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17年,一場關于中醫古籍的交流會在某個城市悄然舉行。本以為隻是一場尋常的聚會,卻因為一份手稿的出現,瞬間點燃了所有人的熱情。

這份手稿,來自一位清代禦醫-汪必昌,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着他在宮廷行醫多年的心血,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竟然包含了540餘種疑難雜症的治療藥方.

消息一出,整個中醫界都沸騰了,專家們更是對其價值給出了驚人的評估——2.16億元。這究竟是怎樣一份手稿,竟能擁有如此高的價值?這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傳奇故事?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中醫的重要地位

老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那要是生病了咋辦?這看病吃藥,就像吃飯一樣,是咱們老百姓的頭等大事,而我們自古以來就有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中醫。

啥是中醫?簡單來說,就是用咱們中國傳統的方法來治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和“陰陽調和”。可别小瞧了這中醫,它可是有着幾千年的曆史,當年華佗、扁鵲這些神醫,那都是靠中醫起家的。

中醫治病,講究的是“對症下藥”,可不是像西醫那樣,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中醫大夫看病,是非常細緻的,先得“望聞問切”一番。看看你臉色咋樣,舌苔厚不厚,再聽聽你心跳,問問你哪裡不舒服,最後還得摸摸你的脈搏,這才開始開藥方。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不僅如此,中醫治病的方法也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吃中藥。那些個中草藥,看着不起眼,但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當然除了吃藥,中醫還有很多其他的治療方法,比如針灸、推拿、拔罐等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咱們調理身體,恢複健康。

不過話說回來,中醫雖然博大精深,但想要學好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光那中草藥就有成千上萬種,每種藥的性味、功效都不一樣,還得根據不同的病情、體質來搭配使用,其中的學問是十分深厚的。

是以那些個醫術高超的老中醫,他們手裡頭,不知道藏着多少治病救人的秘方。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就在2017年,中醫界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原來是發現了一位清代禦醫汪必昌的手稿,裡面竟然記載了540多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案。

這是真是假?汪必昌又是誰呢?

汪必昌:從民間醫者到清宮禦醫的傳奇人生

汪必昌是乾隆年間人士,出生在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看着祖父和父親用神奇的草藥和針灸,解除病患的痛苦,一顆懸壺濟世的種子,早早就在他心中種下。

汪必昌天資聰穎,對醫學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熱情。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家中收藏的醫書,從《黃帝内經》到《傷寒雜病論》,從本草綱目到千金方,他都認真研讀,細細揣摩。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白天他跟随父親上山采藥,辨識各種草藥的特性,學習炮制方法,晚上,他就在油燈下苦讀醫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虛心向父親請教,直到弄明白為止。

就這樣,在日複一日地學習和實踐中,汪必昌的醫術突飛猛進,小小年紀就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常常獨自一人去為窮苦百姓義診,憑借着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赢得了鄉鄰們的一緻贊譽,大家都說他是“小華佗”轉世。

時間飛逝,轉眼間汪必昌已經長大成人,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青年醫師。而此時遠在京城的皇宮内,正在進行着一場聲勢浩大的禦醫選拔。消息傳到江南,立刻引起了轟動,無數醫者都渴望能夠進入太醫院,為皇家服務。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汪必昌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動了心思。成為禦醫不僅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更意味着能夠接觸到更多珍貴的醫學典籍和名醫大家,這對提升自己的醫術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于是汪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漫長路。經過層層選拔,他憑借着精湛的醫術和過人的膽識,最終脫穎而出,成功進入太醫院,成為一名專職的禦醫。

初入皇宮的汪必昌,面對着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過他很快就被太醫院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名醫大家所吸引。

但是汪必昌并沒有沉迷于宮廷生活的安逸,他始終心系百姓疾苦,渴望将自己所學到的醫術,用來幫助更多的人。在宮中行醫期間,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偷偷溜出宮去,為那些看不起病的窮苦百姓義診,這也為他赢得了“仁醫”的美譽。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時光荏苒,在宮中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後,汪必昌也逐漸老去。他知道,自己終究是要離開這裡的,但他不願就這樣帶着一身醫術入土。

于是他決定将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整理成冊,著成《聊複集》一書,還想把它刊刻發行,希望能夠将自己的醫術傳承下去,造福更多的百姓。

除此之外,汪必昌還将他多年來積累的醫學心得、奇方秘術,以及在宮中收集到的珍貴醫案,都一一記錄在一沓厚厚的手稿中。這些手稿中蘊藏着巨大的醫學價值,如果能夠流傳下去,必将對後世醫家産生深遠的影響。

就這樣在告老還鄉之際,汪必昌帶着這沓珍貴的手稿,離開了生活多年的皇宮,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540餘種藥方重制人間

回到老家後,鄉親們都來夾道歡迎。可是汪必昌心裡清楚,自己可不是回來享福的,他心裡還惦記着一件大事。

啥大事?他要把自己這輩子行醫的看家本領,都寫進一本書裡,造福後世。這本書,汪必昌早就想好了,就叫《怪症彙纂》,專門收錄那些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

汪必昌回到家就閑不下來了,整天把自己關在書房裡,翻閱着自己帶回來的那一大堆醫書和筆記,就這樣,汪必昌憑着一股子韌勁,硬是花了數年時間,把《怪症彙纂》給寫出來了。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這書裡,密密麻麻地記載了540餘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案,從頭痛腦熱到疑難雜症,那叫一個包羅萬象,簡直就是一本古代版的“醫學百科全書”。

汪必昌拿着寫好的書稿,十分激動,恨不得馬上就找人刻印出來,讓天下人都能看到。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汪必昌準備找人出版的時候,家裡突然發生了一場變故,讓他不得不暫時擱置了出版計劃。

這一擱置,就擱置了幾百年。這期間汪必昌的後人一直把這份珍貴的手稿視若珍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他們知道,這份手稿裡,不僅凝聚着祖先的心血,更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财富,一定要好好儲存,不能讓它失傳了。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時間一晃就到了2017年,汪必昌的後人覺得,是時候讓這份珍貴的手稿重見天日了。于是他們決定将這份手稿捐贈出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了解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當這份塵封多年的手稿,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所有人都被它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所震撼。540餘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案,這簡直就是一座醫學寶庫。

而且這些處方寫得十分的幹淨利落,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可是還是儲存得十分完整,完全沒有大的損傷,讓大家都感到無比的震驚。

中醫藥學的未來,路在何方?

這份手稿的橫空出世,給中醫界帶來了很多新的發現,也給那些質疑中醫的人帶來了不小的震撼,連清宮禦醫的秘方都重見天日了,這中醫還能是騙人的玩意兒?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當然也有人不買賬,覺得這就是在炒作,是在“割韭菜”。“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迷信中醫?”“那些幾百年前的藥方,放到現在還能用?别吃出毛病來。”

這話說得,也确實紮心。畢竟咱們也不能否認,中醫在發展過程中,确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科學的驗證、藥材品質參差不齊等等。

但是咱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中醫幾千年來,能夠一直流傳下來,肯定有它的道理。

有些疾病,西醫就解釋不清楚,還得靠中醫來調理。還有那些個疑難雜症,西醫束手無策,說不定中醫就能藥到病除呢。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是以中醫藥學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那些流傳千年的藥方到底還能不能用,這個問題,還真得辯證地看待。

結語

中醫和西醫,就像太極裡的陰陽兩極,各有各的優勢,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咱們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就像汪必昌當年一樣,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想着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更多的人,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咱們學習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汪必昌

光明日報——2018-10-16——也是絕學——《〈聊複集·怪症彙纂〉四種未刊稿本》的傳世價值

2017年,清朝禦醫手稿現世,記錄540種疑難雜症藥方,價值2.16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