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日本華僑報》記者 鄭潔琳

2024年9月25日晚,在東京都北區社群文化中心,在日華僑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國慶晚會精彩上演。17個節目中,《生命之河》尤為引人注目。這組節目演繹了老、中、青三代“非遺”藝術家手把手将變臉、皮影、猴戲等“絕技”傳授給下一代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觀衆的心靈。伴随着《生命之河》的動人旋律,舞台上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身影交替而過,訴說着“非遺”藝術魅力的同時,更傳遞出文化傳承的力量和希望。

在這場演出中,中國變臉藝術中心代表、亞洲藝術文化促進會會長、著名旅日中國藝術家王文強與他5歲的兒子王武生首度同台登場,精彩诠釋了源自中國川劇的變臉藝術。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這次受晚會導演組的邀請,我參與了歌曲《生命之河》的創作。這首歌表達了生命的湧動與傳承延續的精神。川劇變臉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其在海外的傳承與延續恰好與這一作品的主題相契合。”在接受采訪時,王文強對導演組提供的創作機會表示感謝,并重申了傳承變臉藝術的重要意義。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變臉藝術,同時激勵年輕一代熱愛并傳播“非遺”傳統文化。

當晚的舞台上,年僅5歲的王武生身着演出服,一手輕握扇子,輕盈地轉身。再一回頭,刹那間,臉譜已悄然消失,留下的是他稚嫩的面龐和專注的神情。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從接到通知到登台表演,準備這場“父子同台”的變臉節目,王文強僅僅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克服了從動作要領到服飾等多方面的挑戰,最終實作了這件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兩個月内教會一個五歲孩子變臉,确實不容易。當時我考慮過,讓他隻表演一些簡單的動作,而不用變臉。但當我有意識地讓他練習一些變臉的基礎動作,講解扇子的使用方法時,沒想到他很快就掌握了要領。那就變一張臉譜看看吧!”在教學中,王文強很快發現了兒子的潛力,開始對他進行系統、專業的訓練。

解決了是否能夠學會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服裝道具的準備了。據悉,因為沒有現成的兒童變臉服裝,5歲王武生的演出服裝是奶奶臨時為他量身定制的。舞台上,男孩的臉譜和手持道具幾乎與王文強的一模一樣,隻不過是“縮小版”。這種獨特的定制,不僅展現了父子同台演出的深厚情感,更為這項傳統藝術的傳承增添了溫馨與動人之處。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回想晚會前一天彩排的情形,王文強告訴記者,當燈光亮起時,兒子興奮地說:“好激動啊!”這讓他感到無比欣慰。而今年,恰是他來到日本的第十個年頭,從留學到創業,再到這次能夠父子同台演出變臉,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美好而全新的開端。

王文強的藝術旅程始于他的故鄉安徽,他在長江畔的黃梅戲曲調中長大。由于對表演的熱愛,王文強在12歲時便由于過人的戲曲天賦,被錄取進入安徽黃梅戲學校,接受了系統的學習。在這裡,他逐漸掌握了豐富的戲曲知識與技能。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後來在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學習期間,王文強不僅專注于傳統藝術的創作與表演,還與其他地方劇種的藝術家們交流,拓寬了自己的藝術視野。在此過程中,他對川劇變臉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拜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川劇變臉大師毛庭齊為師,在其門下學習川劇變臉藝術。

2014年王文強赴日本留學,考入日本大學大學院舞台藝術研究科,并且獲得了國家公派留學獎學金。在日本學習期間,王文強了解并深研日本傳統藝術的能、狂言、歌舞伎、人形淨琉璃,以及日本現代戲劇,并對中日藝術及文化的比較研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與日本觀衆直接的交流和接觸,他深刻感受到推動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堅定了将文化事業作為今後人生目标的信念。王文強在日本東京先後成立了亞洲藝術文化促進會、中國變臉藝術中心等機構,主要從事藝術文化交流,緻力于在日本傳播變臉這門珍貴的中國傳統藝術。

旅日中國藝術家父子同台“變臉”,在傳承中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談及未來,王文強十分期待兒子能将變臉藝術傳承下去。他深感變臉藝術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給予了他極大的恩惠,認為回報的最佳方式就是将這門技藝傳遞給下一代。王文強坦言,盡管兒子今後的人生面臨着許多選擇與可能性,但他仍然希望兒子能夠繼承這項傳統藝術。

可以預見的是,作為在日本出生的中日混血兒,王武生未來将在中日兩國間的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王文強表示,作為父母,他不想幹預兒子的未來選擇,但希望王武生能通過變臉藝術,增進中日之間的了解、交流與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