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事洞明皆學問,閑雲滌盡喜乾坤。在朝代更疊,官場紛争中,哪一個時代不曾出現過貪贓枉法、欺上瞞下的腐敗官僚?
然而,又有幾人能夠如孫嘉淦般,矢志不移地秉持正道,不畏強權,以身作則,将"清官"的品格诠釋得淋漓盡緻?
正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單憑皇權和法律的強制手段,難以律令百姓心齊。唯有以德化人,以正氣凜然的品行影響他人,才能真正實作社稷安康、民不畏法的理想境界。
那麼,這位清朝史上最為著名的"清官"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又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道德操守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孫嘉淦傳奇的一生,去感受這位君子風範的真正内涵。
一、書香門第中的俊秀才子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一個有着悠久書香的小康之家迎來了一位令人期待的男孩 :孫嘉淦。他出生在山西的一個寒門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天賦異禀。
孫家就像是當地的"才子莊園"。孫嘉淦的父親孫承瀾是一位嚴謹治學、以教育為志的鄉紳,終生緻力于培養後代成才。白天在縣學認真授課,晚上則親自輔導三個兒子讀書。他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扛起家族"君子如玉"的榮耀。
在父親的悉心培養下,小小年紀的孫嘉淦就展現出驚人的學習天賦。15歲時,他已流利誦讀詩書,洞悉古今文章。寫作更是出神入化,字字珠玑。鄰裡鄉親無不贊歎這個家庭的"三進士"奇迹。
這種家庭氛圍,無疑為孫嘉淦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堅實基礎。他虔誠敬佩父親的治學态度和治家之道,視兄長如導師,在家庭這個第一所學校裡汲取了源源不斷的正氣和為人處世的智慧。這些都成為他未來成就非凡的重要支撐。
一門三進士,家鄉驕傲
就在孫嘉淦24歲那年,他中舉進士,成為這個小康之家的又一個"狀元"。這一喜訊不胫而走,很快傳遍了整個家鄉。原來,孫嘉淦的兩個哥哥孫嘉桂和孫嘉楠,也都曾在早些年中舉并做了要員,可謂"一門三進士"。
孫家的這一驕人成就,立刻引起了整個鄉裡的關注。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稱頌這個家族的"天賦異禀"。甚至連普通百姓也為之歡呼,覺得這個家族真是不簡單。
年輕的孫嘉淦既興奮又感到沉重的責任。他知道,家庭的榮耀既是對他的鞭策,也是他未來必須擔負的重任。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不負衆望,成為這個家族的脊梁骨,成了他此後40年人生的己任。
一步三難的履新之路
然而,這位意氣風發的進士官員,卻并沒有像其兄長那樣一步登天。相反,他的仕途之路一開始可謂"一步三難"。
剛剛中舉時,孫嘉淦隻被安排到一個偏遠的縣知縣任職。起初,他也不太明白這背後的原因。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他先前曾在朝廷直言不諱,勸谏失當,觸怒了某些權貴,險些被革職的緣故。
但是,孫嘉淦并沒有是以氣餒。他秉持着自己的正直品格,認真執行各項職責,在基層為民謀利,很快就在當地積累了良好聲譽。
漸漸地,上級也看到了這個剛正不阿的年輕官員的才幹和品行。不久,新任的皇帝雍正即位,開始重用一批品德過硬的人才。孫嘉淦也是以逐漸得到重用,進入了朝廷要津。
二、正言直谏,觸怒權貴
維護百姓利益,勇敢直谏
就在孫嘉淦步入朝中要職之時,剛剛登基的雍正帝正着手推行一系列政改。這其中不乏一些得罪舊臣的措施,如打擊異己、整頓貪腐、捐官充實國庫等。
作為一名忠誠的朝臣,孫嘉淦當然知道此舉的必要性。但是,他畢竟是個正直剛烈的人,對于皇帝的一些決策還是不免有所保留。于是,他鼓起勇氣,直言不諱地向雍正陳述自己的意見:
"皇上,您實行這些新政雖出于善意,但還請慎重考慮。譬如說,您現在在打擊異己,與親骨肉決裂,恐怕會産生負面影響;您停止西陲戰事,百姓無疑會大大減輕負擔,但此舉恐怕會惹禍上身;再者,您現在大量征召官員繳納捐稅,其實就等同于'買官'的形式,必然會滋生新的腐敗。"
孫嘉淦一番直言不諱的憤怒谏言,猶如一記當頭棒喝,猛地擊中了雍正帝的心扉。作為一個剛剛登基的新皇,雍正勢必需要穩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哪裡能容忍有人如此肆無忌憚地指責他的新政作為?頓時,他對這個正直的朝臣怒不可遏。
險些身死道消
眼看孫嘉淦一個勁地說理,将自己的新政盡數批評,雍正終于再也忍耐不住,當即發怒訓斥:"你這個膽大妄為的家夥,竟敢違逆朕的決策!你還真當自己是大臣,可以随意評論朕的政令!"
接着,雍正當即打發人去将孫嘉淦逮捕,準備嚴懲不貸。這位本來一腔正氣的大臣,此時還真有可能就此身死道消。
幸運的是,此時有人及時站了出來 - 那就是孫嘉淦的老師和座師,大學士朱轼。朱轼見狀大為焦急,連忙到雍正跟前,一五一十地替孫嘉淦解釋道:
"陛下,請息怒。孫卿不是有意頂撞您,而是太過直率,口無遮攔,不知分寸。但您仔細聽聽,他的确發現了您新政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都是出于忠心耿耿,切切為國。如果他真有别的居心,又怎會如此直言相勸?"
朱轼的這番辯白終于令雍正平息了怒氣。他歎了口氣,說道:"看來孫嘉淦确實是個敢言的忠臣,不過性格太過直爽,需要我來好好教育一番。"便赦免了孫嘉淦,并且還提拔重用了他。
這次風波之後,孫嘉淦愈發認識到了自己性格直率的弊端。但是,他的正義感和為民服務的初心絲毫沒有改變。從此以後,他在朝廷上下不斷提出有益改革的建議,無不出于一顆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堅持原則,正義何辜
雍正十年,一件事件再次考驗了孫嘉淦的正直品格。這次,他不但沒有功虧一篑,反而彰顯了自己的鐵骨铮铮。
當時,孫嘉淦奉命推薦一批适合擔任皇子教習的人選。但是,皇帝的兒子果親王卻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孫嘉淦的推薦不太實在。于是,雍正便要求孫嘉淦重新核實。
可是,孫嘉淦堅持自己的判斷,認為這些人才與自己非常熟悉,沒必要再重複稽核,這樣隻會浪費時間。他果斷上前拿起了皇帝手中的钤印,準備代為簽字。
見此情形,雍正帝大怒,當即指責孫嘉淦:"你竟敢動朕的禦筆,這可是大逆不道啊!"
孫嘉淦頓時醒悟過來,趕緊撩袖雙手奉上钤印,向皇帝謙卑地陳述自己的失誤。但是,這一舉動顯然無法阻止權力的報複。最終,孫嘉淦不但被免去了官職,還險些被判以極刑。
是的,孫嘉淦在這件事上犯了個錯誤,但這絕不是他放棄原則、背離正道的理由。相反,他甯可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判斷。這份剛正不阿、視死如歸的氣節,不正是他為官一生所遵循的信條嗎?
幸運的是,雍正最終還是體諒到了孫嘉淦的這份忠誠和廉潔,便免去了他的罪責,隻是将其調往銀庫工作。這樣,這位堅持正義的大臣得以保全性命,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為國盡忠。
三、乾隆知遇,功業卓著
乾隆登基,孫嘉淦再創輝煌
雍正十三年,孫嘉淦的事迹終于引起了雍正的重視。這位新登基的皇帝對他這種不懈追求正義、無私奉獻的品格深有感觸,便将他調任吏部右侍郎。
此後不久,孫嘉淦又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禦史。這個職位在當時朝廷中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要職。作為乾隆帝的師傅,孫嘉淦終于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春。
在這個新的舞台上,孫嘉淦發揮了他一貫的忠誠、正直和進取精神。他深入各地實地調查,大膽向新任的乾隆皇帝提出許多務實的政策建議。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他上書乾隆的《三習一弊疏》。在這份奏折中,孫嘉淦直言不諱地指出,年輕氣盛的乾隆很容易被"耳習于所聞,則喜谀而惡直;目習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于所是,則喜進而惡違"的三大弊習所蒙蔽,并建議要"永杜一弊"。
乾隆看後大為贊賞,随即下令全朝文武廣為傳誦,以"戒除三習"。這充分顯示了孫嘉淦在乾隆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從此以後,他便成為朝廷上下備受敬仰的明臣。
湖廣總督,鐵面無私的清廉
隻有一個清廉過人的人,才能在權貴林立的朝廷上如此威風凜凜。孫嘉淦一生的為政之道,無疑就是最好的佐證。
乾隆六年,孫嘉淦被任命為湖廣總督。在這個重要的地方官位上,他充分展現了自己鐵面無私、一絲不苟的清正品格。
到任後,孫嘉淦深入湖南海關進行實地巡查。在詳細了解情況後,他發現當地的布政使劉應龍正在私收關稅,A錢腐敗,肆意違法。孫嘉淦立即展開徹查,最終将劉應龍依法懲處。
這種敢于觸犯權貴的正氣,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乾隆十五年,年已六十七歲的孫嘉淦再次受命擔任工部尚書一職。
在這個崗位上,他繼續嚴格要求自己,查出了紮拉芬、傅德、田泗其等幾十名A錢腐敗的官吏,并與刑部尚書劉統勳配合,将他們一網打盡,依法懲處。
正是憑借這種對權力毫無懼色,鐵面無私的正氣,孫嘉淦成為了清代最負盛名的"清官"典範。他每到一處,必定大動幹戈、掃清積弊,這種作風無疑極大地震懾了當時那些貪官污吏。
震懾權貴,追求正義
孫嘉淦為人正直,做事果斷,從不畏懼權貴。這種氣節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屢次展現。乾隆元年,孫嘉淦身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在上書乾隆帝時,直指那些下級官員以節日之名送"節禮"給上級官員的行為就是變相行賄,是百姓的負擔,必須嚴禁。
此後,在他和妻子帶頭退回所有"節禮"後,乾隆帝立即下旨嚴禁這種歪風,再未發生過。與此同時,孫嘉淦不僅自己廉潔奉公,更是嚴懲他人的貪腐行為。
譬如雍正五年,他就曾嚴厲懲處了一名憑仗權勢勒索學生的佐領。又如雍正十年,他在戶部銀庫執職期間,大快人心地揪出了一批貪腐官吏,并協助查處了年羹堯的諸多罪證。
乾隆元年,朱藻這個直隸總河官員因為瀆職失誤而被參劾。乾隆帝親自派遣孫嘉淦和納親王前去查處此案。納親王想要包庇朱藻,卻遭到了孫嘉淦的堅決反對。在孫嘉淦的堅持下,朱藻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正是這種不可磨滅的正義感和追求公平的決心,使得孫嘉淦成為了清朝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清官"。他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把維護百姓利益和社稷安危放在首位,絕不屈從于任何權勢的誘惑。
教書育人,對國學的貢獻
孫嘉淦不僅在為政上卓有建樹,在教育和學術領域也頗有建樹。作為一個儒家學者出身的官員,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學者本色。
在朝為官的過程中,孫嘉淦先後擔任過翰林院檢讨、國子監祭酒、順天學政等要職。在這些崗位上,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學和修養,緻力于國學事業的振興。
比如在任國子監祭酒期間,孫嘉淦就上書雍正帝提出了《振興國學諸項事宜管見》,從師資配備、課程設定、經費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受到了雍正的高度認可。
又比如在任安徽學政時,他針對當地"重辭賦,輕經學"的教學弊端,向雍正帝提出了"各明一經,各治一事"的改革主張,大大推進了國學教育的專業化程序。
不僅如此,孫嘉淦還親自編撰了《近思錄輯要》這部著作,免費供士子們研讀,收到了很好的實效。他在這部作品中提出的"人才出于學校,科目多為文藝,無稗于用,齊家治國平天下應以經術為主"的觀點,無疑極大地沖擊了當時科舉制度中對文辭的偏重。
可以說,孫嘉淦一生都在為國學事業的振興而不懈努力。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學者本色,将教書育人視為人生最高追求。這種對國學滿腔熱忱的精神,必将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
四、退休歸隐,乾隆的知遇
退休之路的艱辛
乾隆十二年,年屆七十的孫嘉淦終于申請退休,回鄉養老。對于這位一生奉公不貪的大臣來說,這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很簡單,孫嘉淦一生清廉, 積累的财富并不豐厚。若是一貧如洗地回鄉,恐怕會讓外人誤解為他在仕途失意,這于他的名譽無疑是一大打擊。
為了維護自己的體面,孫嘉淦想出了一個奇招:他讓手下準備了十幾個大箱子,都裝滿了普通的石頭,浩浩蕩蕩地回到故鄉。
這一舉動果然引發了不少猜疑和議論。有人告發孫嘉淦私藏巨額财富,意圖逃脫查辦。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不禁心中疑窦叢生。
乾隆的知遇和嘉許
幸運的是,乾隆最終還是看破了這一切。他派人暗中調查,發現這些箱子裡果真隻裝着普通的石頭。乾隆不禁感慨萬分,這才明白了孫嘉淦的苦衷。
乾隆當即下令,将那些石頭全部換成黃金,作為對孫嘉淦一生清正廉潔的嘉獎。這無疑令這位資深大臣備受鼓舞,他終于可以安心地回到故鄉,過上安逸的晚年生活。
這一幕,無疑為孫嘉淦的人生畫下了完美的句号。這位清代最負盛名的"清官"終于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嘉許。他畢生的正直品格和為民服務的理念,也必将成為後世官員應當學習的最高楷模。
結語
孫嘉淦,這位清代史上最為著名的"清官"巨擘,其一生正氣凜然的人格魅力,至今仍為世人所景仰。
今天,當我們回望孫嘉淦的一生時,不難發現,他所追求的正氣和清廉,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迫切需要的。
他那高潔的品格和對國家、對百姓的由衷關愛,必将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最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