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前言

世事洞明皆学问,闲云涤尽喜乾坤。在朝代更迭,官场纷争中,哪一个时代不曾出现过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的腐败官僚?

然而,又有几人能够如孙嘉淦般,矢志不移地秉持正道,不畏强权,以身作则,将"清官"的品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单凭皇权和法律的强制手段,难以律令百姓心齐。唯有以德化人,以正气凛然的品行影响他人,才能真正实现社稷安康、民不畏法的理想境界。

那么,这位清朝史上最为著名的"清官"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又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道德操守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嘉淦传奇的一生,去感受这位君子风范的真正内涵。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一、书香门第中的俊秀才子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一个有着悠久书香的小康之家迎来了一位令人期待的男孩 :孙嘉淦。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寒门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天赋异禀。

孙家就像是当地的"才子庄园"。孙嘉淦的父亲孙承澜是一位严谨治学、以教育为志的乡绅,终生致力于培养后代成才。白天在县学认真授课,晚上则亲自辅导三个儿子读书。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扛起家族"君子如玉"的荣耀。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小小年纪的孙嘉淦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15岁时,他已流利诵读诗书,洞悉古今文章。写作更是出神入化,字字珠玑。邻里乡亲无不赞叹这个家庭的"三进士"奇迹。

这种家庭氛围,无疑为孙嘉淦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虔诚敬佩父亲的治学态度和治家之道,视兄长如导师,在家庭这个第一所学校里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正气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些都成为他未来成就非凡的重要支撑。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一门三进士,家乡骄傲

就在孙嘉淦24岁那年,他中举进士,成为这个小康之家的又一个"状元"。这一喜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整个家乡。原来,孙嘉淦的两个哥哥孙嘉桂和孙嘉楠,也都曾在早些年中举并做了要员,可谓"一门三进士"。

孙家的这一骄人成就,立刻引起了整个乡里的关注。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称颂这个家族的"天赋异禀"。甚至连普通百姓也为之欢呼,觉得这个家族真是不简单。

年轻的孙嘉淦既兴奋又感到沉重的责任。他知道,家庭的荣耀既是对他的鞭策,也是他未来必须担负的重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负众望,成为这个家族的脊梁骨,成了他此后40年人生的己任。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一步三难的履新之路

然而,这位意气风发的进士官员,却并没有像其兄长那样一步登天。相反,他的仕途之路一开始可谓"一步三难"。

刚刚中举时,孙嘉淦只被安排到一个偏远的县知县任职。起初,他也不太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先前曾在朝廷直言不讳,劝谏失当,触怒了某些权贵,险些被革职的缘故。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但是,孙嘉淦并没有因此气馁。他秉持着自己的正直品格,认真执行各项职责,在基层为民谋利,很快就在当地积累了良好声誉。

渐渐地,上级也看到了这个刚正不阿的年轻官员的才干和品行。不久,新任的皇帝雍正即位,开始重用一批品德过硬的人才。孙嘉淦也因此逐步得到重用,进入了朝廷要津。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二、正言直谏,触怒权贵

维护百姓利益,勇敢直谏

就在孙嘉淦步入朝中要职之时,刚刚登基的雍正帝正着手推行一系列政改。这其中不乏一些得罪旧臣的措施,如打击异己、整顿贪腐、捐官充实国库等。

作为一名忠诚的朝臣,孙嘉淦当然知道此举的必要性。但是,他毕竟是个正直刚烈的人,对于皇帝的一些决策还是不免有所保留。于是,他鼓起勇气,直言不讳地向雍正陈述自己的意见:

"皇上,您实行这些新政虽出于善意,但还请慎重考虑。譬如说,您现在在打击异己,与亲骨肉决裂,恐怕会产生负面影响;您停止西陲战事,百姓无疑会大大减轻负担,但此举恐怕会惹祸上身;再者,您现在大量征召官员缴纳捐税,其实就等同于'买官'的形式,必然会滋生新的腐败。"

孙嘉淦一番直言不讳的愤怒谏言,犹如一记当头棒喝,猛地击中了雍正帝的心扉。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新皇,雍正势必需要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哪里能容忍有人如此肆无忌惮地指责他的新政作为?顿时,他对这个正直的朝臣怒不可遏。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险些身死道消

眼看孙嘉淦一个劲地说理,将自己的新政尽数批评,雍正终于再也忍耐不住,当即发怒训斥:"你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竟敢违逆朕的决策!你还真当自己是大臣,可以随意评论朕的政令!"

接着,雍正当即打发人去将孙嘉淦逮捕,准备严惩不贷。这位本来一腔正气的大臣,此时还真有可能就此身死道消。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幸运的是,此时有人及时站了出来 - 那就是孙嘉淦的老师和座师,大学士朱轼。朱轼见状大为焦急,连忙到雍正跟前,一五一十地替孙嘉淦解释道:

"陛下,请息怒。孙卿不是有意顶撞您,而是太过直率,口无遮拦,不知分寸。但您仔细听听,他的确发现了您新政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都是出于忠心耿耿,切切为国。如果他真有别的居心,又怎会如此直言相劝?"

朱轼的这番辩白终于令雍正平息了怒气。他叹了口气,说道:"看来孙嘉淦确实是个敢言的忠臣,不过性格太过直爽,需要我来好好教育一番。"便赦免了孙嘉淦,并且还提拔重用了他。

这次风波之后,孙嘉淦愈发认识到了自己性格直率的弊端。但是,他的正义感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丝毫没有改变。从此以后,他在朝廷上下不断提出有益改革的建议,无不出于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坚持原则,正义何辜

雍正十年,一件事件再次考验了孙嘉淦的正直品格。这次,他不但没有功亏一篑,反而彰显了自己的铁骨铮铮。

当时,孙嘉淦奉命推荐一批适合担任皇子教习的人选。但是,皇帝的儿子果亲王却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孙嘉淦的推荐不太实在。于是,雍正便要求孙嘉淦重新核实。

可是,孙嘉淦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这些人才与自己非常熟悉,没必要再重复审核,这样只会浪费时间。他果断上前拿起了皇帝手中的钤印,准备代为签字。

见此情形,雍正帝大怒,当即指责孙嘉淦:"你竟敢动朕的御笔,这可是大逆不道啊!"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孙嘉淦顿时醒悟过来,赶紧撩袖双手奉上钤印,向皇帝谦卑地陈述自己的失误。但是,这一举动显然无法阻止权力的报复。最终,孙嘉淦不但被免去了官职,还险些被判以极刑。

是的,孙嘉淦在这件事上犯了个错误,但这绝不是他放弃原则、背离正道的理由。相反,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份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气节,不正是他为官一生所遵循的信条吗?

幸运的是,雍正最终还是体谅到了孙嘉淦的这份忠诚和廉洁,便免去了他的罪责,只是将其调往银库工作。这样,这位坚持正义的大臣得以保全性命,继续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尽忠。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三、乾隆知遇,功业卓著

乾隆登基,孙嘉淦再创辉煌

雍正十三年,孙嘉淦的事迹终于引起了雍正的重视。这位新登基的皇帝对他这种不懈追求正义、无私奉献的品格深有感触,便将他调任吏部右侍郎。

此后不久,孙嘉淦又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职位在当时朝廷中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要职。作为乾隆帝的师傅,孙嘉淦终于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春。

在这个新的舞台上,孙嘉淦发挥了他一贯的忠诚、正直和进取精神。他深入各地实地调查,大胆向新任的乾隆皇帝提出许多务实的政策建议。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上书乾隆的《三习一弊疏》。在这份奏折中,孙嘉淦直言不讳地指出,年轻气盛的乾隆很容易被"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的三大弊习所蒙蔽,并建议要"永杜一弊"。

乾隆看后大为赞赏,随即下令全朝文武广为传诵,以"戒除三习"。这充分显示了孙嘉淦在乾隆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从此以后,他便成为朝廷上下备受敬仰的明臣。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湖广总督,铁面无私的清廉

只有一个清廉过人的人,才能在权贵林立的朝廷上如此威风凛凛。孙嘉淦一生的为政之道,无疑就是最好的佐证。

乾隆六年,孙嘉淦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在这个重要的地方官位上,他充分展现了自己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清正品格。

到任后,孙嘉淦深入湖南海关进行实地巡查。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发现当地的布政使刘应龙正在私收关税,贪污腐败,肆意违法。孙嘉淦立即展开彻查,最终将刘应龙依法惩处。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这种敢于触犯权贵的正气,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乾隆十五年,年已六十七岁的孙嘉淦再次受命担任工部尚书一职。

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严格要求自己,查出了扎拉芬、傅德、田泗其等几十名贪污腐败的官吏,并与刑部尚书刘统勋配合,将他们一网打尽,依法惩处。

正是凭借这种对权力毫无惧色,铁面无私的正气,孙嘉淦成为了清代最负盛名的"清官"典范。他每到一处,必定大动干戈、扫清积弊,这种作风无疑极大地震慑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震慑权贵,追求正义

孙嘉淦为人正直,做事果断,从不畏惧权贵。这种气节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屡次体现。乾隆元年,孙嘉淦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在上书乾隆帝时,直指那些下级官员以节日之名送"节礼"给上级官员的行为就是变相行贿,是百姓的负担,必须严禁。

此后,在他和妻子带头退回所有"节礼"后,乾隆帝立即下旨严禁这种歪风,再未发生过。与此同时,孙嘉淦不仅自己廉洁奉公,更是严惩他人的贪腐行为。

譬如雍正五年,他就曾严厉惩处了一名凭仗权势勒索学生的佐领。又如雍正十年,他在户部银库执职期间,大快人心地揪出了一批贪腐官吏,并协助查处了年羹尧的诸多罪证。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乾隆元年,朱藻这个直隶总河官员因为瀆职失误而被参劾。乾隆帝亲自派遣孙嘉淦和纳亲王前去查处此案。纳亲王想要包庇朱藻,却遭到了孙嘉淦的坚决反对。在孙嘉淦的坚持下,朱藻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正是这种不可磨灭的正义感和追求公平的决心,使得孙嘉淦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清官"。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把维护百姓利益和社稷安危放在首位,绝不屈从于任何权势的诱惑。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教书育人,对国学的贡献

孙嘉淦不仅在为政上卓有建树,在教育和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出身的官员,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学者本色。

在朝为官的过程中,孙嘉淦先后担任过翰林院检讨、国子监祭酒、顺天学政等要职。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和修养,致力于国学事业的振兴。

比如在任国子监祭酒期间,孙嘉淦就上书雍正帝提出了《振兴国学诸项事宜管见》,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经费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受到了雍正的高度认可。

又比如在任安徽学政时,他针对当地"重辞赋,轻经学"的教学弊端,向雍正帝提出了"各明一经,各治一事"的改革主张,大大推进了国学教育的专业化进程。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不仅如此,孙嘉淦还亲自编撰了《近思录辑要》这部著作,免费供士子们研读,收到了很好的实效。他在这部作品中提出的"人才出于学校,科目多为文艺,无稗于用,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以经术为主"的观点,无疑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科举制度中对文辞的偏重。

可以说,孙嘉淦一生都在为国学事业的振兴而不懈努力。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学者本色,将教书育人视为人生最高追求。这种对国学满腔热忱的精神,必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四、退休归隐,乾隆的知遇

退休之路的艰辛

乾隆十二年,年届七十的孙嘉淦终于申请退休,回乡养老。对于这位一生奉公不贪的大臣来说,这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很简单,孙嘉淦一生清廉, 积累的财富并不丰厚。若是一贫如洗地回乡,恐怕会让外人误解为他在仕途失意,这于他的名誉无疑是一大打击。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孙嘉淦想出了一个奇招:他让手下准备了十几个大箱子,都装满了普通的石头,浩浩荡荡地回到故乡。

这一举动果然引发了不少猜疑和议论。有人告发孙嘉淦私藏巨额财富,意图逃脱查办。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不禁心中疑窦丛生。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乾隆的知遇和嘉许

幸运的是,乾隆最终还是看破了这一切。他派人暗中调查,发现这些箱子里果真只装着普通的石头。乾隆不禁感慨万分,这才明白了孙嘉淦的苦衷。

乾隆当即下令,将那些石头全部换成黄金,作为对孙嘉淦一生清正廉洁的嘉奖。这无疑令这位资深大臣备受鼓舞,他终于可以安心地回到故乡,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

这一幕,无疑为孙嘉淦的人生画下了完美的句号。这位清代最负盛名的"清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嘉许。他毕生的正直品格和为民服务的理念,也必将成为后世官员应当学习的最高楷模。

清朝重臣孙嘉淦:敢言直谏、振兴教育,用一生诠释“清官”的真义

结语

孙嘉淦,这位清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清官"巨擘,其一生正气凛然的人格魅力,至今仍为世人所景仰。

今天,当我们回望孙嘉淦的一生时,不难发现,他所追求的正气和清廉,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他那高洁的品格和对国家、对百姓的由衷关爱,必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璀璨的明珠。

继续阅读