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津雲新聞
運河孕育了豐富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千百年來,運河兩岸的人們,用身口相傳的方式,讓這些非物質文化延續相承,成為了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形成了運河文化獨特的記憶符号。
有二百多年曆史的“寺各莊竹馬會”,是天津北運河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竹馬會的演員不多,隻有9個人,他們穿戴着平劇的頭面和服裝,8個人跨上竹馬,1個人撐起黃羅傘,随着傳承人的指揮,鼓點的變換,宛如騎上真馬一般,或疾馳,或緩行,表演出一場“昭君出塞”的故事。
每當農閑的冬日,寺各莊村安靜惬意,走在村子裡,撫今追昔,原來竹馬會流傳下來的背後,是一代代精心選拔出的傳承人,一段關于保護的故事和一份忠誠堅守。
一代代選拔的傳承人
寺各莊在天津市武清區大孟莊鄉,是一個靠近北運河的村落,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說上兩句竹馬會的曆史。
“竹馬”其實是一種古代兒童玩具,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将其夾在胯下充作馬騎。後來,竹馬吸收了一些傳統的戲曲、曲藝表演藝術的唱詞、音樂、服飾等,發展成為一種漢族民間舞蹈,成為民俗文藝活動或節慶活動中常見的一種表演節目,被稱為“竹馬會”。
“兩百多年前,有一個山東人,從寺各莊經過,傳給了寺各莊村的村民,這個山東人多才多藝,還比較懂音樂,當時教授了各種唱段有23首。”程立東是竹馬會現在的傳承人。
“寺各莊竹馬會”是以“昭君出塞”為藍本,通過演唱和跑竹馬相結合的方式,演一出民間花會,主要的演員有9個人,包括鳳冠霞帔的王昭君,頭戴烏紗帽的宮廷畫師毛延壽,為隊伍開路的男頭馬和女頭馬,兩名迎親的鞑靼兵和兩名宮女,還有一個給娘娘打黃羅傘的丫鬟。
程立東還記得,自己初次與竹馬會擦出火花,是在16歲那年,看着村裡竹馬會演員們練習,那時的程立東經常跟在後面跑,“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大爺從同村村民那傳承了竹馬會,扮演起毛延壽。他看我特别喜歡,就開始手把手教我了。”
2006年前後,程立東從大爺手中接過了毛延壽的馬鞭,成為了新一代的傳承人。
那時候的竹馬,馬頭和馬腚都是用竹子做成,然後在竹子外粘上牛皮紙,外面再上漆上油,顔色各異,形象生動,馬頭和馬腚之間再用竹子進行連接配接,風吹不破,雨澆不壞。
“因為我們沒有雙人鬥的武戲,是以又被稱作‘文會’。”表演時,竹馬的馬頭和馬腚分别跨于演員的前身、腰後,再穿戴上人物的服裝和頭面,扮相生動,酷似騎馬狀。
一遍“寺各莊竹馬會”有8個場門,演員和鑼鼓要根據隊伍中程立東扮演的毛延壽右手鈴铛,左手馬鞭的指揮,變換出不同陣型和鼓點,時而疾馳如風般奔跑,時而徐徐邁步地走,忽快忽慢的節奏,引得觀衆入勝。
“這一遍演下來就要二十多分鐘,我們一般出去演出,都要表演好幾遍,有時候還會一整天,雖然是文戲,但也是特别累的。”程立東說,眼看着自己年逾五十,三四年前,他開始物色培養下一代傳承人,找到了同村熱愛竹馬會的小夥子魯傑,“涉及竹馬會能不能長長久久地傳承下去,是以選拔傳承人花了我很多心思。”
一段關于保護的故事
從同村村民,到程立東的大爺,到程立東,再到可能成為未來傳承人的魯傑,能夠看出,竹馬會并非家族傳承。
會長任志祥說,雖然每次登台的演員隻能有9名,但全村有一百多人,各家各戶都有能表演竹馬會的人。可以說,竹馬會得以流傳下來,是合全村之力。
上個世紀80年代,竹馬會遭遇過低谷,村裡會的人越來越少,幾位村裡的老人看了着急,号召大家一起學習。從做竹馬到采買服裝、頭飾,哪一項都要花錢,可那時候,誰能拿出錢來置辦這些東西?
“1984年,我們全村500多戶村民,家家戶戶都自願出錢,集了1000多塊錢,讓竹馬會置辦物件,是這筆錢,救了竹馬會,才讓竹馬會一直流傳下來了。”任志祥回憶道。
66歲的田秀華從1986年開始扮演王昭君,這一演就是十多年。田秀華回憶說,那時候老人們對學習竹馬會的年輕人都很嚴格,練習竹馬特别辛苦。
“比如你必須是小碎步,這樣帶着竹馬跑、走的樣子,才能跟真的騎馬一樣。如果像正常走路一樣,馬屁股會颠起來,很嚴重,看上去人和馬不協調。”田秀華說,為了練好小碎步,村裡的老人要求兩腿之間夾上向日葵杆或者麥稈,無論快走還是慢走,不準落地。
最辛苦的還不是練習步法,而是演出時裝扮的頭面。竹馬會演出是平劇扮相,雖然沒有平劇的妝面那麼精細,但為了讓人看着精神,佩戴各種頭飾,也需要用布将頭包的緊實一些,標頭,讓很多年輕演員頭暈目眩,甚至嘔吐,“那時候大家都不圖嘛,練走路,標頭,都特别辛苦,有時候演出一天下來,腳上都是泡,但都堅持過來了。”
雖然辛苦,但田秀華忘不了演出的場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大家的熱情,竹馬會演出,常常是從上午10點多開始,一直演出到夜裡,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有的人被擠到了田地裡,有的人翻上牆頭看,還有的夜裡舉着火把追着看。
一份37年的忠誠看守
聽着田秀華的講述,任志祥笑着陷入了回憶。
1985年,任志祥剛剛34歲,當時隻是覺得好玩,是以常常到竹馬會幫着打下手,一來二去,辦事牢靠、老實穩重的他被幾位竹馬會裡的老人看重,極力推舉他為竹馬會的會長,讓他幫助打理竹馬會對外的一切事物。
“我當時不想接手,但實在沒辦法,老人們很堅持。”最終,任志祥接過了管理權。那一刻,老人們叮囑他,“寺各莊這點眉眼的事,你别給丢了就行。”這句話,任志祥深深地刻在了心裡。
2000年,村裡黨支部換屆選舉,為群衆服務多年的任志祥被推選為代理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在鄉裡開會時,聽說可以申報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他動了心,雖然有的村民不以為然,但任志祥說,“我們竹馬會兩百多年的曆史,應該試試。”
将所有材料遞交上去後,任志祥開始了迫切的等待。2009年10月,“寺各莊竹馬會”申請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
現在,有了各級政府的支援和幫助,竹馬會有了自己的活動室,登台的演員可以在那裡彩排,新入會的演員可以在那裡練習,竹馬和頭飾、服裝,都可以放在櫥窗裡儲存,音響和鑼鼓也都有了自己的房間……
(津雲新聞記者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