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文化撷英】

光明日報記者 馬列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财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赓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承辦的“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日前在北京隆重開幕。展覽客觀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59項世界遺産,用可觀可感的攝影作品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和燦爛文化;用新穎獨特的展陳形式再現中國世界遺産無與倫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風貌。

在中國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如同沉睡的巨龍,靜卧在歲月的長河之中,默默守護着民族的記憶與榮耀。它們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靈魂,滋養着我們的精神家園,賦予我們深邃的思考。它們是時間的詩人,用石與土、木與瓦,書寫着不朽的篇章。

在這片文化的星空下,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些璀璨的遺産,讓它們的光芒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在心靈深處點燃不滅的火焰。這火焰告訴我們,每一代人都是文化的傳遞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繼承,更是創造,是在曆史的長河中續寫新的篇章。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平遙古城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國明清建築風貌,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建築風格和城市規劃的發展。梁生仁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22處代表性古迹遺址構成,蘊含着厚重的閩南文化、海絲文化、海洋文化。陳起拓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嬴政的陵墓,是中國古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儲存較好的一座大型陵園。陵園内出土的珍貴文物構成了體量巨大、類型繁多的文化遺産景觀。譚明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開平碉樓與村落”展現了中西方建築風格的大膽融合,是對廣東開平當地傳統碉樓建築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張志旺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北京中軸線縱貫老城南北,全長7.8公裡,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劉淑玲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以人工建築的兩堤三島為主,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景觀的美學理想,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西湖景觀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設計影響深遠,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習西湖的和諧之美。張力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瑰寶。梅生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梵淨山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是武陵山脈的主峰,山頂上至今仍保留着14億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質奇觀。翁輝遠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四川大熊貓栖息地位于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之間的邛崃山脈,是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栖息地的全球性典型代表。周孟棋攝

歲月遺珍 文脈悠長——觀“人類的記憶——中國世界遺産”攝影展

青海可可西裡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擁有獨特的生态條件和與此相适應的植被類型,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動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焦生福攝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13日 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