的所有信件,但他保留了吳恩來寄給他的兩份版畫,隻是為了畫他的名字。《胡英林年鑒》以考察主修學術和經驗為導向,及其旅行、藏書等,逐一列出事迹,确定出處,嚴謹可靠。

17、《古書屋話》卷,翟平波著,民國自印,1936年出版

有一個稱号是"吉隆社長兄,C子中秋平波"。有"德清"、"平波做"印刷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譚先生喜歡看平劇,也愛唱昆曲,曾與傅世華、朱家璇、陸宗達等在國家劇團演唱昆曲。1935年,他在清華大學創立了山谷聲音協會,該協會也是該協會的成員。20世紀50年代,他在北京的時候,也經常參加曲友活動,主要聚會地點都在豪宅裡。這本書是為翟平波的弟弟徐寶軒寫的手寫版,作為他的書的稀有版本,刻得很精美。

18、《唐代政治史》,陳玉科著,1943年初商業圖書館

方浩簽名,"方浩"印刷。有一所學校由譚先生準許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1988年9月8日,在華東醫院病房填寫表格時,譚寫道:"我深受我們老師顧偉剛先生的影響,此外,20、30年代的曆史大師梁啟超、王偉、陳玉科等,都對我産生了影響。譚先生還持有中華民國陳玉基先生出版的《制度起源》的簡要副本。江天竺先生給了譚先生一本陳先生的編年史,其中包含了江先生的幾處修改。方浩是譚先生的浙江大學的同僚,他一生從事中國曆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并撰寫了《中西交通史》。

19、《曆史時期世界氣候的波動》,作者:于可,1961年9月

有一封于克東先生寫的信,"齊先生儲存,作者給"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1940年,譚先生在貴州内城的浙江大學任教,擔任校長。作為一名地理學家和氣候學家,他非常重視從古代曆史資料中探索地理和氣候資料。解放後,他成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對譚的意見和評價十分重視。1972年,他的文章《近5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受到譚其琛的好評。1973年6月10日,他寫信給譚先生,提到譚先生的信中有兩個錯誤被删除,并邀請他擔任中國自然地理曆史地理組的編輯委員會。文章《曆史時期世界氣候的波動》利用豐富的曆史文獻,得出了中國乃至世界在曆史時期氣候存在波動的結論,該文後來于1962年發表在《氣象學報》第31卷第4期上。

20、《野蠻人書校筆記》,唐偉撰文,緻大校筆記,1962年版中國圖書局

有寫給達的題詞"姬龍仁先生兄弟教,給達人想介紹,1962年8月26日在海澱勺園的煙霧中"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項達是敦煌學者、中外交通史學家,譚先生在北平圖書館和浙江大學的同僚,後來在北京大學任教。譚先生還保留了一本《唐代通俗講》的印刷版,送給達先生。

21、《承德市城市發展特點及其轉變》,侯任志,承德市建設局1975年印刷

侯仁題詞上寫着"吉龍同志,這次初稿在修改中,你熱情的幫助,令我難以忘懷。仁慈的禮物"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侯仁志是曆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而譚其琛、石念海三人被公認為中國曆史地理學的創始者和開拓者。他在曆史地理學理論、北京市曆史地理學和沙漠曆史地理學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22、《真拉地校書》,袁周大觀原著,夏偉校書,中國書局1981年版

有夏偉題詞"紀龍同志是對的,夏偉給的,1981年12月"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夏偉是考古學家,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群組織者,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1971年,夏偉負責繪制《中國曆史地圖集》的原始社會遺址,并按照上述地圖親自編制了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地名。從1979年底到1980年初,兩人為譚先生寫的宋廷宗寫的《七大洲海洋試驗》和《七大洲海洋試驗》寫信,并多次回信讨論。

23、《河山合集3》,石念海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有一段《海史》銘文寫着"紀龍先生指右看,讀海敬拜就行了"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骧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史念海是一位曆史地理學家,解放後長期在陝西師範大學任教。黃土高原地區曆史地理學、曆史經濟地理學和曆史軍事地理學研究成果豐碩。譚先生非常重視這本書,并指定研究所學生為必修課。封面上标題的摘錄是譚先生寫的,供檢查。

作者:孟剛(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館長)

編輯:陳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