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劉伯溫祖上留下的曆史痕迹,包括北宋、南宋、元朝

一統江山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

劉伯溫祖上是在宋朝内附的,據學者研究應該是少數民族黨項族!

咱們看看劉伯溫祖上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内附宋朝的?又有着怎樣的事迹?以及在北宋、南宋、元朝留下的曆史痕迹!

黨項族在唐朝初年,内遷至黃土高原地帶。到了宋仁宗時期,宋夏關系吃緊,蕃官數量驟然增多,保安劉氏也在這個時期内附,成為宋朝的熟戶(指歸順的少數民族)。

保安劉氏的起家人被認定為是劉懷忠。劉姓及懷忠當為漢姓漢名,按宋制應是内附賜官時所賜。劉懷忠到劉伯溫共十一代。

第一代保安劉氏劉懷忠(劉伯溫十世祖)

劉懷忠曾經被西夏李元昊誘惑,讓他投降西夏,并且送給劉懷忠大量金銀以及王爵,想讓劉懷忠投奔西夏,可惜劉懷忠抵抗住了誘惑,而且還把西夏使者帶過來的王爵印信毀掉,最後還把使者給殺了!

後來,劉懷忠在和西夏的戰争中,力戰而亡。劉懷忠死後,宋朝廷錄用劉紹能為右班殿直,任命為軍北巡檢。

第二代保安劉氏劉紹能(劉伯溫九世祖)

劉紹能是北宋宋神宗時期西北守邊的将領!

劉紹能也是明朝劉伯溫的九世祖!

劉紹能,字及之,他是北宋西北守邊将領,保安軍(陝西志丹縣)人,家族世代為少數民族的巡檢,這個職業一般是世襲的,而且還是出身少數民族才能擔任的,他的父親是劉懷忠,官至内殿崇班、閤門祗侯。

《宋史.劉紹能傳 》劉紹能,字及之,保安軍人。世為諸族巡檢,父懷忠,官内殿崇班、閣門祗候。

《宋史.劉紹能傳 》:擊破夏右樞密院黨移賞糧數萬衆于順甯。夏人圍大順城,紹能為軍鋒,毀其栅,至奈王川,邀擊于長城嶺,熙甯中,又敗夏人于破啰川,皆策功最。累遷洛苑使、英州刺史、鄜延兵馬都監。舊制,内屬者不與漢官齒,至是,悉如之,仍以其子襲故職。

劉紹能其後履曆,曾經在順甯擊敗西夏右樞密院黨移賞糧的數萬軍隊。

揭秘劉伯溫祖上留下的曆史痕迹,包括北宋、南宋、元朝

西夏軍隊在圍大順城(甘肅華池縣西北)時,劉紹能為充當北宋軍隊先鋒,在長城嶺(志丹縣西北)大敗西夏軍。

北宋神宗趙顼熙甯年間(1068—1077年),劉紹能又在破啰川打敗西夏軍,以戰功累升遷洛苑使、英州刺史、鄜延兵馬都監。

人紅是非多,當然說的不是北宋國内,而是國外,西夏對劉氏家族是又害怕又憤恨,因為劉氏家族世代鎮守邊關,又能打仗。

西夏沒辦法,隻能使用離間計,離間劉紹能和北宋朝廷的關系,宋神宗趙顼當然也知道劉紹能忠心耿耿,也知道這是西夏的離間計,因為西夏也不是第一次對劉紹能使用離間計了,而是很多次,可惜都沒有成功。

《宋史.劉紹能傳》:帝獨明其不然,手诏雲:“紹能戰功最多,忠勇第一,此必夏人畏忌,為間害之計耳。”

因為離間計的使用,宋神宗為了安撫劉紹能,還特别下诏書以安其心,“劉紹能戰功最多,他的忠勇在衆将中居第一,這一定是西夏人懼怕忌恨他,而采用的離間詭計。”

宋神宗的行為,使得劉紹能更加忠心于北宋朝廷。根據宋朝舊制,歸附于朝廷的少數民族首領是不能和漢族官員平起平坐的,但是宋神宗對劉紹能的待遇非常高,全都按照漢族官員的待遇對待其家族,并允許他的兒子繼承原來的職位。

《宋史.劉紹能傳 》:元豐西讨,召詣阙,神宗訪以計,對曰:“師旅遠征,儲偫不繼為大患。若俟西成後,因糧深入,乃可以得志。”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北宋向西夏進行反攻時,宋神宗認為劉紹能常久鎮西邊,對西夏的情況非常了解,是以把他召到金殿詢問政策,他說:“軍旅遠征,糧草不能及時供應為大患。若等到秋天收獲後西部邊地有了糧食再進兵,可以成功。”宋神宗認為劉紹棠說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任命他統帥兩軍對西夏進行讨伐。

劉紹能因為久鎮邊關,不可避免的被一些人攻擊,别人指控他,但是都沒有實際證據,是以劉紹能才能得以善終。

劉紹能的功績能名留史冊,跟他久鎮邊關有很大關系,他一生鎮守邊關長達四十七年,大小戰鬥五十多次,死于任上,他的最後官職為皇城使、簡州團練使職。

第三代保安劉氏劉永年(劉伯溫八世祖)

事迹不詳。

第四代保安劉氏劉延慶(劉伯溫七世祖)

劉延慶為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七世祖。

劉延慶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

和遼國打仗因為兒子沒及時趕到,導緻戰敗,丢失軍資無數。

北宋末年,汴京城破時,戰死沙場!

劉延慶,黨項人,出生在陝西志丹,現今陝西延安志丹縣。

劉伯溫祖先怎麼是少數民族的啊?

這有什麼奇怪的!曆史上被漢化的名人多了去了,比如隋唐時期,河南窦氏三祖房,都是鮮卑族人,河南房氏(原姓屋引氏),還有北宋的折家,慕容等,不一一列舉了,這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宋史》劉延慶,保安軍人,世為将家,雄豪有勇。

宋史記載劉延慶出身保安軍,世代為将門世家,英勇有武力。

首先先聊一聊保安軍的作用,保安軍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升永康鎮設定,治所在現今陝西省志丹縣。

保安軍北邊連着西夏,和夏州、宥州接壤,宋夏兩國交鋒的前沿、宋朝防禦西夏的主陣地。

保安軍同時也是宋夏商業貿易的中心,宋夏間公開貿易的榷場,首先設在保安軍,慶曆和議後遷至順甯寨。

保安軍的重要性——保安軍與諸堡寨存則延州保,延州保則關中安,關中安則天下安也!。

劉延慶早年經常和西夏打仗,曾經大敗西夏成德軍,擒獲首領賞屈,還有僞王子益麻黨征。

《東都事略》延慶破夏人成德軍,生擒賞屈并熙河招到僞王子益麻黨征。

《宋史》破夏人成德軍,擒其酋賞屈,降王子益麻黨征。

此處的“賞屈”是《定功繼伐碑》中的“李賞樵蔔”,此人是李訛移的兒子,李訛移是北宋叛将。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出使遼國回來,被任命為江、浙、淮南宣撫使,因為方臘起義的消息終于傳到朝廷了,此前被王黼藏起來沒有報告給皇上,導緻方臘起義軍做大,而且各地起義軍紛紛響應。

直到1121年,劉延慶和其餘将領在方臘被童貫打跑後,才收複被方臘占領的城池。1122年,方臘殘餘被滅,劉延慶因功節度河陽三城。

(方臘被被滅,在朝廷軍隊中有折家将的折可求(存),以及楊家将兩支(楊繼業和楊重勳)的後代,據折可求墓志記載,宋江就是折可求在滅方臘之後,順便滅了宋江!此前小編寫過折家将系列以及楊家将系列文章!)

1122年,方臘被平滅後,劉延慶又跟随童貫攻打遼國。

這次劉延慶統兵十萬攻打遼國,身份是宣撫都統制!

兵聖孫子曾經被吳王阖闾試用,讓他組織宮女排兵布陣,講就的就是紀律!

孫子兵法行軍篇也說了行軍的軍紀的重要性。

看看劉延慶是怎麼行軍的?

他在行軍中,紀律渙散,隊伍還不整。

《宋史》延慶行軍無紀律,郭藥師扣馬谏曰:“今大軍拔隊行而不裝置,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則望塵決潰矣。”不聽。

劉延慶這樣行軍,部将郭藥師跟他建議,大軍行軍時沒有防禦措施,假如遼國軍隊偷襲的話,我軍恐怕不能首尾呼應,那麼很快大軍就會潰敗的,劉延慶根本沒有聽郭藥師的建議,後來果然被郭藥師言中。

當大軍行進到良鄉(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時,正好遇到遼軍南下的遼國軍隊,想想就知道結果了,人家遼國打了個阻擊戰,宋朝軍隊當然大敗了,最後劉延慶關閉“營寨堡壘”不敢再戰。

難道劉延慶真的沒有學過兵法?估計還真的有可能,古代兵法也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何況劉延慶還是歸化的黨項人,漢人有的也未必能學到孫子兵法啊!這都是瞎猜的,玩笑了啊!

這可是征伐遼國呢,劉延慶吃了敗仗,這時候他的部将郭藥師着急了,跟劉延慶建議偷襲燕城(現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古城)。

劉延慶聽取建議後,開始部署,派部将高

劉延慶兵法沒學到多少,反觀遼國那邊使用計謀得當,人家虛張聲勢就把劉延慶吓得燒毀營寨往南逃跑了!

曹刿論戰,劉延慶是真的驚慌失措啊,這樣以來,遼國還沒打你呢,自己這邊“自相殘殺”,互相踩踏導緻死傷無數,死去的士兵綿延數百裡,豈能是一個“慘”字可以描述?

問題是劉延慶還帶着軍資呢,這些可都是從宋神宗以來的積累啊,白白的送給了遼國,這不就是資敵嗎!

劉延慶帶着殘兵敗将退守雄州(河北雄縣)!

劉延慶大敗,朝廷能饒得了他哦啊?當然不可能啊!劉延慶是以喪師的罪名被貶到了筠州(江西高安縣)。

您以為劉延慶的仕途完了啊?不可能的,人家是世代鎮守邊關的戌邊家族,怎麼可能會完了呢!

不久之後,劉延慶起複為鎮海軍節度使。

劉延慶的落幕之戰—汴京之戰!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國以完顔宗翰為統帥,分東西兩路大軍進攻太原、燕、京等地。最後宋朝繳納大量歲币,并割地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又率大軍南下,一路勢與破竹,直逼宋朝都城汴京(開封。

劉延慶則是作為将領之一奉命守城。

在城破後,他率領一萬多士兵逃跑了,一直逃到龜兒寺,被追殺的騎兵所殺。此戰劉延慶的長子劉光國也被殺于此。

俗語“一将無能累死千軍”!

劉延慶至少有七子,長子姓名不詳,随父親一同被殺。次子劉光世,劉光遠、劉光輔、劉光弼、劉光烈。

第五代保安劉氏劉光世(劉伯溫六世祖)

保安劉氏家族在這一代達到鼎盛,在第五代人劉光世時期,家族部分成員跟随趙構南下,遷居江南。

劉光世是明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六世祖。

劉光世為南宋“抗金名将”,南宋中興四将之一。

劉光世出身将門世家,保安軍劉氏家族是宋夏邊境著名的蕃官家族,他的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

劉光世出生于1089年,字平叔。保安軍(陝西延安志丹縣)人,他是鎮海節度使劉延慶的次子。

早年,劉光世曾跟随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以及攻取易州(河北保定易縣)。

随後在進攻遼國南京時,因為作為援軍沒有準時到達,導緻先頭部隊進入城中作戰,因為沒有援軍的情況戰事失敗,這也是導緻整個戰局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遼國南京城位于現今北京市西南廣安門一帶。它是遼國的陪都,也是遼國五個京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人稱燕京。)

後來劉光世在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複了領承宣使職務,又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河北路洺州(河北永年東)張迪“聚衆數十萬,陷州縣”,曾圍攻濬州(河南浚縣)五日。劉光世率宋軍鎮壓,張迪犧牲。

1126年,劉光世很不幸他父兄在開封城破後被殺,此前劉光世在杏子堡(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擊敗西夏,打算帶着3000精銳救援開封時,突然傳來北宋滅亡的消息,要說不幸,但是又何其有幸呢!

揭秘劉伯溫祖上留下的曆史痕迹,包括北宋、南宋、元朝

1127年,劉光世在南下到達濟州,和康王趙構碰面,劉光世被提拔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一路護送趙構!這可是佐命之功!也是劉氏家族達到巅峰的轉機!時來運轉哦!

大概同一時間段,很多曆史上大家族也南下,比如府州折家(楊繼業媳婦的娘家),以及楊家将後代楊存中(近衛保護趙構)等!同一年,嶽飛慷慨激昂給趙構上書,想要北上恢複中原,被趙構剔除軍營。

宋高宗即位後,劉光世升官了,任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陝西将官王德(王夜義)開始也被配置設定到劉光世軍隊。

王德是一位猛将,通遠軍熟羊寨(甘肅隴西西北)人,王德膽子非常大,勇猛善戰,1126年,他在金軍進攻中原時,因偵察隆德府有功,被授予進武校尉。後來率16位騎士闖入隆德府,俘虜了太守,殺了金兵近百人傳回。

随後,1127年,八月,劉光世又立功了,讨平山東李昱,升領奉國軍節度使,他是南宋朝廷建立後第一個建節的将領,厲害了我的劉光世。

(建節—執持符節。古代使臣受命,必建節以為憑信。)

(符節,朝廷傳達指令、征調兵将以及用于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1127年,十月,宋高宗趙構南逃,任命劉光世滁州、和州(和縣)、濠州(鳳陽東北)、太平州(當塗)、無為軍(無為)、江甯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統制,先後擊敗張遇、李成。後升領檢校少傅。

(苗傅,上黨(山西省長治市)人,在1129年3月和劉正彥密謀叛亂。)

(李成,字伯友,雄州歸信(河北雄縣)人弓手出身,以勇悍聞名。金兵占河北,他在淄川聚衆,輾轉南下,在江淮之間活動。兩次接受南宋官職,不久又企圖割據。被宋軍擊敗。投降僞齊。)

劉光世對于金兵是非常畏懼的,經常不奉诏書救援,這一點被後世诟病;但是趙構沒有辦法,因為劉光世就像唐朝的節度使一樣,跟着劉光世的軍士大部分都是“老爺兵”,跟着劉光世吃飯的,人家不會聽趙構的話啊,劉光世妥妥的一個大軍閥啊!

1129年二月,金國500騎兵追了過來,吓得趙構繼續南逃,劉光世根本沒有金兵交戰,也随之渡江南下。

随後,劉光世被任命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守鎮江府,随後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名存實亡的殿前司的長官!1129年,四月,參與平定苗、劉叛亂(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九月,金軍在黃州(湖北黃岡)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

1130年二月,趙構撤消禦營使,劉光世所部不知道隸屬于誰,因為劉光世為太尉,是以号稱“太尉兵”,群臣這樣不妥當,于是趙構另設禦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

後來金國将領完顔昌攻打楚州,劉光世又違背诏命不救援,他隻派了王德、郦瓊率輕騎兵襲擾金軍。

(王德曾親自率領軍隊大破金軍拐子馬)

(郦瓊,相州臨漳(河北臨漳西南)人,在劉光世被解除兵權後,後率部叛投僞齊劉豫,為靜難軍節度使,知拱州!這是後來的一位叛将!)

随後幾年,劉光世官職有很多變化,1135年,南宋改軍制,廢除神武軍及巡衛軍,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

1136年五月,因部将王師成擊敗僞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成為繼韓世忠之後第二個領三鎮節度的将領(甯武軍、甯國軍、保靜軍三鎮節度使)。

劉光世的做法,在南宋基本穩定之後,被拿出來說事兒,要罷免他的兵權。

1136年十二月,朝堂對于劉光世的處置,展開了辯論。

右相兼都督張浚:“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将,請罷之。”

左相趙鼎:“(劉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

1137年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再一次提出:(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複,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将帥”。

朝堂争鬥結束,經過四個月的讨論,劉光世在1137年,四月份,宋高宗趙構罷免劉光世為少師、萬壽觀使,所部隸屬都督府。

其實這次争鬥,根本原因就是右相兼都督張浚,想要染指劉光世的軍隊,而宰相趙鼎認為這樣做會引起中低層将領的不滿,果不其然,劉光世被罷免後,郦瓊有5000直屬部隊,在他的煽動下,一共有四萬多宋軍投奔僞齊,而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五萬二千多人,隻剩下王德直屬八千餘人。這就是所謂的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啊!

您以為劉光世就這樣完蛋了,那是不可能的哦!

兩年後的1139年冬天,在大曆史背景下,這一年宋金第一次議和達成共識,趙構以議和成功為由,賜劉光世“和衆輔國功臣”之封号,進封爵位雍國公、陝西宣撫使。同時劉光世,張俊,韓世忠成為南宋初僅有的三位賜功臣号、以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将領。

1140年,金朝違約南侵。五月,劉锜在進行順昌保衛戰時,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軍援助劉锜。

(劉锜,字信叔,父劉仲武,成紀(甘肅天水)人,南宋著名的軍事将領)

1141年四月,趙構收了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大将的兵權。随後六月份,劉光世也再次被收了兵權,被罷為太保、萬壽觀使。

1142年十月,劉光世改封楊國公。十一月十三日,劉光世逝世,享年五十四歲。

宋高宗趙構為劉光世辍朝兩日,追贈太師,谥号“武僖”。

1172年,宋孝宗趙昚追封劉光世為安城郡王。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一·乙集》:開禧用兵,韓侂胄欲風厲諸将,因劉光世之孫伯震有請,封光世鄜王。

1205年八月,權臣韓侂胄為振奮士氣,以配合即将展開的“開禧北伐”,應劉光世之孫劉伯震的請求,宋甯宗趙擴追封劉光世為鄜王,成為南宋七王之首。

(韓侂胄,位元組夫,相州安陽(河南省安陽市)人,魏郡王韓琦曾孫,南宋權相,他是一個為了自己權力和要立蓋世功勳,不顧家國危險的人,發動北伐,可惜失敗,然後和金國求和,最後被錘殺。)

劉光世在宋朝發生巨變時,扈從康王趙構,在南宋初成為中興四将之一,可是在對待金國反面,顯得很弱,“禦軍姑息,無克複志”,飽受诟病。

劉光世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

《宋史》編纂者脫脫評價劉光世和張俊:南渡諸将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并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光世自恃宿将,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卒緻郦瓊之叛。迎合桧意,首納軍權,雖得善終牖下,君子不貴也。二人(劉光世、張俊)方之韓、嶽益遠矣。

南宋初年,跟随趙構南下的将領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他們被當時的人們并稱,然而張俊确被認為是他們中最出色的。如果仔細考察他們的事迹,卻發現并非如此。……劉光世自恃是老将,選兵時沮喪畏縮,不執行皇上的指令,屢次違背召令,又軍紀不嚴,導緻郦瓊叛變。他迎合秦桧的意圖,首先交出軍權,雖然得以在晚年享受安甯,但君子們并不認為他的行為值得稱道。劉光世、張俊這倆人和韓世忠、嶽飛相比,顯得更為平庸。

人無完人,起碼劉光世有扈從宋高宗趙構之功!

劉光世有五個兒子,劉克臣、劉堯佐、劉堯仁、劉堯勳、劉舜谟。

第六代保安劉氏劉堯仁(劉伯溫五世祖)

事迹不詳,他有三個兒子,劉集、劉承、劉稔。

劉堯仁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

第七代保安劉氏劉集(劉伯溫高祖,即四世祖)

劉集遷居浙江青田。劉集兒子劉濠。

劉集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劉集。

第八代保安劉氏劉濠(劉伯溫曾祖父)

劉濠,字浚登,浙江青田人。

明代開國功臣劉伯溫的曾祖父。

劉濠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劉集—劉濠

劉伯溫曾祖父劉濠曾經自毀家宅,冒險燒毀反元義士林融黨羽名單,救助很多人免以被誅殺的命運,功德無量!這事出自明代一篇文言文《劉濠焚宅》。

《劉濠焚宅》原文:宋劉濠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黨。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免。曾孫基佐明太祖滅元 。封誠意伯。人謂祖德所緻。宋末、如林融之倡義者多矣。惜皆事敗。不見成而反贻累。劉濠欲毀黨籍。不惜自焚其廬。用心良苦。而人皆陰受其惠。所謂大德不德也。其曾孫以祖德所延。大光門闾。卒以滅元。冥冥中報施不爽爾。

劉濠的故事發生在南宋滅亡之後,當初他在南宋翰林院做翰林掌書官(文史記載)。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地内公布《建國号诏》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号為“大元”。

1279年,元朝至元十六年,南宋少帝趙昺祥興二年,宋元雙方進行崖山海戰,丞相陸秀夫背着趙昺投海自盡,标志着南宋正式滅亡。

劉伯溫曾祖父劉濠在南宋滅亡後,就回到了家鄉處州青田(浙江麗水市青田縣)!

南宋滅亡,也不是說六沒人反抗元朝的統治,這不是劉伯溫曾祖父的老鄉林融就不甘心嘛。

“宋處州青田人。宋末元兵下處州,融倡義糾裡黨數千人,謀興複宋室,事敗而死。元遣使捕錄其黨,誅連遍邑中。”

青田人林融,在元朝大軍攻下處州後,召集數千人,成立一支義兵,對抗元朝廷,想要推翻元朝,就這麼幾千人的隊伍,怎麼可能會推翻元朝呢,很快就被鎮壓了!起義失敗!

雖然林融起義失敗了,但是元朝廷可不會善罷甘休,為了斬草除根,元朝派遣使者大肆追捕林融黨羽,牽連整個青田縣!

元朝廷把林融黨羽寫在記事簿上,按名冊抓人,要是按正常抓還好,問題是就怕牽連無辜的人啊!

這樣的抓捕行動,肯定會牽連很多無辜的人,劉伯溫曾祖父劉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救下了很多無辜被牽連的人。

劉伯溫祖上是鎮守邊關的世代豪族,祖上劉光世又是南宋中興四将之一,家庭非常富裕,雖然南宋滅亡了,但是不影響劉家在當地是個富戶!

元朝廷的公差路過當地青田,就住在劉濠家裡,劉濠知道公差是幹什麼的,也知道了他們身上帶着林融黨羽花名冊,他看到牽連這麼多無辜的人,動了恻隐之心,六想了一個妙計。

公差住在劉濠家裡,怎麼也得設宴一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在劉濠有意為之之下,這些公差被劉伯溫曾祖父劉濠給灌的酩酊大醉,然後劉濠忍痛把房子給燒了,他又把爛醉如泥的公差給救出來,花名冊當然是被燒了。

這些公差酒醒之後,還以為是自己酒醉後失火了,當然也不好怪罪劉濠,吃了個啞巴虧,他們自知失職,然後又拟了一個名單,當然人數就删很多了。

揭秘劉伯溫祖上留下的曆史痕迹,包括北宋、南宋、元朝

劉濠這樣的舉動,可是救了很多人啊!很多被無辜牽連的人,也是逃過一劫!

劉濠的曾孫名叫劉基,幫助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平定了天下,得以封誠意伯的爵位。人家都說他是因為祖上積德,才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成就。

緣來緣去,朱元璋的外祖父和劉伯溫曾祖父也能沾的上邊兒,他們都是南宋遺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史外戚》記載,朱元璋的外祖父叫陳公,他曾經在南宋末年,跟随南宋大将張世傑和元軍作戰,後來張世傑的軍隊大敗,許多士兵落水溺水,而朱元璋的外祖父陳公僥幸逃脫上了岸。

然後陳公就回到了江蘇揚州一帶,因為他不再願意參軍,于是躲避到盱眙津裡鎮,并以巫術為業。

陳公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季家,二女兒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朱元璋外祖父這位老爺子,非常能活,高壽九十九歲。

看看劉伯溫和朱元璋是不是很有緣分,一個是南宋軍人陳公的外孫朱元璋,成了明朝開國皇帝,一個是南宋文人劉濠的曾孫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在南宋末年,像林融這樣起義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能成功,都遭到了元朝的殘酷鎮壓。劉伯溫曾祖父劉濠為了保護這些人,不惜燒掉自己的房子。可謂用心良苦,是以救助了很多人,劉濠曾孫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得天下,最終滅亡元朝,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報應不爽。在冥冥中得到的回報,由不得人不信啊!

劉濠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劉集—劉濠。

“光世之裔,世居青田。有名濠者,誠意伯之四世祖也”!

劉濠兒子劉庭槐(魂)!

第九代保安劉氏劉庭槐(魂)—(劉伯溫祖父)

這一代的劉氏劉庭槐(魂)開始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蔔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

(太學上舍—元承宋制,宋朝學校三舍之第一等。神宗熙甯四年(1071)始于太學置,學生一百人。考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許免禮部試,下等可免解試。上舍生或被選充太學前廊學錄、學谕、直學等職事,給月俸。入學滿六年獲釋褐者,稱走馬上舍。哲宗元符二年 (1099),令州學每年貢上舍生一人入京師,暫入太學外舍,考試合格即升内舍,三次考試不升舍者,遣還州學。徽宗崇甯元年(1102),令州學三年一貢,成績上等補上舍,中等補下等上舍,下等補内舍,其餘為外舍。)

劉伯溫的天文星象占蔔等知識,跟他祖父這一代開始積累有很大關系!

劉庭槐(魂)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劉集—劉濠—劉庭槐(魂)。

第十代保安劉氏劉炝(劉伯溫父親)

劉伯溫的母親據說是宋朝宰相富弼的後代!

劉炝在元朝官任遂昌教谕。

劉炝傳承世系為劉懷忠—劉紹能—劉永年—劉延慶—劉光世—劉堯仁—劉集—劉濠—劉庭槐(魂)—劉炝!

(教谕——是學官名。宋代除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學官名。宋代于京師所設國小和武學中始置教谕。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谕,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劉炝兒子劉基(伯溫)從小聰明好學,兒子劉基的啟蒙識字,就是劉炝親自教導的!

劉基十七歲拜師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緻用的教育。鄭複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劉炝贊揚說道:“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衆,将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從此之後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都十分精通,為以後幫助朱元璋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保安縣志》:“明誠意伯劉基字伯溫,其祖先劉光世保安太平裡人,祖居八澗山。宋南渡,居青田,生伯溫。輔明有功,封伯居金陵,招族人至厚資之遺以畫像,蔭郎官職。綠林之變,湮沒無存”。

以上就是劉伯溫祖上在北宋、南宋、元朝留下的曆史痕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