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今年是我國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教授譚其骧誕辰110周年。5月25日,複旦大學舉行“锲而不舍 終身以之”譚其骧院士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文獻展覽揭幕儀式,深切緬懷這位中國曆史地理學的創始人,傳承其學術報國的崇高精神,弘揚其為人為學為師的高尚品格。這也是複旦大學“緻敬大師”系列活動之一。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趙雯出席座談會并講話,複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二級巡視員楊偉人在座談會上緻辭。譚其骧先生哲嗣、著名青銅學家譚德睿,譚其骧先生弟子、中央文史館館員、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青年教師黃學超在座談會上發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沈文忠,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李國娟,中國地圖出版社副董事長、總編輯徐根才,上海市地理學會會長劉敏,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許征、副校長陳志敏及校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東元等複旦師生,譚其骧先生家屬、弟子、生前友好和學界同仁共80餘人參加座談會。

譚其骧先生一生胸懷祖國山川,勤勉治學、潛心育人,锲而不舍、終身以之,是現代中國曆史地理學最主要的創始者和開創者之一,以文科教授身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教育史和複旦116年的校史上,都留下了重要而光輝的一筆。
上世紀30年代,譚其骧先生與他的老師顧颉剛先生共同創辦了被視為中國現代曆史地理學開端的禹貢學會和《禹貢》半月刊。此後數十年,着力推動曆史地理從傳統的沿革地理發展成一門現代學科,為中國曆史地理學的科學化、體系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上世紀50年代,國家啟動了《中國曆史地圖集》編繪工作。譚其骧先生成為這一國家級學術工程的主持者,全國200多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前後耗時30多年。這部傾注先生半生心血的成果,至今仍是我國内容最為詳确的曆史政區地圖集,被譽為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就之一。其主編的《中國自然地理·曆史自然地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曆史地圖集》等都是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學科根基的國家級工程。譚其骧先生在複旦執教42載,門下諸多學生都成為中國曆史地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認真’二字,始終如一,從不懈怠。有這樣的榜樣樹在面前,潛移默化,比什麼諄諄教誨都更親切,更有力。”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金沖及以手書來信表達其對譚其骧先生的懷念之情。他在信中回憶了譚其骧先生在複旦授課和指導學生論文的細節,鍛煉學生閱讀古籍、組織材料和分析評論的能力。他寄語複旦史地所同仁不負先生厚望,把先生想做而來不及做的事一一做好,并繼續向前推進,“是為對先生最好的紀念”。信件由許征代為宣讀。
弘揚精神,恢廓學風,後輩學人在追思中傳承事業
座談會後,趙東元、徐根才及複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周振鶴,《中國曆史地圖集》編輯王文楚,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張國友,上海市曆史學會會長、複旦大學教授章清共同向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青年教師贈送譚其骧先生手稿影印片《中國移民史要》、譚其骧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首日封和《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一期,勉勵曆史地理學青年教師傳承先生的治學品格和愛國精神。
趙雯、焦揚、沈文忠、陳志敏、譚德睿及譚其骧先生弟子、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周振鶴、葛劍雄共同為“锲而不舍 終身以之 獻身學術 服務國家——紀念譚其骧院士誕辰110周年文獻展”揭幕。
證書及藏書、學術代表作、編圖資料和手稿、指導學生論文……70餘件實物展品和豐富的圖檔資料,生動講述着譚其骧先生的學脈學緣和治學經曆,及其在曆史地理學科建設和立德樹人方面的突出貢獻。譚其骧先生繪制的唐代曆史地圖手稿(局部)、《中國曆史地圖集》釋文、《中國曆史地圖集》地名表、《中國曆代輿地圖集編繪技術設計書》等編圖資料和手稿的展出,進一步解答了長期以來學界關于“譚圖為何這樣畫,這個地方為何畫在這裡”的疑問,進一步展現《中國曆史地圖集》編繪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展覽位于複旦大學光華樓二樓志和堂,從5月25日持續至6月15日。
當天下午,曆史地理學界代表與譚其骧先生弟子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追思譚先生的治學理念和學術貢獻。
在複旦大學即将迎來116周年校慶之際,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舉辦“紀念譚其骧先生誕辰110周年暨2021年校慶學術報告會”,于5月18日至6月1日分别舉辦四個分組報告,由全所科研人員進行31個學術講座,内容囊括城市、水系、氣候、政區、疆域、地圖、經濟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個領域,以飨學界,亦為後輩學人對譚其骧先生的學術彙報。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