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作者:紅薇染露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季漢後期,南中地區被視為是這個王朝的根基和命脈。這裡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肥沃的土地,更是蜀軍的主要後勤基地。然而,有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為何這個時期的衆多出色将領,如馬忠、張翼、霍弋等,都被派遣到了這片偏遠地區?他們在南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當時還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一探究竟。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一、南中地區的戰略意義

季漢後期,随着戰亂不斷,益州和漢中等傳統農業重鎮的農村經濟一蹶不振。相比之下,處于邊遠地帶的南中地區還保有大片肥沃平原,如曲靖、越州、陸良等,成為蜀漢重要的糧倉。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當時蜀國疆域狹小,内陸人口疏落,迫切需要大量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産。于是,庲降都督們開始在南中地區大規模發展農業。他們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播至當地,還将山區居民遷徙至平原,以期充分利用這片富庶之地。

同時,南中盛産各種礦藤,包括鐵、銀、銅等戰略資源,為季漢軍需和财政提供了可觀的支撐。此外,南中還是重要的馬匹和耕牛産地,為蜀漢提供了大量軍用馬匹和農用畜力。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由于地處偏僻,南中在漢末三國時期躲過了戰火洗禮,使其成為季漢轄地中為數不多的"生産發動機"。自諸葛亮南征之後,南中地區更是成為了供給蜀國軍糧、物資、兵員的重要來源地。

季漢統治者清醒地意識到,要想維系長期戰争,就必須牢牢掌控南中這塊寶地。于是他們先後派遣出馬忠、張翼、霍弋等能将出任庲降都督,專門負責南中的開發和管理。這些優秀将領在當地屯田種植,并負責訓練新兵,為蜀漢源源不斷地輸送糧草和後備軍力。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二、庲降都督的設定與職能

庲降都督一職的設立,源于蜀漢對南中地區的管理需求。在東漢末年,南中各豪族對中央政權素來敵視,劉璋父子曾遭當地武裝起義的反對。直到劉備入主益州,他才意識到必須妥善處理南中問題。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特意在南中設定了庲降都督這一職位,指令能文能武的鄧方出任。"庲降"二字本有"招徕、降服"之意,由此可見,劉備當初設定這一職位的目的,正是希望通過懷柔政策,消除南中各族的戒心,主動向蜀漢臣服。

然而,雖然擔任庲降都督的鄧方為人品行端正,在南中任内親民愛民,但仍無法徹底扭轉當地人對中央政權的不信任。劉備病逝後,南中接連爆發多起叛亂,當時的庲降都督李恢不得不求助于諸葛亮,才平定了這場動亂。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這一役使得蜀漢深刻認識到,單純的懷柔政策已無法完全安撫南中。于是在平亂之後,後繼的庲降都督不僅需要通曉當地風俗習慣,更需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時刻防範突發局勢。在張翼、馬忠等人的管轄之下,南中地區終于重新恢複了相對的穩定。

随着時間推移,庲降都督的角色也逐漸發生轉變。起初為了招撫當地豪強而設,後來則更側重維護軍事和政治秩序。庲降都督成為蜀漢在南中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手握重兵,肩負管理南中、征調兵力的重任。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他們不僅得訓練新兵以確定軍事實力,還要監管屯田耕作、糧草物資的生産運輸,以保障蜀漢北伐的後勤補給。同時,庲降都督也必須時刻注意安撫南中百姓,維系地方政權的正常運轉。

可以說,庲降都督在季漢後期已成為南中地區的權力核心,掌管着這片關鍵要地的軍政大權。為確定庲降都督忠誠有力,後來蜀漢将這一重任,多半交予親信将領和貴族子弟。他們憑借出衆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南中地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三、蜀漢後期新增的治理政策

除了軍事管控之外,蜀漢後期對南中地區的治理,還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其一,大力發展農業生産。由于南中地區自然環境優越,許多平原地帶極為肥沃。為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蜀漢在當地大興土木,修建灌溉管道,開墾更多土地以供耕種。同時,他們還從中原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并推廣到南中各地。

譬如在越州,蜀漢曾派遣農夫教授當地人們新式農具的使用方法;在陸良,則有專人傳授改良的墾作方式。這些舉措極大提高了南中的農業産量,有力支撐了蜀漢長期作戰所需的糧草補給。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其二,制定人口政策,大舉招徕移民。由于戰亂原因,益州和漢中等老區人口銳減,而南中地區人丁相對稀少。為解決勞力短缺,蜀漢決定在南中開展"拓墾護衛"政策,大規模招徕中原移民前來開墾。

具體做法是,蜀漢軍隊先在南中平整土地,然後從其他地區調集移民,前來墾荒開基。這些新移民不僅可充實勞動力,還能為蜀漢提供大量新兵員。在霍弋等人的努力下,南中各地陸續出現了諸多新村落,人口逐漸增多。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其三,推廣中原先進文化和技術。為了更好同化南中地區,蜀漢政權還着力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傳播到這片邊疆。比如在曲靖,當地就有專門的學校教授漢文化知識;在陸良,蜀漢曾派遣技師前往指導造紙、陶瓷等手工業。

通過這些舉措,南中地區的社會面貌和生産方式,逐漸朝着中原化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有助于加強中央對該地區的控制,也為漢化當地文化鋪平了道路,留下了深遠影響。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四、出色将領在南中的表現

被派駐南中管理地方政務和軍事的,多半是些出色将領。他們各自身懷絕技,在南中地區留下了不同的印記。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最值得一提的,要數馬忠了。這位初為庲降都督,後升任衛将軍的老将,一生勤勉敬業,待人寬厚有度,在南中百姓心中極有威望。據載,馬忠到任後,嚴格要求屬下們"不得亵渎寺廟,不得騷擾良民"。他熱心公務,視民如子,深受四野愛戴。

每逢農忙時節,馬忠便親自率領部屬前往田間勞作;遇有赈災,他更是慷慨解囊,撥糧赈濟。久而久之,南中百姓都尊稱他為"父母郎君"。後人甚至專門為他立廟祭祀,這在當時實屬罕見。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相比馬忠的得民心,張翼的作風就顯得另一個極端了。這位節度嚴明的将領,治軍有方,但對付百姓往往鐵面無私。他一到任,便嚴懲A錢,整肅吏治。不久後,順慶地區爆發了一場騷亂,當地百姓群起反抗張翼的苛政。

面對這場騷亂,張翼英勇殺出,親自出馬征讨。最終叛軍傷亡慘重,有數萬人逃亡他鄉。此役讓張翼在南中樹立了無可置疑的權威,但背後的代價是,他與百姓的關系幾乎完全破裂。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再看霍弋,這位晚年出任庲降都督的名将,更多展現了自己的才學之長。作為一代文人将領,霍弋博覽群書,對南中風土人情極為了解。他屢建高論,數次上書朝廷,建議繼續開發南中資源,并穩紮當地戍守。

正是在霍弋的建議下,當時蜀漢加大了對南中地區的人力物力投入。在他任内,當地新村落不斷增加,移民人數也與日俱增。霍弋熟谙百姓語言,更受到南中士紳的推崇。直到後來兵敗,他仍能憑借對南中地區的深厚根基,招兵買馬,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活動。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五、季漢對南中的開發利用及其影響

通過幾代庲降都督的不懈努力,南中地區終于成為了季漢時期糧草遼闊、兵員充沛的重鎮。這片曾被邊陲的土地,對蜀漢王朝的存亡和發展,産生了深刻影響。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首先,從軍事上來看,南中為季漢提供了可觀的人力資源。每逢征戰,該地區便能應征數萬精銳之師,有力支撐了蜀軍的遠征。據統計,僅在諸葛亮六次northern伐途中,從南中地區就征調了近十五萬兵員。

此外,南中出産的馬匹、糧食、武器等物資,更是成為了蜀漢邊疆固壘的重要補給。當年霍弋曾上疏朝廷,建議在南中地區大規模屯田墾殖,正是着眼于長期對外作戰的需要。

季漢後期的幾名出色将領,為何都去南中,做起了庲降都督?

其次,在财政方面,南中為季漢貢獻了大量賦稅和珍貴資源。從曲靖、越州一帶采掘而來的鐵、銀、銅等礦藤,為蜀漢軍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而當地豐饒的農業,則為國家增加了可觀稅賦收入。

有學者估算,季漢後期,南中地區每年上繳的賦稅糧食,便相當于蜀國軍糧的三分之一。正是這筆不菲的經濟收益,為戰禍頻仍的季漢提供了堅實後盾。

然而,與此同時,南中地區在為季漢大肆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地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加之戰亂蔓延,居民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

據記載,南中的人口和田園自漢末戰火之後,再未能恢複當年的輝煌。即便再次興旺發達,這裡也已不複當年的安居樂業景象。直到今天,南中地區仍可看到一些遺留自三國時期的古村落、古灌溉管道等曆史遺産,見證了那段滄桑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