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作者:胡德培的文學緣

1959年,我走出學校,踏入文學圈,成為作家群體,在中國作家協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了40年,與許多作家相鄰,有許多生活交流和對話。現在記住一些過去與三位作家成為鄰居的經曆。

文傑:像家人一樣

1960年國慶前夕,我和一些中國合作社的同志搬進了和平區建立的宿舍樓,我住在那裡302号門1号。門到門301号居住着著名詩人文傑(原名趙文傑)。302是襄陽一間小兩房間,我住在東邊一間,西邊有一個保姆和孩子住在中間的公用廚房。

我剛搬進房間,還沒等我解決好一切,就有人來拜訪我。多麼可愛的小番茄圓臉,一對大眼睛的小女孩,輕輕推開我的假門,有點膽怯地笑着探入房間。我轉身走了過去,但門砰的一聲關上了,當我打開門去看時,走廊隻剩下噼裡啪啦的腳步聲。過了一會兒,我的門又被推開了。那個滿臉蕃茄的小女孩又來了。身後是一個個高一點的小女孩,當她看着他們的長相時,她知道這是一對姐妹。姐妹倆和我第一次見面的方式就是這樣。我歡迎他們兩個人進屋,知道小女孩隻有三四歲,她是姐姐,她是文傑的女兒。我隻有二十三四歲,非常年輕,自然而然地與我的孩子親近。很快,他們倆就成了我家的常客,于是他們的母親,文傑的妻子幾次來找我道歉,說孩子"總是來找你,打擾你"。

當時,全國文化大會剛剛閉幕,我參加的文化大會工作也結束了。文傑作為文朝的代表,離開了會場,回到了家鄉。國慶節中午,這對夫婦親自敲了我的門,說他們會邀請我坐在他們的房間裡。是以我跟着他們來到了301号的外廳(客廳)。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被一位知名作家正式邀請來我家參觀。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文傑

文傑三十多歲,比我略高,看起來很結實,穿着一件普通的毛衣,熱情地向我打招呼。正如他的戰友,也是著名詩人李紀所說:"熱情如火如荼。"他一直是一名記者,長期與群衆接觸,養成了良好的溝通方式,以真誠、随和的作風、熱情、謙遜、開朗、直率的性格,往往不加修飾地表現出一顆真誠開朗的心。他邀請我進房間,讓我坐在一張小桌子旁,馬上給我泡了一杯茶,他就在桌子旁坐下,我随便開口。他知道我剛剛在北京單身工作了一年,并立即邀請我和他們的家人共度一天。這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是很自然的事情,當時人們友好和諧,特别是當同志之間總是有密切的聯系時。

過了一會兒,他的妻子給我帶來了兩盤糖果和甜瓜讓我吃。然後他從我旁邊拿來一瓶酒,我急忙阻止他打開瓶子,說我不喝酒。但文傑動作很快,帽子被掀開了兩次。他拿起杯子,給我倒了半杯,說:"你喝點酒也沒關系。"看來他是真誠的。他和他的妻子把我當作一個親密的鄰居和同志,當作他們兩個年幼女兒的伴侶和朋友。雖然我們最近才成為鄰居。

然而,用我的話說,起初我心裡有一些不自然的東西。但在文傑和妻子的善良、随和的言行中,我很快放下心來,和文傑和妻子在談話和歡笑的用餐中,在兩個可愛的小女孩"叔叔,叔叔"的親聲中,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感情和金錢的友誼籠罩了整個身體。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文傑的作品

後來,我才知道文傑沒有父母和親戚。他在革命隊伍中長大。他曾經對人們說過:"革命隊伍是我的家,革命同志就像家裡的兄弟。"

我和文傑以及他的家人作為近鄰雖然時間不長,但他們把我當成一家人般的友誼,一直溫暖地流淌在我心中。

趙淑麗:像農民一樣簡單

1961年春末,我從和平搬到了東城區大佛寺西街37号。住在醫院裡,才知道和偉大的作家趙樹麗成了鄰居。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趙淑麗

趙樹麗雖然已經是知名作家,但與他更多的朋友和同僚接觸,我們習慣叫他"老趙"。他住在小院子的北房間,我和三個年輕的單身同僚共用一兩個東邊的房間。我搬進外屋,收拾行裝,整理雜物,隻見一個高大的身影走進屋子。我看着它,是老趙。他五十五歲,臉色黑黃,皺巴巴的臉色寬闊。他穿着一身灰色的老中山西裝,但很像一個北方農民,不認識他的人,也常常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農村幹部,很像。

我們在中國一起工作。我過去見過他幾次,但我從未和他說過話。他走進門,說我們是同一個房子裡的鄰居,然後他唠叨着我。問我是否完成搬家?缺少了什麼?這都是關于關懷,體貼的語氣,好像我們已經相識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我們缺少任何東西,我們可以随時去他家拿(後來,我去過他家幾次,看到他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都不多,很簡單)。那時候,我的東西太簡單了,一張木床,一張雙抽屜的桌子,一個舊書架,一把木椅,都裝有單元。他們自己的東西,除了被褥,還有一個小盒子(洗衣服等),幾本書和幾件日常用品洗漱。是以,隻要你往裡面看,你就能一眼看到它。

房間太破舊了,隻有一把椅子,是以人們不得不坐在床上。老昭進屋後,和我站在一起,随意開着嘴聊天。他為數不多的家言,讓我覺得他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簡單而豐盛的聲音立即吸引了他的室友。在一段和藹可親的談話和歡笑的時期,我們仿佛成了老鄰居、老同僚。然後他跟我們開玩笑說:"你是,暫時的,當你成為自己的家人時,你自然會有自己的房子。"我們聽了,忍不住笑了。

從此,趙淑麗就成了我們每天見面的近鄰。

他每天早起。他在窗台下挖了一大片地,種了雲豆和甜瓜。很快,綠豆的幼苗和甜瓜跟着他來到了高高的屋檐下,繩子纏繞起來。夏日的微風,那些藤葉搖曳着五顔六色,頗有農場風味。我們有時會在院子裡散步和消暑,他經常告訴我們關于鄉村,關于莊稼和一些鄉村的故事。

他是一個老農民的外表和語氣。這時,我完全忘記了他是一個作家,一個對農民的描述,反映了農村生活的"鐵筆","神聖的手"。隻有晚上我看着他窗戶上的燈光,才感覺到老趙在思考和寫作。

老趙家人很少,通常隻有他的老伴和一個小男孩去上學。他很少出門。除了侍奉甜瓜和藤豆架,在小院子裡人很少的時候,他偶爾會拉胡琴,可能怕小吵鬧的鄰居。

有一天,早上起床,我正在家門口洗漱,突然看到老趙從院子外面大步走了進來,肩上扛着一個大包。然後是一個年輕人,他手裡拿着一個看起來很輕的東西。年輕人是趙淑麗的兒子,老昭一大早就親自跑到北京火車站接他。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趙淑麗的作品

後來,我才知道,趙樹麗因為說了幾句大話的道理,為農民面對生活的困境,1959年在反右傾運動中多次受到黨内批評。我住在大佛寺的時候,他剛剛被篩選和逆轉。他對鄉村非常熟悉,熱愛家鄉,總認為鄉村是他真正的家。他不僅堅持自己的孩子是普通農民,而且也衷心希望長期生活在農民群衆中。于是,不久他就要求回山西回國。我和他在同一個院子裡住了一小段時間。然而,著名作家趙樹麗對農民的簡單形象,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張志敏:胡同裡有很多故事

1985年夏天,在羊羔宜賓胡同建起了一座新的16層高樓,我第一次搬進來了。不久,他與著名詩人張志敏成為鄰居。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張志敏

這座建築,主要由原來的5号大院子占據。在這裡,它最初是中國作家協會和人民文學編輯部的網站。

張志敏和我一起被邀請參加了幾次文學聚會,我拜訪了他家,并有機會随意與他聊天。有一次,我們談到了房子附近的人文環境,文化上的人本身就相當多。我們胡同口靠寶珠胡同那地方,曾經住在文化部黃鎮。他參加了長征,畫了許多草圖,并做了外交工作。在我們附近,原來的東普胡通5、22、46号、北将軍布胡通、公園西街、頂銀胡同等,幾個地方都住過各種文化人。解放初期,國家出版總局、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藝術文化聯合會、文學雜志、人民文學等編輯部的辦公室和宿舍都設在這裡,許多著名文化人物和作家都在這裡工作或生活過。如胡偉文、胡喬木、麒麟、肖謙、沈從文文、張光年、劉白玉、嚴文靜、丁玲、陳企業夏、沙田、艾武、張天一、陳白塵、郭小川、李冀、于章琴、秦朝陽、黃秋宇等。魏俊毅和楊澍住在公園西街。這座大院位于東将布胡通的22号,據說是由一名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軍官建造的,後來落入了一名國民黨将軍的手中,他在陳和其他人解放後為公衆購買了它。1957年以前,它是中國文化協會和中國協會的所在地。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北将軍布胡同

這些,張志敏普遍都知道。但他是北京文化聯盟的專業作家,住在西城,東城這個角落的了解不多。聽我說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他很感興趣。

"聽說陸定英也住在附近?"詩人問道。

沒錯。他住在北将軍布胡通,東北角的大院。他在20世紀30年代是一位文化人,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工作,後來擔任中宣部部長和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當我在《新文學史》工作時,我想拜訪他,給他寫一封信,請他寫一本回憶錄。那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可能身體不好,是以我們做不到。

陸定義的住所在東邊,有一位1930年代的老人,李伊犁,他是1930年代的中國左翼。現任國務院古物組織組組長。我和《新文學史》編輯部的年輕人一起拜訪了他。他對1930年代左翼聯盟的一些過去有着生動的記憶。

說起附近的文化人,詩人說,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國家版圖書館還在這裡,藝術界很多名人都來過這裡,葉哈瑜曾經就住過附近。附近還有北京文化聯盟宿舍、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裡,曾有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是趙家樓燃燒的遺址,現在人們紛紛豎起了一座紀念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往年,反胡風、反丁、陳、反"右"等許多重要曆史事件,直到文化大革命,都在這裡被解讀。從詩人對曆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和世俗的人類情感中,我想起了張志敏寫的具有豐富民俗和地方特色的詩歌。

三位近鄰——聞捷、趙樹理、張志民的生活片段

大火燒毀了趙家樓遺址的紀念碑

北京充滿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傳統風俗的強烈影響,詩人到處警惕,凡事,随時随地都在吸吮,思考。這是我們國家繁榮的根源,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也是張志敏這些詩人、作家獲得營養滋潤和創作靈感的富饒之地。北京真的到處都有肥沃的土壤,哪裡都有寶藏啊!

現在,我們的三個近鄰都離開了我們。他們的生活經曆,孕育着日雨交替的革命歲月、社會運動風暴、變革的時代、曆史文化變革......這些,都有非常豐富的曆史内涵和社會意義,非常耐咀嚼和回味。

  

2003年4月9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