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五年(1855年),湘軍創始人曾國藩被太平軍圍困于南昌,大有被太平軍一鍋端的趨勢,曾國藩身邊的幕僚謀士見狀紛紛遠遁。曾國藩非常頭痛,其資深幕僚周騰虎遂向曾國藩推薦趙烈文入幕。趙烈文,字惠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與周騰虎是同鄉,早年考取秀才,精通天文曆法、兵書戰策,生的一身傲骨。同年十二月,趙烈文入幕湘軍,曾國藩見趙烈文很有個性,決定殺一殺他的傲氣,帶他檢閱湘軍水陸各營,意在震懾一下這位年輕人。
不料趙烈文絲毫沒有被湘軍的氣勢震撼到,反而從中看到了湘軍的弱點,并針對性地向曾國藩提出了整改措施。不久後,湘軍果然在樟樹大敗,曾國藩被趙烈文的才能徹底折服,遂引以為心腹,對其言聽計從。趙烈文為曾國藩制定了戰勝太平軍的一系列戰略戰術,最終,在趙烈文的輔佐下,湘軍于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終結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與趙烈文在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也成為無話不說的知音。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二十日,此時清廷進入了所謂的“同光中興”時代,但曾國藩知道一片繁華下面依舊是“一地雞毛”。心中愁緒無人訴說,隻得尋求好友兼知音趙烈文的解疑答惑,二人開始了晚清史上一段著名的對話。趙烈文上來就“放大招”,說清廷壽命最多還有50年,并預判了清廷滅亡後還會出現軍閥割據的亂象。
“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采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趙烈文)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颠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國藩聽完後,驚得一身冷汗,連忙問道清廷會不會出現像東晉、南宋那樣的南北朝形勢(其實就是割據半壁江山苟延殘喘耳),趙烈文再次針鋒相對地說不可能。
“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是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得以近距離“觀察”慈禧太後、同治皇帝、恭親王奕䜣及文祥、寶鋆等清廷最高層人物,曾國藩認為以上人物絕無力挽狂瀾的能力,越加相信趙烈文的判斷。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曾國藩與剛剛來到保定直隸總督府的趙烈文坦言,清廷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甚可憂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距離趙烈文論政正好44年。而清朝覆滅後,新興的民國并沒有統一全國,而是陷入了長期的軍閥混戰亂局。趙烈文可謂先知先覺,不但預判了滿清的“死期”,還預判了民國的亂世,誠可謂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