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在知道求中國了?4年前還挑釁中國,如今負債470億面臨國家破産

13世紀,立陶宛大公國崛起。在明多格大公的統領下,立陶宛人開始了他們的擴張之路,向東征服了基輔羅斯的部分領地,向南延伸至黑海沿岸。

然而,野心勃勃的擴張也為立陶宛大公國埋下了禍根。

他們的勢力範圍逐漸觸及金帳汗國的勢力範圍附近,面對令歐洲聞風喪膽的蒙古鐵騎,立陶宛大公國也隻能退避三舍,小心翼翼地維持着自己的生存空間。

18世紀末,在俄普奧三國的瓜分中,立陶宛-波蘭聯邦走向了滅亡,被并入了俄羅斯帝國的版圖。從此,立陶宛開始了被統治的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帝國進入立陶宛,立陶宛又一次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棋子。雖然戰後短暫獲得了獨立,但好景不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年,立陶宛被強行并入蘇聯,成為了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立陶宛人民不得不适應蘇聯的體制,學習俄語,接受計劃經濟。

1991年,蘇聯解體,立陶宛重獲獨立。

然而,半個世紀的蘇聯統治在這個國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獨立後的立陶宛,對俄羅斯還帶有些恐懼,這也促使他們在2004年急切地投入了北約的懷抱。

債台漸重

2024年初,立陶宛的國債已經攀升至470億美元,幾乎壓垮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要知道,立陶宛2021年的GDP總量僅有550億歐元,而如今的債務已經占據了年度GDP的八成。這個比例,讓人不由得想起了2010年前後歐債危機時期的希臘。

細究立陶宛的經濟結構,問題的根源便一目了然。

立陶宛缺乏顯著的資源優勢,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自蘇聯解體後,立陶宛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生産和輕工業制造。雖然加入歐盟為其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但産業結構的單一性始終是一個難以逾越的瓶頸。

在中國實施經濟制裁之前,中國一直是立陶宛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資料顯示,2020年中立雙邊貿易額曾達到十幾億美元的規模。

随着雙邊關系的惡化,這一貿易管道幾乎完全中斷。與此同時,俄羅斯作為立陶宛在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因地緣政治沖突也停止了與立陶宛的經貿往來。

在失去兩個主要貿易夥伴的情況下,立陶宛的外彙收入大幅下降。政府不得不通過舉債來維持國家運轉,這導緻債務規模迅速膨脹。

國際評級機構下調立陶宛的主權信用評級,進一步加劇了其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難度。

歐盟自身正面臨着嚴峻的經濟挑戰,成員國普遍持續性通脹,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即便是德國這樣的經濟強國,也在為經濟問題焦頭爛額。

歐盟難以拿出充足的資金來援助立陶宛;而美國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經濟問題上。

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立陶宛的經濟困境仿佛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債務上升導緻信用評級下調,評級下調又造成融資成本增加,而高額的債務利息又進一步加重了财政負擔。

如果立陶宛無法在短期内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該國可能将面臨自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立陶宛需要重新審視其經濟政策和外交戰略,尋求突破困境的新出路。

連鎖反應

2024年,國際局勢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對立陶宛這樣的小國,引發了一連串難以承受的經濟沖擊。

歐盟決定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運後,曾經源源不斷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戛然而止,整個歐洲的能源被切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LNG)趁機填補了這一空缺,但價格卻遠超往常。

每艘運往歐洲的美國LNG貨輪都能獲得可觀的利潤,這無疑加重了歐洲國家的經濟負擔。

德國作為歐洲工業強國,多年來依賴廉價的俄羅斯能源維持其強大的工業體系。

能源價格的飙升迫使許多德國工廠降低産能,有些甚至面臨停産的風險。這種“去工業化”趨勢對整個歐洲經濟體系産生了深遠影響,作為歐盟成員國的立陶宛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為了應對持續攀升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激進的加息政策。這一決策雖然有助于穩定美國國内物價,卻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

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币紛紛貶值,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這使得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舉步維艱。

歐佩克與俄羅斯的聯手減産決定,直接推高了國際油價。高企的能源價格不僅推高了生産成本,還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美聯儲可能不得不在未來繼續保持高利率政策。

立陶宛的處境越發艱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的小型經濟體,它既要承受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又要面對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帶來的融資困境。

更糟糕的是,傳統的援助管道似乎都已關閉:歐盟忙于應對自身的經濟困境,美國的注意力則集中在通脹治理上。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着多重風險的疊加效應,立陶宛經濟複蘇的道路充滿不确定性。

尋求轉機

2021年,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并邀請台灣官員通路。中國政府随即發表聲明,強調此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并警告立陶宛将承擔相應後果。

立陶宛方面并未改變立場,反而以“主權決策”作為回應。表面上,立陶宛希望借此增強與西方的聯系,獲得更多經濟與政治支援,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中國随後将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立陶宛商品被限制進入中國市場。

立陶宛的出口銳減,特别是農業、雷射技術等依賴中國市場的行業受創嚴重。政府财政赤字激增,社會經濟壓力不斷加大。而此時,立陶宛國内的政治沖突也在加劇。

眼看事态愈發嚴峻,立陶宛總統立馬表示,準許設立“台灣代表處”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甚至在之後辯解稱,這項決策“未經過他的準許”。

立陶宛與俄羅斯的貿易關系也因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導緻其經濟更加脆弱。短短一年間,立陶宛陷入财政危機,國内投資大幅減少,債務問題愈發突出。

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影響力不僅展現在制造業的崛起,也在于其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完整的産業鍊。

在目前世界經濟格局下,許多國家雖在政治上對華态度強硬,甚至呼籲減少對華依賴,但在經濟層面,卻無人敢真正與中國脫鈎。

因為全球産業鍊的穩定性高度依賴中國,許多國家的原材料供應、制造環節以及終端市場,都無法繞開中國這一環節。

盡管近年來全球範圍内掀起了一股“反全球化”浪潮,但想要短時間内完全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鍊中的地位,無疑是難以實作的。

正因如此,當中國針對立陶宛采取經濟反制措施後,立陶宛的經濟陷入困境。國家債務已突破470億美元,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企業倒閉潮愈演愈烈,失業率已超過6萬人。

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港作為立陶宛最大的海港,也是波羅的海地區為數不多的不會結冰的深水港之一,它每年處理着數千萬噸的貨物吞吐量。

對中國而言,這個港口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重要支點,為中國商品進入北歐市場提供便利。

于是,立陶宛方面向中國遞出了一個提案——希望中國租借克萊佩達港,以換取200億人民币的貸款支援。然而,這個租借提議在立陶宛國内引發了激烈争論。

這一消息一經傳出,立陶宛國内立刻引發激烈讨論。

一些政客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出賣國家利益”,但更多經濟學者則指出,若無法獲得資金援助,立陶宛的财政狀況将難以支撐下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表示,立陶宛的做法“極為可悲”。從高調反華到如今尋求經濟援助,立陶宛政府的态度轉變令人深思。

立陶宛國内的經濟狀況仍在惡化,已有1300多家企業倒閉,失業潮持續蔓延。即便當局希望借助中國市場挽救危局,但這一切真的還能如他們所願嗎?

參考資料:

1、立陶宛在與中國的關系上面臨艱難平衡 美國之音 2024年12月21日

2、立陶宛議會選舉會導緻對華關系改善嗎? 美國之音 2024年10月25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